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风流

张建平老师讲乡村文化传承

2018-02-15  本文已影响289人  闲淡山人

        今天下午4点,我们请万荣中学的张建平老师,给大家讲讲里望的人文与历史。预计聊天时间1.5小时,张老师是我们里望乡西张村人,他的文化修养非常高,对我们里望乡也充满了自豪感。       

张建平老师---万荣里望西张

            《里望赋》

原创 2017-11-19 张建平 故乡万荣

同心同行    万事万荣 

      当您对着《故乡万荣》的时候,浓浓的春意弥漫周围,遥遥的祝福悄然来临,都是吉利事,都是吉利话…

        三县通衢,千载嵋冈。觜参星野,冀州域疆。处虞夏为甸服之地,历春秋乃皮氏之乡。隋辟龙门,近三王之故里;唐治汾阴,衔万泉之沧浪。明蒲州,清平阳,民国而隶河津,今者其属万荣。西抚蓬瀛之台,东傍稷麓之峰,南倚介山之翠,北拥汾水之光。山河毓秀兮,生有资而必养;人文蔚起兮,物无待而成章。

薛瑄碑

        兹土存陶唐之遗风,亦已久矣;斯民居桃源而问津,岂鲜乎哉!阡陌纵横,良畴千倾;屋宇参差,画栋万椽。月未侧而先阴,日方旦而已暄。景翳翳生机自息,风猎猎腊酒初酣。春始桃李,灿丽流霞;秋暮椒柿,霜红满川。芳草萋萋而凝绿,峨嵋莽莽而生烟。

      丘壑寄寓,倏焉五纪;桑榆成列,俄将百年。忽登崇岫,依然旧想。俎豆衣冠之故地,河汾文脉之高望。白水滩浩浩淼淼,仙人来矣;寿圣寺巍巍峨峨,帝子寿乎?惟聚秀峰下,真儒闾里,道迈千古,芳流后尘。一十五村,民多淳古;七百余载,士尚廉纯。河汾衍派,因复性而明道;冬青立社①,以敦仁而修文。启民智兮慎修②泽惠齐鲁,卫疆土兮游击③振奋国威。叶六④抗辩兮伸张大义,秀廷⑤赴难兮捐躯树勋。

万荣里望乡风景

      拳拳长思,悠悠我心。垂念前贤,裕及后昆。仰往昔之高标,钦今朝之诸君。梨园班头⑥,声闻西秦;翰墨圣手⑦,韵契魏晋。志荣汾滨吟诗,刚辰河东著文。小铭⑧一支笔,漫话世态;长有⑨满怀情,醉图烟云。学文⑩勇冠三军,实乃体坛骁将;群英经营百业,皆为家国栋梁。德荣⑪制艺,夺天工之巧;上井古建,擅鬼斧之能。穷匠心兮唐龙名扬海内,研百草兮华康誉满乾坤。光华射牛斗,琉璃晋飞云。或务瓜果,或艺蔬葩。原隰陂池,皆为生植之所;竹篱茅舍,渐趋小康之家。造物筑巢,商贾盈途;引凤招凰,闾阎繁华。颂盛世于大道,讴昌明于崖嵚。砥砺前行,强国富民;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道集吾乡,风吹我襟。真儒里清容犹在,定林寺唐碑宛存。怅矣怀抱,翕然深沉。临故墟而疾趋,识旧途而殷勤;启柴扉而遐思,话浮生而凝神。望烟火兮于桑梓,托幽怀兮于剑琴。嗟乎!余生于斯地,长于斯土。南山之兴,暮岁弥笃,栏杆拍遍,聊成此赋。歌曰:环山带河兮烟霞氤氲,人杰地灵兮毓秀峨嵋。趁时利便兮不懈以求,众谋鸿猷兮更上层楼。

里望乡南阳塔

             

万荣张建平老师

              丁酉冬月张建平于来复轩

注:

①冬青诗社,成立于民国九年(1920)年。由南阳村人樊廷檀邀约西张村人岳竹坪、平原村人薛缄三、薛中六,上井村人王汉三、王虚中、严静波以及本村宁开三、高命三、高植生等组成。

②严慎修,字敬斋,清光绪四年(1878)生于万荣县里望乡上井村。他毕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是一位品学兼优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③杨殿栋,字松生,里望乡上井村人。武进士,官至殿前侍御。曾任游击将军。

④严中律(1821~1892),字叶六,里望乡上井村人。清末廪膳秀才,钻研《周易》,曾写《周易集要》。

⑤岳毓海,字秀廷,里望乡西张村人。民国33年,随王震部开赴河南,为中原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与国民党驻军协商对日作战时,不料误中奸计,为国捐躯。

⑥李尤白,里望乡南阳村人,诗人,剧作家,中华梨园学研究会会长。他所创立的“梨园学”为中外学者所景从。

⑦王文定、张维新、高仰之、原馥庭、董涛君、薛吉生、杨金彦、杨晓、岳培璋等人书作享有时誉,为乡里所重。

⑧许小铭,里望乡西张村人,著名漫画家,山西青年报社记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记者协会会员。

⑨杨晓,里望上井村人,著名书画家。

⑩张学文,里望西张村人,CBA山西队天才前锋。很多资深CBA球迷把张学文和徐咏并称为“南徐咏,北学文”。被国内男篮界誉为“未被开发的璞玉”,条件极佳的锋卫摇摆人。2017年4月23日,张学文入围2017全运会男篮各省男篮阵容大名单。

⑪严德荣,里望上井人,德荣古建雕刻工艺厂负责人,兼擅书画。


        感谢建军兄的邀请,感谢父老乡亲的盛情,更感谢康中学子组织的这次故乡讲学活动,因为它是惠泽故里,福及后来意义深远的盛举!我愿同诸君一起为家乡为未来尽绵薄之力![抱拳][抱拳][握手][握手]

        好的创意很重要,付诸行动更可贵。在践行这项伟大事业的行动中,康中的学子们心怀大爱,放眼河东,始有大成。建军、焕萍、小丽等同学功高至伟,河东人民会感谢您们的!向为义务讲学付出智慧和汗水的所有人致敬!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你们的辛勤努必将载入史册!        ---冯文彬

