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金科玉律》人际关系原则2:争高与伏低2

2023-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力法跳跳

3 争论。追求共同的目标,是争强好胜,而与人辩论,似乎也是争强。两者又会为人际关系带来不同的影响。 麦肯铎法则认为赢得辩论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辩论。如果在辩论中输了,自然是输了,而即使在辩论中赢了,也输了彼此的关系。在前面分享的内容中,经常出现类似的内容,如现象学在讨论“模糊性”的时候提到的,大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看似是信息、知识为内容的观点的交换,但实际上双方只是在情绪输出。在日常生活中,除非对方准备好承认自己是错的,不然“自我认同”的本能会让其厌恶否定自己的人,憎恨自己争辩不过的人。这像是一种生活中的“证伪主义”,除非一个命题有被证伪的可能,不然它不可能是真的。除非一个人准备在争辩中认输,不然别人不可能胜过他,即使让其暂时语塞,也是口服心不服。甚至极端一些的情况,还会让对方记恨,故意在其他方面下绊子。

涉及具体知识和事件的争论,为了共同的目的,不容易伤感情。而无此目的的争论,则容易伤感情,它与“沉默、倾听与赞美”的“伏低”做法恰恰相反,是争高、“打压”对方的做法。而且,在越不涉及重大共同利益和事件的情况下,这种争论越不具有真理性,越不可能有令双方满意的结果,越接近于人与人之间地位的相互倾轧。诺尔斯定律认为,辩论事件的长短与问题的严重性成反比。越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越是难通过辩论来讲清楚,越可能让人忘记题目本身而进行情绪输出。因此在不涉及项目与重大利益的单纯人际关系中,如朋友和家人之间,应当避免针对小事的争论。

4 弱点:知己与恋爱。无论是上一节的“利他”,还是这一节的“伏低”,其实都是人际关系的大原则,即便内容合理,但多少还是有些粗线条。即使认可并遵循这些原则,还是难以与所有人都相处良好。更别说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知己与恋爱关系的建立。谦逊、倾听与利他无法结交到知己,利用在恋爱关系中,甚至会被认作“舔狗”,发好人卡。

上一节中,我们提到过目的与需求的区别。人们的目的是有意识的,而有些需求是自己没有察觉的,只有被满足之后才发现被满足了,像是一种“惊喜”。在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固有观念都处于这种“未察觉”的状态,这不是说明它们真的不被察觉,而是说明它们不被放在自我反思的核心区域经过反复拷打锤炼,因此看起来有些“不合理”和“极端”。如在看小说电视剧时,看到与自己有类似悲惨经历的情节,会止不住地回想起自己的情况,更加动容。再如一些朗朗上口的口号和网络热梗,也容易让一些人产生情绪共鸣。

“共鸣”一旦产生,其带来的影响直达未反思的,无意识的层面,会更加深刻久远。布朗定律认为,一旦找到了打开某人心锁的钥匙,就可以反复使用这把钥匙打开其心锁。我们可以说这也是内心“最柔软”的一部分。“自我认同”,就是大多数人心中柔软的部分。而随着生活经验的累加,善于交往的人,或是优秀的推销员可能会更为敏锐地把握不同人的柔软部分。书中提到,容易成为这种“心病”的有重大精神体验,多是负面体验,如童年阴影,亲人离世,重大失败。我们也可以想象,正面体验同样可以有类似的效果,让对方谈论自己擅长的、得意的、有成就感的内容,他们总是容易获得更好的体验。再如生活中特定人群关注的问题,如老人之于健康话题,父母之于子女话题,女性之于外貌话题,年轻人之于生活前景的话题,都容易产生共鸣。虽然具体到每个人,这些点无法提前预判,但至少我们可以注意到,某些话题的“共鸣”程度确实高于其他话题。

同理,有正面共鸣,就有负面“应激”。我们熟悉的生活禁忌习惯与话语,与人讨论中的“揭短”行为,应当特别注意避免。说话人可能觉得“没什么”,但听的人或许对其特别敏感。

综上,顺接上一节,人际之间,“伏低”总是利于缓解关系,“争高”则相反。但如果有共同目标,那针对目标的“争高”会改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精神上的敏感区域,正面的区域更容易“共鸣”,而负面的区域也更容易决定性地“搞砸”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