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心灵史:从灭霸到买买提(1)

2019-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肖小跑

1

经济学的作用是什么?

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它造不出火箭,也转不动地球。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经济学家讲故事,我们听故事。经济学101,102,103…是人类自己给自己讲的故事,它告诉您“您和饼之间的关系”——这张饼有多大?您该得到哪一块儿?大块还是小块儿?以及为什么能得到?

微观101是“小我”和饼的故事,宏观101则是“大我”和饼的故事。

经济学家“叮”的一声,生出个概念,概念变成理论,理论再被“其他人”讲成一个故事。不要小看故事的力量,“讲故事”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类自诞生以来,永远在寻找自然界中的意义——意义要靠故事来翻译。

故事会在人类的意识中出生、长大、膨胀、吞噬、再衰老或崩溃。最大一组人群,特定时间内,最关心的剧情,就是“改变”发生的原因: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会加固理论,加固过的理论会变成政策。

而政策影响每一个人。

一个怪怪的、畸形的、不该有的理论不一定没有逻辑,但它会怀孕生出一个怪怪的、畸形的、不该有的政策,最终长大成一个怪怪的、畸形的、不该有的结果。

比如马尔萨斯老师的人口灭霸理论。

1798年,马老师觉得粮食亩产最终赶不上人类生孩子的速度,所以人类将会吃光粮食并挨饿。瘟疫、战争、或者打个响指灭口一半,才能挽救全人类。

马老师虽然不是灭霸,不过只是“叮”出了一个怪怪的、畸形的、不该有的理论,然而理论要发威,不一定正确,只要它“有效”。比如,在人口灭霸理论中加入少许达尔文,搅拌均匀,文火慢煮,一个“福利+济贫=不道德(因为这会加速人口增长,最后大家都会落地成盒)”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故事,就讲好了。

这个故事在您的文化政治熔炉里再烘烤,烤成坚实的经济思想,变成国家政策的精神食粮。

结果呢?一个关于经济的故事,反过来改变了经济本身。如果您是七零后或八零后,就不用再举实例了吧。

这就是人类强大的脑神经——创造、传播和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赋予了我们将“意识”变为“现实”的超能力。

2

还是脑补不出这个过程?下面用视觉影像来挑战一下您的心智:

侬到底是谁?

一个男人,一群好友,一个狭小空间,一个惊天大秘。

男人是位大学历史教授,即将搬离这座城市。

临行前,一班同事来家中践行。这里有人类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还有宗教学家。其中一人突然问了男人一个问题:认识十年了,你怎么好像一点儿没老?

男人沉吟半饷,说:

如果告诉你们,我已经活了一万四千年,可信否?

我今年周岁一万四,本是洞穴人,从石器时代活到现在,中年冻龄,以后便永不衰老。

我花了170年,拿了十几个博士学位,接近无所不知。做过部落酋长,当过梵高邻居。在印度认识了释迦摩尼,一起在树下开了悟。然后来到欧洲,向人们传授开悟成果。没想到这些人脑洞大开,把我的话构建成了宗教。这个宗教里有个主人公,叫做耶稣,偷偷告诉你们:那就是我。

因为永远不老,在真相浮现之前,我必须不断逃离。现在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每十年就要搬一次家了吧?

房间里的五个人,心中一共五万头草泥马奔过。亲爱的同事,莫不是个傻子吧?你觉得我们这几十年的知识和信仰,都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男人说,那你们想办法来证明吧。

但是,除了这些亲身经历之外﹐我沒有任何其他证据。同样,你们除了用自己的认知和理念提问之外,也没其它办法证明我在忽悠。

我说的到底是故事,还是从未被发现的历史?信与不信,你们自己決定。

结果呢?

五位教授使尽浑身解数,连环审问。从稗官野史,物种起源,到教义典籍,火箭科学,从白天问到深夜。最初的戏谑,慢慢变成了迷惑,迷惑变成动摇,动摇变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怀疑。

眼前这个男人的形象,渐渐地无限接近于神。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因为男人在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在用强大的逻辑,把根本无法被证明的论据,讲成一个又一个故事。五个人慢慢发现,可怕的不是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在整个“提问——回答”过程中,那一次又一次思想根基被摇动的震撼。

贝斯拜(Jerome Bixby)老师的遗作《地球之子》(The man from the earth),把这个过程写成一个挑战三观的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我觉得用来比喻经济学几百年来的心灵史,也很合适。

也许它还能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出错。

4

那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出错?

为什么经济学又被称为“悲催科学(dismal science)”?是因为它总是错的很悲催吗?

当我还是一个青春美丽活泼又可爱的大学生时,学习了经济学101。

教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经常会讲很冷的笑话。有一天,他讲了一个关于战斗民族的故事: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苏联的英雄加加林(Yuri Gagarin)的女儿,有天接到了个电话。电话那头问,小盆友,你爸爸妈妈在家咩?