        张建平老师创办的《故乡万荣》,是万荣籍在外游子的心灵家园。去年有幸收到编辑部寄给我的几本《故乡万荣》刊物,被单位同事看到后如获至宝,拿回家仔细研读。后来我送给那位年近九旬的万荣老乡一本,老先生兴奋不已,跟我交流了很久。期盼聆听张老师讲座![玫瑰][玫瑰]    ---李力

      里望古属河津,跟河津有着不解之缘。至今,那一带的许多人说“去县里”,指的是去河津。[调皮]        ---任炳文,冯文彬

        里望是风水宝地紧邻三县,解放前归稷山,解放后归河津,万泉和荣河合并成万荣县后,里望才划归过来。---涛哥工作室

        里望村只有我一家姓任,老家稷山,现在万荣,这几天才发现河津姓任的挺多。                                                          ---任焕萍

        河津任姓集中在樊村镇的樊村,樊村堡,任家窰,任家庄四个村。---任炳文


        各位朋友,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 建军兄让我讲一下咱们里望的文化啊历史,其实我过去对这些东西没有多在意,这几年各个地方都在抓这些文化建设这方面的事情,所以我自己越看越觉得对自己的家乡这方面的事情,也想多了解一点。只是了解了一礼拜左右吧,看了咱们那个别的朋友有时候写的一些文章说自己的家乡,我的自己在这些事情上面我觉得也想写一点点文章就写了这个《里望赋》。

        关于《里望赋》呢,赋也就是一种文体吧(《诗经》里有风、雅、颂三卷,有赋、比、兴三种文体),这个里望呢,是咱们的一个广泛的概念,咱们这个里望呢,在这个历史上呢,有过各种的归属关系。所以在这个《里望赋》的第一段呢,我就是探讨这个里望的那个历史渊源。

        说起咱们里望这个地方啊,确实好。我一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下笔,后来呢我想我们这个地方啊太重要了,咱们现在里望归属是万荣,先前呢是河津。接着咱们东边呢紧临着稷山。咱们这个地方啊,我们里望之所以成为那个闹市,你看咱们逢会啊,赶集啊到里望。过去咱们因为那个交通不便,要进行贸易啊都在聊盛会。所以在这个《里望赋》里啊,我就一开始就用了一个三县通衢,就是连接三县的这个交通要道。咱们这块儿各个村子,各个村庄,都是以里望为中心的,所以写了个三县通衢。

        千载嵋冈呢,咱们这个靠着的地方,就是咱们处在这个峨眉岭,我们把咱们崮山这个第二个台阶,这个台地就是峨眉岭,咱们里望大多数区域都处在峨眉岭这个台地上。所以呢用千载嵋冈指代里望。后面写的是按照咱们过去讲的,说是咱们古人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咱们这个地方属于冀州的地方。在天上对应的星宿呢是觜参十一星对应的地方。

        最近这几天呢大过年了,咱们万荣呢在运城搞这个灯展,那就写着古中国新运城。这个古中国,过去就是指的咱们河东这块地方。咱们这个万荣,河津,咱们这块我一直坚信应该就是古中国的中心吧,因此呢,后面的地域环境里面,在尧舜禹时期,咱们这个地方不管是尧的都城,舜的都城,还是禹的都城都离得近。所以呢都是在他的旁边就是虞甸,尧舜禹的虞甸之乡。

        咱们这块的历史呢,在隋朝的时候啊,咱们通常所说的三皇五帝,所以咱们都应该是同一个地方的。因此我就写咱们也就是三王故里,非常的接近三王故里。后来呢有了万泉县之后,咱们这个地方归属的河津,又跟那个万泉有非常近。在咱们里望西边高的地方是校园里和阳台,咱们那个东边就是济公山了,南边呢咱们能够看到固山,还有汾水。因为咱们这块儿是汾水南边,水的南边河的南面就是阴咱们这里也叫做汾阴了。

        在过去呢,咱们这个地方啊,中国呢有他的讲究。讲究什么呢,划分这个地方的时候,过去人口稀少,村庄也不是特别的多,所以呢以里来划行政单位。就是乡里,乡村下面就叫里,因此咱们里望过去这十多个村庄就划在好几个里里面。咱们这块甚至包括孝原,还有我是西张的,当时孝原里就包括东孝原孝原,里望,东张西张,还有东陈西陈南陈,还有高村,东沟西沟这几个村庄就是属于一个里。

        里望呢旧时称作南薛。南薛就是薛瑄那个薛,咱们为啥会称作南薛呢,当时应该是和咱们河东姓薛的有关系吧,就是那个李冯,上井,平原,东平原又是属于一个里。现在听课的这些人呢南阳的多,南阳的高重启师兄和我都是师大毕业的,我们特别熟悉啊,他对这些更熟悉了。比如说真儒里就是南阳北阳乔薛上牛上石,这属于一个里。

        因此呀,我感觉咱们现在呢,虽然说我写的是《里望赋》了,其实呢,在这一大片土地上咱们都是有渊源的,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去年呢,有时候通过一些历史的一些东西,历史上的文物,从这些东西咱们都可以看出来。我们村子里面当时也发现了一块唐朝的碑,我也认真地看了碑里面的记载,这里面就有二十多个姓,三十个姓,我统计看了看咱们这些周围的村庄里面大多数姓氏都有。刚才呢前面几位老师在那里讨论,那个任老师在那里说自己的渊源,就是那个唐朝的碑文里面也有任姓,这些前人也都是做功德的啊。

        因此呀,我想说呢咱们这个地方啊,确实是文化历史各方面都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啊,悠久的历史。在咱们那个的唐朝的时候,往上呢有三王,在这个历史文化方面,我觉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有那么一个作用,到了后来明朝呢,我们里望这个地方又出了薛宣,这真儒里的薛瑄也是一个大儒啊,大儒家啊。

        我也曾经去那个山东济南曲阜那个孔庙里面看了看,在孔庙里面朝历代作为陪侍的这些大的儒家。朝廷批准的,这都是朝廷批准的啦,在历史上有一百多个人。一百多个人啊,我觉得咱们山西的不多,偏偏呢在咱们这块儿地方,在咱们通化就有三国时代的王通和唐朝的王勃,在咱们里望有明朝的大理学家薛瑄,因此呢,我感觉确实是咱们这块地方啊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河东望族薛的核心在河津吧?黄村修仁村薛仁贵一脉。

