当下才是最美的风景。

01
孩子小的时候急切盼望孩子长大,认为孩子长大了自己就完成任务了。不知幸福快乐就在陪伴长大的过程中,而不再最后的结果里。
还有一些人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却总羡慕韶华不再的退休的人,认为退休可以不上班去游山玩水,或光明正大地投身第二职业挣钱了。
心思自己退休后体力精力和现在一样还充满活力呢?其实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是少数人,尤其技术含量要求高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多数人体力脑力机能再衰退和下降。干高强度工作感觉会特别劳累疲乏。
有人举例谁谁,多大岁数还继续如何如何?那终究是个别身体好的,脑力体力保持好的人,不能随便去与之攀比。如果退休后继续工作是普遍现象,那么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就是对的,就是符合基本国情的。为什么还那么多反对的?
别看她们观光旅游时各个体力不错,真让她回到具体工作场景和年轻人比拼,竞争,她们根本不是对手,疲态,老态便暴露无遗。除了个别经验比体力重要的职位。
记得上大学时学过心理学,老师的工作被划分成重体力劳动范畴。当时我们是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划分,感觉老师工作不是很轻松吗?工作以后才知道划分的一点没错。
家长谁不希望自己孩子有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把孩子交给她,自己放心,省心,安心。可是好老师的定义是什么?那是无止境地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体力,一心一意为学生成长付出。学生一批一批茁壮成长,自己老了却累的心力交瘁一身疾病(与一辈子工作不认真的人比)。
02
演员艺术家长寿的非常多,他们是激情澎湃的职业。一线教师实践教育家长寿的并不多。因为他们早期身体透支太厉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7岁投身教育工作,20多岁就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直到去世。我看过他的三本教育学专著,写的非常好!全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的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可惜现在教师没人看这样的书,学校也不是这个理念。都是以提高成绩为第一要义,其它都是可有可无,点缀一下门面即可的事。
纯教育理论家长寿的特别多,他们与扎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完全是两个轨道跑的车,看问题角度,解决问题方法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就像老师评价教育,和家长眼中的教育,差距太大。
最近我看一本《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书,惊叹的是那些理论基本都是国外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出来的,我国这方面专家确实空白。同时期比较著名的我国教育家理论家杨贤江36岁去世。教育实践家陶行知55岁去世。
而美国各个高寿。基本那几个都是191几年出生,现在还活着或刚刚去世。他们一辈子潜心学问,心静如水,才能成为领域专家,并换来高寿。
社会弘扬匠人精神,而匠人是需要没有杂念的,一心一意沉浸技术,技能,知识的学习钻研中。必须心无旁骛才能成为匠人。整天琢磨挣大钱,住大房,买好车的人,在与人打交道的流通领域挣钱工作比较适合,他们是做不了匠人的。
我有个朋友曾是省级名师,55岁她也选择退休了。我曾问过她:靠你的名气,你退休后可以毫不费力地办班补课?她说:请的人很多,但教课我不去,干一辈子了,太累了,现在只想休息。我也有同感,好像心血已经熬尽。
03
据我观察退休后还能干劲冲天补课挣钱的人,是什么情况呢?情况之一是,他们在职时,没有全情投入工作,或没有彻底透支过身体。还保存着一定的体力。再有就是对钱的欲望特别强烈的人。
情况之二是,年轻时也师范毕业,当时教育界工资极低,都转行去了其它行业。但没想到教育越来越好,她们后悔了,重新当老师是她一辈子的梦想。只能退休去实现。
正真名师想挣大钱,没等退休就辞职下海了,那时她们的精力体力都是黄金期,如果有本领想挣钱不难。又想在体制内分的一杯羹,又想补课挣大钱,什么都想要的人,未免有点贪心。
说等退休我再干,但她意识不到,退休时的她,不再是现在的她,那是心有余儿力不足的她。因为人事业黄金期是有限的,过了期再挣扎也是要走下坡路的。
我认识两个我的同龄人,她们目前在私立学校干的热火朝天。她们都是大学毕业进了工厂,这些年工厂落寞,一直处在半退休状态。憋足了劲就想退休后,去实现当中学老师的梦想。
所以当机会来临时,那渴望多年的梦想,终于晚年可以实现时,那干劲,那冲动,可想而知。而我们这些已被应试教育摧残的心力交瘁的老教师们,虽然有丰富经验加身,但我们身体心理都被透支耗尽,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有几个想继续。
没当过老师的人不懂得,也不理解我们的。我熟悉的退休老师中,退休继续教课的凤毛麟角。我一位名校同学和我说,她们学校退休的名师被私立招聘去,最多的干三年到58岁,干到60岁的一个没有,因为太累了,根本受不了。不能要钱不要命啊!这就是教师工作不被一般人知道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