女儿说,不在,他们出去了。

我爸在绕地球飞行,他今晚7点回来。我妈去买生活用品了,鬼知道她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笑话讲完了。台下一脸懵逼,并没有人get到他的点。教授自己坚持笑了一会儿,也觉得这个笑话实在太冷,于是解释道,这里面其实有个梗:计划经济下的苏联,买日用品比上太空还难。

自上而下计划经济下的战斗民族,除了伏特加和氢弹,什么都缺。要么生产不足要么生产过剩,没人在乎内需和消费者。这是一场以“低效,浪费,腐败“为关键词的灾难。

我教授的经济学101,来自于萨缪尔森老师的《经济学》。这位在经济学殿堂上屁股从未离开过主位的诺奖得主,曾在书中预言:苏联经济将在二十年内超过美国。

从1961年第五版,到1980年第十一版,萨缪尔森老师一直坚持并重复他的预言。于是整整一代经济学101的同学们,都曾认为中央计划经济是靠谱的。

但还没到第十二版,萨老就亲眼看到了自己预言对象在1991年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战斗民族终究没有战斗过美国。

连萨老都会错的这么离谱,教授,您在《经济学》里画的重点考试还能用吗?

教授总结说,支持计划经济的经济学家的话可以听,支持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的话也值得倾听。但前提是,你要分清哪个已经是过去的故事,哪个是现在的故事,哪个会变成将来的故事。

这很像信息理论(Information Theory):信息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新旧,或者信号强弱之分。如果一个信号在我们脑中足够强,它就变成了“新信息”,如果够弱,就变成了旧的。旧的信息会消失,人们的世界观也会跟着改变。

经济学,是一个永远有争议,永远在新旧信号之间挣扎的学问。因为它总会牵涉到社会和政治——这些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所有自然科学,只要设计完整,结果大概率是确定的。比如加加林爸爸回家的时间。但是人类行为和意识形态,这个经济学永恒的纠缠对象,则永远无法确定。就像妈妈回家的时间。

萨老的理论没有错,只不过解释了错误的故事。或者反过来,计划经济的故事虽然很美满,但其结果却永远不可能精准预测到。

这堂课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这位教授也许更适合在金融市场上叱咤风云。

4

直到现在,主流经济学家们依然大小错不断。

比如2008年之崩塌,没有一位主流经济学家预测到。觉得就算崩了也没关系,很快会复苏,任何低迷都将是温和的。而且肯定不会出现衰退。

这是个载入史册的错儿。

如果他们是屋子里最聪明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都一脸懵逼?也许他们根本不懂经济?

他们大概率真的不知道。但是我也不知道,您也不知道,并没有人知道。

问题就在这里,任何理论都没办法完整解释现实世界,或者说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哆啦A梦般万能的,有问必答的有效理论。主流经济学家们只能继续用自然科学、数学和原始实证研究来安慰自己。工具越来越复杂,模型越来越多,自己却在死胡同里走不出来。

不过这些都没关系,也不应该全怪在他们头上。

因为当他们从数学公式,进入到解释万物如何运作,价值从何而来,该到哪儿去等等领域时,就逐渐进入了意识形态的地盘。在这里,想象力和故事是主人,钥匙在它们手里。

经济学家只是社会和政治进程中的一部分。他们主要任务,不是算命,而是建言政策。所以比纠结他们到底犯没犯错更重要的,是搞明白“谁”在把他们的理论讲成故事,然后用这些故事去影响、创建、或者改变政策。

经济学家们不笨,也不是坏银,只不过很容易被这些“谁”们俘获而已。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2008年崩盘后,经济学家们的不同反应,和各国政府出台的各种对策,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有的要松,让凯恩斯主义重新出山,增赤字支出;有的要紧,回归经典,减预算赤字。有的要政府变得更大,有的要市场变得更大。有的力挺减减减(税),有的重荐放放放(水)。

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没争论完。这些争论不是曲水流觞,青梅煮酒,或者课堂练习——这些声音会影响的政策,关乎数百万人的生活,包括您和我。

别忘了,一个怪怪的、畸形的、不该有的理论不一定是错的,但它会怀孕生出一个怪怪的、畸形的、不该有的政策,最终长大成一个怪怪的、畸形的、不该有的结果。就算它和经济学家们的初衷,是一百八十度的背道而驰。

就像那部虚构的汉谟拉比法典。一个虚构的故事和法则,可以变成客观的现实,可以变成人人遵守的价值观,刻在社会的所有元素之中。

凯恩斯早有分教:思想塑造历史进程。

5

我依然尊敬经济学家,但我更尊敬常识:没人能预测未来,但是如果您听到有火车开过来,是不是应该离开铁轨?

所以,与其期待经济学家们解答您的所有问题:要买房子吗?要换工作吗?要创业吗?要进城吗?要进股票市场吗?买比特币吗?继续借贷吗?存钱还是消费?什么时候才能退休享清福?

不如弄明白经济学家的理论,是如何变成“故事”,故事又是如何引起市场变动的——也许这才对您更实在。

至于该相信哪个故事:如果您做交易,便不会听故事,因为交易不入戏,入戏太深叫执念,您只要知道市场上都在讲什么故事即可。如果您心怀天下,想为国建言,那就相信最符合自己逻辑体系的。但是别忘了,分清楚哪个是过去的,哪个是当下的,哪个会变成未来的故事。

下回分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