      (下面图文来自文友提供的汉薛会)

            风情万种“汉薛会”

原创 2018-01-13 竹杖芒鞋 竹杖芒鞋空间

冬雪映衬下的汉薛村

                                  一

        一个晋南农村在别人印象里最醒目的标志什么?答案估计有很多。

        一处山水,一株古槐,一方古迹,一个人物,一种物产,或一桩旧事,如此而已。总之,对于一个村子来说,能被人记住和反复提及的东西不会很多,但凡让人留下挂念的想必定有不落凡俗之处。

        第一次听外地朋友说起“汉薛会”,我着实吃了一惊,不仅反问自己,汉薛逢会有这么出名吗?当我听到第二个人同样说起“汉薛会”时,心里反倒是平静了许多。原来,普天之下领略过“汉薛会”风情的故人也不少哇。

      汉薛是我老家。汉薛在地理意义上是万荣县一个村子的名字,也是所在镇的名字。但我觉得,一个村庄和一个乡镇都太小,怕辜负了这个名字。汉薛这个名字,对于一个农村来说的确很特别。它不是什么庄、什么沟、什么屯、什么岭,它文韵沛然、胸怀开扩、姿态端庄、气势浩荡;它也不是什么姓氏在前的小村小庄如张庄、李庄、大王庄、小靳庄的,它直接就带着汉民族根脉标识的这个“汉”字,然后后面跟了一个与现在村人似无关系的“薛”姓,这个“薛”在河东可是大姓,大到盛唐也要让他半分,不然薛刚还是反了,薛定山征西的功劳有谁比得上,薛仁贵九牛十虎的威猛谁能挡得住,再加上明代的“铁汉公”薛瑄,薛姓在河东在汾阴在万荣可是响当当的。所以我说“汉薛”这个名字里有汉唐气象,似乎可以追溯到某个辉煌久远的年代。

        “汉薛会”确是汉薛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套用现在时尚的说法,称“汉薛会”是汉薛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为过。这一点我翻阅万荣县志也得到了证实:汉薛村农历三、七逢集,四方交易,各得其所。

        你可能也明白了。“汉薛会”不是什么地方和单位例行的会议,而是一个村子定期的“集”,本地人称之为“薛村会”。“汉薛会”约定成俗的日子自何时起,现在已不得而知,估计有清一朝是早已有之。清代万泉县志(新中国成立后万泉与荣河合为万荣)上只提到“农历三、七逢集”,而现在“汉薛会”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已经扩容成为“农历三、七、十逢集”。也就是说正常每月“汉薛会”至少有九天,即农历初三、十三、二十三,初七、十七、二十七,初十、二十、三十,一年下来就有一百多天集,这还不算后来新兴起的九月十六汉薛古会。所谓古会只是今人的意会,汉薛村“官方”宣传时称为“物资交流大会”,后来又从九月十六改到了八月十六,与传统的中秋节打了个擦边,使传统的“汉薛会”更加圆满。

汉薛村的过凤楼

          汉薛会的标志之一:过风楼

                              二

      南墟北集,北方农村的集各地都有,并不稀奇。“汉薛会”之所以经久不衰、绵延古今,而且始终人茂物盛、影响甚远,得益于汉薛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万荣县东,如果要找一处能集中容纳方圆几十里村民自发贸易购物的地方非汉薛村莫属,因为汉薛村本身村大人众、地势平整,东西南北几条主街宽敞规整、体量可观,是摆摊做买卖的绝好去处。另外,汉薛村不光自己本身人多,对外关联的人也多,村里哪家都有在外工作的人,方圆村哪家也都能在这儿找到亲戚,遇有逢年过节回来的人车,会把村道堵得像北京三环似的,外村人遇有唱戏、古会、紧急置办东西什么的也总能到找到落脚的地方。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汉薛村的地理位置恰到好处:向西向北的西景、杨李、四望、坡里,乃至到皇甫、乌苏、小淮、灵池都是“汉薛会”覆盖范围;向东整个薛村沟往东一直到三文乡(已划归汉薛镇)的山区丘陵地带居民一年到头多指着“汉薛会”来置办生活必须来着;向南的市场更大,梁庄、南景、埝底及汉薛村毗邻的运城县(已划归运城市盐湖区)上郭乡、三路里、中陈、泓芝驿,再远到临猗的三管等地的俊媳妇、晳女子、小伙子,老年人、中年人、小屁孩也都有人来赶“汉薛会”。说汉薛是个鸡鸣三县的地方有些夸张,但要说汉薛村战场好、纵深大、人脉旺你不得不承认,而这些正是“汉薛会”能红火起来的秘密武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尚且如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汉薛会”有这样规模的市场空间,这当然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无形资产,用专业术语界定这也是一种地道的“软实力”。

        村里人管逢集叫会,管赶集叫上会,散集叫下会。我家在汉薛村自然上“汉薛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时候放学后到会上绕一圈就顺路把瘾过了,把热闹看了,把世面见了,也把没见过的稀罕东西领教了。不过,相比家在村西头的范家人来说,他们更有优势,集就在自家门口。赶会做买卖的成衣布匹肉菜吃穿用具就挂在人家范家人房檐下,堵在他们家门口,倚在他们院墙上,他们见天就被熙攘的人群簇拥着、被此起彼伏叫卖声轰炸着,也被会上香气扑鼻的吃食饷着,买啥都不用着急,等到下会的时候,只管拣便宜就是了。买卖做在人家家门口,哪个卖东西的不是对他们客客气气的,能给多大优惠就给多大优惠,要是这一会生意好,白给你一些也保不齐。要说,整个汉薛村人也都享有这样的优越,相比那些远道而来急急忙忙买买买的外村外县人,本村人上会就像是逛街一样逍遥,想买就买,不想买等一会再说,这一家看不上眼,到下一家,都看不上眼就先把话撂下“再一会带点好的过来”。本村人和外村人长年逢会相聚,自然也有一份缘分在里头,时间久了彼此都成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熟人了,谁跟谁也不见外的。

汉薛供销社食堂

        汉薛会的标志之二:供销社的老食堂

                                三

        我对“汉薛会”的最早记忆,定格在人头攒动的村街十字路口,此处是汉薛村的中心也是“汉薛会”的中心。站在十字口,环视四围,热锅子(羊肉泡馍)的海锅腾着热汽,食客们掰碎了馍馍、饼子、麻花忙着低头饕餮,脸上被羊油辣子激出一层细汗;凉粉摊的朱红木盘里盛着冰清玉洁、剔透爽口的绿豆粉,平底鏊子里油僰红薯粉滋滋地响着分外诱人;常年修表的高个子眯着一双近视眼四处张望;卖老鼠药的小贩戴着镜片跟瓶底一样厚的眼镜高一声低一声地喊着“老鼠药老鼠药,老鼠吃不不能活”;花花绿绿的蒲剧海报贴了一墙,王秀兰、武俊英都是好角儿,《舍饭》、《挂画》、《彩楼记》、《麟骨床》折子戏、本戏长演不衰;还有乌涂涂的黑软枣,黄澄澄的豆沙糕、金灿灿的油糕……再抬眼远眺,北街的菜市、东街的吃食、西街的衣帽布匹、南街的土产日杂,也喧闹逶迤了半个村子。一乡人的风情和一地域的风土就这样在三、七、十的日子里轮回着,“汉薛会”便像一幅工笔的长卷,一年又一年把人世的万种风情、人间的万千姿态一 一展开。

        上会是买东西,赶会是卖东西。除了上会,我也赶过会。一次是当时的生产队累死了耕牛,各家分了许多牛肉吃不了,父母晚上卤好了第二天带到会上卖。耕牛肉好,卖得便宜也卖得快,手里有了钱,一个人转悠到供销社高我一头的柜台下买了那时热销的糖枣,学名应该叫椰枣或波斯枣,据说产自中东的伊拉克,算是支援第三世界人民的经济建设了。后来又踅摸到怀玉食堂(供销社下属的饭店,主厨名叫怀玉)买了刚打出的热火烧,椒盐咸酥,焦黄脆香,很满足的样子,至今回忆起来记忆犹新。还有一次,是单干后跟父亲在犊牯市(买卖牲口集市)卖自家养的犍牛。家里舍得下料,喂得精细,那牛毛色纯正、犄角轩昂、膘肥体壮,完全可以成为万荣大黄牛的代言。其实那时父亲不想卖的,他就是想显摆一下自己养的牛,听听行情,也听听别人惊呼式的夸奖,两个男人的粗手含蓄地在草帽下捏摸了半天,就算心照不宣地谈好了价钱。这种农民式的自得,大概与现在的年轻人开一辆新跑车到二手车市臭得瑟一番的感觉是一样的。后来,市场经济开始了,家里也在街上开了店,逢会做生意就成了家常便饭,连我这个不懂商业的人也学了一肚子生意经。本村有很多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一开始也在“汉薛会”上摆摊卖菜、杀猪卖肉,后来一个一个慢慢都发了,建果库、跑运输、盖楼房的,成为生意场上的红人,他们是村中新一茬富人。这些都得拜“汉薛会”所赐,若没有“汉薛会”这个平台很多人的发家致富恐怕会要晚很多吧,对于有些身懒的人或许这辈子都别想拔掉身上的穷根,也很难说。有了身边这个几日一集的“汉薛会”,他们的眼光慢慢放宽了,腿脚勤了,胆子也壮了,路子又宽了,数钱的姿势都不一样了。“汉薛会”的功劳就是从实现你简单的愿望开始,成全你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然后让你一点一点看到更好的自己。

        “汉薛会”的兴盛到延传,得益于汉薛人的悉心经营,得益于一方纯朴的乡风民情,也得益于汉薛村和方圆村的眷顾。汉薛本地人有大村气度,古道热肠,热情好客,有逢会唱戏什么的就早早捎信给外村亲戚朋友来家住几天边上会边看戏,要是遇见路过家门不认识的外村上会人口渴肚饥,会热情拉到家里倒水拾馍招待一下,看见熟脸的惯偷,也悄悄扯衣襟提醒一下,“喔贼娃来绺人了,把口袋看紧了”,有本村混账人仗势欺负外村老实人还要站出来管管闲事……反正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村一村的都是一方人,谁没有个求人应急的时候呢,谁没有个出门在外的时候呢。

作家梁衡在汉薛会上

        作家梁衡在万荣的集市上品尝传统小吃豆沙糕。

                                四

      《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有这样壮阔集市的村镇,才有不一样的花木兰,然而这样大的集市非一般乡村能有,“汉薛会”具备这样的气势也有这样的条件,这也是多年来各村人不断向汉薛迁居集中的理由。如今,在网购日益发达的当下,就算你可以淘宝可以快递,但“汉薛会”的作用也不会消减。乡下人上会图的是实在、热闹、滋润和圆满,在会上走走看看闻闻听听说说笑笑,这一身筋骨也松快舒坦,就算不买什么,这一路的碎碎念也让人心醉。现在快递是方便,一层层的纸盒子打开了,东西是买到了,可那种面对面的热乎劲却也淡了。但话说回来,电商也是不能回避的,拒绝它就像自闭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那么我想“汉薛会”为什么不能成为所有喜欢它的人的一个实体店呢?有这样一个条件现成的“实体店”,你该来照样来,你若不来让人看好了、满意了、盯住了、瞅准了,柿饼、苹果、麻花、土布、粉条、棒棒馍什么的,想给谁寄、想寄到哪儿由“汉薛会”的电商平台来发货好了。这样,小小的“汉薛会”不就热闹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了吗?当真不如就设计一个统一的LOGO——“汉薛会”,这品牌杠杠滴,招人招风也招财。如今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这从过去走到现在的“汉薛会”当是美丽汉薛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内核之一,不是建不建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塑造它的硬件环境和营商环境的问题。以“汉薛会”牵引美丽汉薛,或许这才吾村吾乡需要真正关心和持续给力的方向。

        风情万种的“汉薛会”,不光是人们感情蕴积的风情,也包含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它以数百年不变的约定,把这一地的人和物聚拢在一起像一团不熄的火焰,带给他们热气腾腾的生活,又散作满天星,闪烁在更远阔的地方,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标记,一个念想,一个打开希望之门的钥匙。所以,我是要感谢“汉薛会”的,这会上我淘过书、解过馋、撒过欢、看过戏,尽管现在离得很远,我也会在逢三、七、十的日子,自己念叨一声“村里又逢会了”,然后便有熟稔的人和街浮在眼前。“汉薛会”就像村里人的步行街,走走看看,指指点点,市井风情、乡村风貌就这么一集一集地看过来,看了一年,还有下一年的风景。这一年一年“汉薛会”的风景就是一幅人间烟火的乡村图景:春天来了,它是“耕田播种会”,麦季来了,它是“杈把扫帚会”,腊月来了,它是“割肉过年会”,在会上忙碌的,是生意也是生活,是财运也是命运,是人情也是民情。

        风情万种“汉薛会”,风物尤宜三、七、十。每次回乡漫无边际地走在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的“汉薛会”上,我就像一只悠闲的飞鸟游荡在阳光充斥的村子里,耳边连风也吹得那样风情万种。

      2018.1.13(全文有四千多字,感谢您有兴趣读完)

汉薛会街景1
汉薛会街景2
汉薛会街景3

            开车回村拍到的“汉薛会”

        风情万种汉薛会,风物尤宜三七十


        建军兄提出呢,河东望族呢,这个薛氏呢,核心在河津。这个呢河津有,在咱们整个这个万荣,这咱们里望,在万荣的县西这块儿都是河东薛氏当时住的地方,因为河东薛氏的确是一个大族,他都是分为那个北支南支和西支三个支脉。哎呀,这个薛氏望族了不得,在历史上是一个大的望族了,河东薛氏。

        前两年在那个咱们的万荣的裴庄呢,就发现了薛仁贵几世祖的墓地,也是他的祖先吧,薛仁贵祖先的那个墓志,去年冬季呢又在那个贾村,那也是一个兄弟了啊,咱们在那里呢又发现了薛仁贵他自己家族里面祖宗的那个墓志啊,咱们省里面的考古研究所到那里进行了发掘保护,也有墓志。薛仁贵是什么时候他这支迁徙到河津呢,这块儿呢现在还说不准。

        是啊,任炳文老师讲那个汉薛跟咱们那个姓薛的薛氏望族都是用非常深厚的渊源,又在鸿福啊汉薛呢发现了那个唐朝的那个驸马薛静,薛静那个棺椁还有墓志。薛氏呢,这望族呢到了明朝的时候啊,我觉得那个薛宣在理学还有在文学和在教育方面,应该是在理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也是薛氏望族在明朝,在后来呢一个杰出的突出的人物,他在咱们这块儿的影响非常非常的大。因此呢咱们里望这个地方啊文化渊源,我在那个文章里面写到荡漾河汾,他是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一直呢对咱们的里望啊,影响非常非常的深远,直到今天,我们即使在这里各位朋友做这个公益活动做这个讲学,许多家长,许多学生,咱们的朋友呢,都愿意在一起交流学习,我觉得也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缘故吧。

        咱们这块儿呢确实文化体育受到影响,受那个文化体育各方面影响非常地深远,过去我小的时候啊,在咱们的这些村子里面转一转看一看,都记得非常清楚,不管是那个高门大厦,不管是那个砖门楼上有时候都写着耕读第,书香,农茂淑清,耕读传家。所以咱们虽然是农耕文化非常重要,其实历朝历代,这些文化读书没有间断,没有断。

        还是我刚才讲的啊,过去也没多注意,只是有那个亲戚关系的呢,有时候一些村子里面听说的多了一点。其他的呢就了解稍微少了一点。可是近两年呢,有时候也想作深入一点的了解,毕竟呢有时候时间有限。而且呢,你这方面或者是那方面的原因还是了解的比较少点吧,但是我自己了解的在文章里面写到的,就像咱们那个上井村平原村,薛瑄不用讲啊,非常非常的厉害,他的成就特别特别的大,上井村的文化人多。

        明朝理学,南有王明阳,北有薛夫子,南王北薛之说。

        现在呢,再说那个咱们说的那现在呢南阳的父老乡亲多,我也知道南阳北阳,那你看那个在外面读书的,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特别的多,很可惜咱们还是了解的太少太少,我在文章里面写到的上井的那个严慎修,都是出国留学啊,清朝末年出国留学回来之后,跟着后来非常知名的哲学家社会实践活动家梁漱溟他们一起办平民教育,在那个山东办那个平民教育,严慎修开始呢还在咱们太原晋祠那块,据说是严慎修在那里才那么繁华。严慎修呢就在那里办学兴学,那个晋祠才能够繁华起来。后来严慎修离开的时候,当地的人呢都还匾额了啊,送了匾额了。

        再后来呢,严慎修的本家侄儿严开远也在民国期间出国留学。回来之后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就啊。严开远是教授,到后来是太原理工大的太原工学院的副院长,咱们省政协的副主席,也是专家。

        在那个上井村,清朝的时候还出过一个武进士,这是在清朝同光年间,同治光绪年间的杨殿栋,字松生,是里望乡上井村人。武进士,官至殿前侍御曾任游击将军。致仕之后回到老家之后又组织村子里面,周围的几个村子组织那些人保家卫村,当时因为社会的不安定啊,要保卫村子的和平安宁,也对地方的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还有好几个上井的王文京,杨新明,当时在民国时期这些读书人都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绩,成就。这是我了解的。个别的那个要说多么准呢,也不太准确,咱们听讲的各位朋友,各位父老乡亲,因为咱们都是周围村子里面都有那个亲戚啊,朋友可能都有所了解,如果在这里面呢,大家能够提供更多的东西,我们呢今天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啊。

        在民国时期,我们当地也出了好多的名人,我的那个文章里面也写到了咱们南阳那个李尤白先生,是里望乡南阳村人,诗人,剧作家,中华梨园学研究会会长。他所创立的“梨园学”为中外学者所景从。他是一个戏剧研究的专家,戏剧研究工作者,取得了非常非常高的成就,受到了那个戏剧界学者们的尊重。(李应家,字尤白,南阳七队人)

      上井呢,这个村子里面我觉得出的人特别特别多,我后来呢还给上井村的那个村里的干部呀,坐在一起闲聊,他们讲呢,上井村子里面解放前后的,有好多人也参加了咱们那个共产党,也在各个战线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就,有的在部队里面都是那个高级将领,军衔呢都是特别特别的高。

        我们周围呢,就是文化方面呢,我那里面也讲到了那个冬青诗社,这冬青诗社,成立于民国九年(1920)年。由南阳村人樊廷檀邀约西张村人岳竹坪、平原村人薛缄三、薛中六,上井村人王汉三、王虚中、严静波以及本村宁开三、高命三、高植生等组成。是咱们南阳在民国年间,当时一个樊廷檀老先生组织的,因为他家里面比较富有,所以他请的都是读书人,给他们家里面的子弟请先生啊,请先生教书,然后周围村子里面包括当时南阳村的、北阳的、平原的、我们西张的一些读书人,都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在一起研究学问,这就是冬青诗社。

        里望村呢应该是历史非常久远的,很可惜我当时在里望挖掘的东西太少太少了。但是呢,我知道在里望呢,咱们最近一段时间抓文化,还有红色方面的文化,红色文化。当时呢红军东渡就经过那个里望村,贺龙元帅就在里望村住过。后来走的时候呢,部队走的时候还带了一批人,这批人出去之后,都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很可惜,我们呢,在这方面挖掘得太少太少。

      这到后来呢,咱们上井,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我们里望出的人才呢,更是人才济济了,出的人才特别特别的多,我在文章里面要写呀,确实是我也不了解他们的事情,但是我知道啊,他们今天在各条战线都是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管是各条战线吧,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文学等等方面,好多好多的人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那里还写到,咱们当地比较有名的一件艺术,艺术家杰出的,我们在群里面,在兄弟里面特别有名的一些新贤达吧。

        说起咱们南阳的董涛驹老师呢,也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长者啊,他是一开始在河津那个进修校做教师,退休之后呢啊,发挥余热组织了咱们里望的诗联,学会啊,为咱们当地的文化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近呢,再说咱们那个里望这几年那个经济啊各个方面杰出的那个人才呢,哎呀,我当时在文章里面也稍微能够见到的我就我自己做了解的也写了,因为那个企业家吧,那就咱们那个腾龙的东阳互联网物流城,包括咱们盛行的那个万泉古剑,在全国都特别的知名啊,现在那个国家和中央提出了那个,有时候还提出那个工匠精神吗,其实呢咱们乡下做古建的,我觉得这就是工匠。如果体现出来的一个东西吧,国家是要求做什么事情都有个精细一些啊,用心地去做,这就是大国工匠是吧。

        归根结底呀,我觉得我们这个地方啊,之所以现在还比较地富足,老百姓的大多数比较富裕,虽然说我觉得说实在的不是说是跟别人要比较什么,我们能够做着或者过着比较平静的比较幸福的生活,与我们这个地方人类文化历史悠久,人人知书达礼这方面还是分不开的。

        那董涛驹老师呢,他是不一样的啊,是北阳的还是哪儿的啦,董涛驹老师呢,也是对这个文化呢,对当地的文化情有独钟啊。

        我们如果要探讨咱们里望的文化,从根源上去讲,现在据我自己所了解的大多数,我们现在的著名人物啊,也就是到这里啊。七八百年,八九百年这个姓氏啊,七百年前我觉得那个薛瑄在七百年左右,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所有的村落在这个周围住着,都是我们的一种幸运吧,因为呢他这种文化儒家的传统的比较优良的悠久的文化,对咱们那个社会发展有益的这些东西呢,对我们都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吧。

        感觉到咱们这个地方,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大多数老百姓,我们的父老乡亲都是那么的纯朴,为人处世就是那么的诚实守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实实在在的去做。包括我们这些农家子弟,读书上学也是那么地认真,也不是说我们读书上学一定要怎么样。总之我们做什么事情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

        这次呢建军和康中的这些朋友们呢,能够做义务讲学这件事情,我确实觉得这个事情做得好。对咱们那个当地,对孩子们,对咱们这些家长都是有好处的。不是说我们今天读书一定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这样的话那不就是跟别人攀比了吗,只是我们要做好自己。首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素养,提高自己的见识,放开自己的眼界啊,放宽自己的眼光。昨天建军讲了,如果有这样的眼界,有这样的眼光,有这样的学识,有这样胸怀和情怀啊!

        我觉得呀,我们不管是在农村也好,城市也好,不管是在各条战线也好,一个人肯定会活的非常非常的精彩的。哎呀,经常说这个活到老学到老。我今年五十岁了,只有五十多,但是对这个手机啊,玩儿的呢,还不如人家这个年轻人,不如这些小学生。在这个手机上聊天呢,我还不多善于啊,平时呢给朋友们坐在一起,消遣的时候啊,还能够非常随意的瞎胡说,胡说八道吧,今天呢在这里瞎聊呢,有时候还觉得比较别扭一点啊。希望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啊,同学们呢,都见谅了吧。

        各位乡亲,各位朋友,咱们这个初七呢搞这个活动啊,那到时候还能够见面啊,咱们到了见了面之后呢,咱们再多闲聊吧,多聊吧啊,确实希望愿意认识咱们更多的父老乡亲,认识咱们更多的在外地的朋友们。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谬赞了啊,咱们有时间多交流,多在一起互相学习,我自己了解的也东西呢也太少太少,而且呢我知道咱们的今天的社会发展变化特别快,希望给各位家长各位学生,向在外的朋友们多多学习,多多地请教了啊。

里望农家门额1 里望农家门额2 里望农家门额3

        @张建平老师,很好很受益,也让我们这些在外游子对于家乡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抱拳][强]。

        张老师让我们对家乡风土人文地里界分有更多的了解[强][强][强]。

      张老师讲的非常好,而且潜心研究家乡文化,学习啦![玫瑰][玫瑰][玫瑰][咖啡][强][强][强]@张建平。

        @张建平老师,另外想请教一下各村名由来,南阳塔的历史,还有善堂的历史。多谢了。

聊天记录截图

              风雨南阳塔

          原创 2017-12-18 高克功 南阳塔

        从解店古镇往北十余华里,凭坡北望,映入眼帘的是方圆数十里的"坝子"平原。在这个属于峨嵋台地平原上,散落着十多个村庄,其中一座村落位于其腹地,在连甍接栋、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上傲然耸立着一座古塔,因其高大、伟岸显得格外醒目。这里便是生我、养我的令我难以忘怀的家乡-南阳村。

      "南阳塔、解店楼(飞云楼)、XX村的台子(戏台子)拔了头"这是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念叨的一句口头禅,版本不同的是每个村的人均把拔了头的台子前的XX村换成了自己村的名子,但句首"南阳塔"三个字则是核心和固定词语,足见"南阳塔"在当地的盛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唱社戏"便是文化大餐,一枝独秀,戏台子自然成了村子间炫耀和攀比的对象。

南阳古塔

        南阳塔原位于南阳村落中西南角,现已为村舍环抱。塔坐北朝南,通体砖构,为正八边形十一层楼阁式建筑,现存总高30余米。塔身自下往上逐层减窄减低,收分较大。底层每边边长2.8米,直径6.6米,层高5米,采用砖雕仿木结构,柱头施五铺作双抄斗栱。二层以上无斗栱,采用叠涩出檐。除九和十一层,其他各层正南面均有砖券拱门,二至六层每面辟两个方形洞窗。塔内中空,每层辟有方形塔室。原一至三层均架有木梯,可以上下,四层以上从塔内可凭肢体攀登,最高可至六层。

南阳塔金代铁钟

        现塔旁还遗有金代铁钟一口,为寺庙地面仅存文物。钟体蒲牢形纽、圆肩,金大定十二年铸,高2.35米,钟口直径1.65米,壁厚0.05米,表体为网格状,铸有铭文,有当时寺庙住持、高僧法名,但多为铸钟捐善款者的姓名,其中一格内铸有"上祝:皇帝万岁,臣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福吉祥词语。

        据考证,南阳塔应为寿圣塔(据有关资料显示南阳塔亦称武德塔及贞观塔),南阳塔为其俗称,是晋南地区现存较早形体最高大的塔类建筑,其建筑年代据初唐、中唐、唐末及宋初多种说法,尚无考证。原塔属寺庙名为"寿圣寺",因年代久远,塔院及寺庙建筑已毁。

        五十年代这里建成了村里小学校,当时尚有几座殿堂,特别是塔正前有大殿三间,内阔三丈余,尚有佛像保存,六十年代初俱毁辟为校舍。现于塔脚下可见一通石碑,为1960年当时所属的稷山县人民委员会所立的文物保护碑,碑文铭刻有"寿圣寺大殿三间,后面有砖塔高十丈"的字样。1996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塔造型特点:一是塔身装饰简洁,形制古朴,落落大方,浑然一体,远观近瞻都给人以古朴雄浑的审美感受。二是塔的平面呈正八边形,比四方形平面更为稳定,既增强了抗震性,又刹减了风力,开阔了视野,展现了宋金时期砖塔建造技术水平。三是塔体收分较大,一层檐下砖雕仿木构斗栱特征突出。整个塔的造型,以塔身下部的繁密来衬托中上部的平整素雅,使塔身显得刚健有力。四是该塔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年代较早的,在建筑结构上较多地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包括塔下遗留的古钟成为研究我国古代砖塔建筑及冶金、绘画、雕刻、风俗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

        现外观塔体向北略有倾斜,整体下沉也较为严重,塔体表面多有损毀,砖体脱落,尤以各层塔角为甚,其人为撬挖的痕迹十分明显,应为盗贼所为(据说塔角亦藏有镇塔宝物)。特别是塔刹部分,大面积坍塌,外观已难见其形。很多年前曾发生过一起雷雨中塔尖砖体掉落砸中塔下大铁钟,当时塔前大殿里正在上课的小学生受到惊吓的事情。另据村里老者讲,日本侵华期间,住在据南阳村西南十数里的孝原庙里的日军用小钢炮曾向南阳塔开了一炮,打中塔刹,故今塔刹破坏如此厉害。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南阳塔的现状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采取抢救和保护性措施。

        塔为寺庙特有建筑,佛教里面塔的种类非常多,有的是供养佛菩萨的,有的是安置僧侣舍利的,有的是调节风水的。南阳塔为其中者,即供奉安葬逝去高僧舍利、供人瞻仰礼拜的舍利塔亦称灵骨塔。凡舍利塔均有陪葬文物,这个地球人都知道,精明贪婪的文物盗贼更懂得,南阳塔自然成了历代文物大盗们觊觎的目标,近代就有多起盗窃犯罪行为发生,有从塔身前掘地洞欲入者,有在数十米远闲置院落挖地道的谋图不轨者,多因工程浩大,为人发现未能得逞。发生在上世纪末的一起盗窃行动则规模和影响较大,1998年农历正月某日,正值学校寒假期间,窃犯吸取了历次盗窃失败的教训,选择藏身塔室内下手,利用其隐蔽,可持续盗挖的特点,用洛阳铲掘洞直通塔基墓室,居然一举成功。盗贼虽然打通了墓室,但还是天不遂人愿,节骨眼上被人发现,盗贼众人丢弃工具,落荒而逃,后公安机关介入侦破,部分失盗文物被悉数追回,村里数人受外边文物惯盗蛊惑,涉案者因此陷于牢狱之灾。

        此次盗掘揭开了千年古塔神秘的面纱,据进入塔室的人报料及有关搜集到的资料证实,塔基墓室大约1.2~1.5米,室中置以大约30~50cm的石棺,棺盖上放置数枚金叶糊蝶,石棺内不乏金银玉瓷器,其中有一银椁,长27cm、宽9.5cm、高17cm,重量为275g,银质,由盖、棺、座三部分组成。椁体配有精美的饰物,椁侧雕刻有唐代盛行的祥云飞天图案,属国家二级文物。还发现众多的用麻绳串在一起的铜钱,其麻绳结实如初,千年不朽让人称奇。另外还有一块一端铸有人头像的酷似刀币的银板,上刻"赵恭施主"字样,应为此塔建筑所需银两的捐赠者。同时还发现了铸有"开元通宝"的古铜钱。从塔的各种称谓上看,除了今人皆知的"寿圣塔"外,还有称"贞观塔"及"武德塔"者。"武德"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也是唐朝第一个年号,而"贞观"则是其后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有民国教育达人杨肇𡖖咏塔诗为证,再就是现代人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根据塔形制判断应为宋代建筑。笔者以为,塔的建筑年代只有其一,正确之外肯定是误导、谬传。从塔下发现的"开元通宝"铜钱实物上分析,"开元盛世"为唐朝中期第九任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这足以说明此塔应为"开元盛世"及其之后,不可能是其之前的"贞观之治"时期,更不可能是唐初"武德"年代。因为开元的钱币无论如何都埋不到它前面的年代的。塔下文物如“银椁飞天”、“开元通宝”均散发着浓郁的唐代文化气息,而无宋朝点滴痕迹,依此,塔为唐末建筑可能性为大。依据文物保护法规,地下文物一般不得随意发掘,但对于被发现已盗掘的,则要釆取及时的保护性发掘措施,故塔下文物现均已被万荣县文物馆收藏。

        古塔的被盗事件,搅动了我们这个小村的宁静,之后接连发生了几起村民意外伤亡事故,人们无不把它和盗掘动了古塔风水而酿成不祥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对这座本来熟视无睹的古建筑平添了几分敬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年文革动乱,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受毁灭性破坏,古塔虽未受到冲击,但塔身上曾书写过"毛主席万岁"五个红色大字,古塔见证和亲历了那段的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

        小时候,我们常以塔为伴,躲猫迷,掏鸟窝,上下塔如履平地。胆大的甚至敢上至几十米高的五、六层围着塔身踩着塔檐兜圈。每到夏秋季,塔尖便住满了颈腹部呈血红的火燕,成群结队的绕着古塔盘旋飞翔,忽儿高空俯冲而下,忽儿屋椽凌空而过,于暑热天的傍晚,躺在小院子凉席上仰望星空,听燕呢,看燕舞,成了我们孩堤时最美好的记忆。

        寿圣古塔,是南阳人民的象征,南阳人民的很多故事和寿圣塔有着深深的渊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国学习小靳庄,南阳人也不例外,村里的墙上写了许多墙头诗,由于南阳村的墙头诗文化搞得好,也受到上级领导的褒奖并亲临视察,记得有这么一首墙头诗:“南阳塔儿节节高/塔高引人抬头瞧/尽管塔儿节节高/没有南阳人民的志气高”。从这首墙头诗就可以看出南阳人的精神风貌,更能看出南阳人对寿圣塔的殷殷情怀。

        古塔悠悠千年,历经风雨苍桑,见证着南阳这个古村落的兴盛和变迁,福荫着一代代南阳人繁𧗠生息。尽管现在时过境迁,昔日佛门盛景及恢宏的的古刹早己荡然无存,难觅其影踪,没有了僧侣香客,闻不及晨钟暮鼓,木鱼声息,香雾散尽,唯有历经千年、依然耸立着的古塔,历久弥坚,初衷不改,默默守卫着这方热土,祐护着它脚下世世代代芸芸子民。

        这是一块佛教福田,是我们的心灵家园和精神财富,作为有幸生长在这块佛门静土的每一位南阳人,都应倍加珍惜,精心守护它,以它为荣知荣辱,以它为鉴正衣冠,秉承佛法教义,修身、养性、积徳、行善,和睦家庭、友爱乡邻,淳朴民风,弘扬正气,走共同富裕道路,建幸福美满家园,做文明、守信、博爱、勤勉的现代南阳人。

    (南阳塔亦称“寿圣塔”外,还有称“贞观塔”及“武德塔”,应为唐代早期的建筑,寿圣应为唐高祖李渊给妻子隋朝杨氏公主的立祠供奉寺庙和封赏之地,从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到盛唐开元年间,皇家供奉寺庙应当是香火旺盛,僧侣满园,当时塔基下方密室应当是香火不断,历年都应按节期供奉烧香的。这样的皇家寺庙也是普通百姓和盗贼不得近观的禁地所在,直到“安史之乱”打破盛唐和平安宁,唐玄宗李隆基携杨贵妃从长安出逃至蜀地成都,寺庙被毁或者封闭塔室而不再有连续的供享。后期金代铸钟等,也应该是后代依据史料等进行的维护修缮,塔身有宋代建筑风格便不足为奇。唐代末年社稷飘摇,藩镇割据导致安史之乱,后九代皇帝被宦官专政胁迫为傀儡皇帝,不可能在后续动荡不安的年代建寺立庙筑塔,辉煌传世的古建筑只能是在盛世时代而为,尤以唐高祖让位,唐太宗继位的贞观盛世为母亲建塔立庙,并冠以“武德塔”安抚唐高祖李渊之作为信。

        另外,万荣有李家大院,也有薛氏望族的遗迹,南阳塔最早为唐代建筑,后经战乱和宋金时代修缮及铁钟为佐证,应当是可信的。河东大地是古中国和三皇五帝尧舜禹的故里,后有三国时代关公故事,经历盛唐诸世一脉传承,文物古迹历史久远,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也是封建时代皇家安抚天下,称为正朔的必要措施。

                              ---山人注。)


            里望岁月钩沉

原创 2017-10-01 杜刚辰 故乡万荣

同心同行    万事万荣 

当您对着《故乡万荣》的时候,浓浓的春意弥漫周围,遥遥的祝福悄然来临,都是吉利事,都是吉利话…

张建平老师讲乡村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

        杜刚辰,万荣县里望人,任职于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

        历史总是以迷人的方式吸引着后来人去探寻〮〮〮〮〮〮   

      《里望》和《记忆中的小镇》是我给故乡奉献的一份微不足道的薄礼,是我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份不灭记忆。在一次和老人偶然的聊天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我对里望的了解还太过肤浅,她的厚重,她的荣华,我是没有看到的,似乎在《县志》里也从来没有涉及到,我更感到里望是需要我们们重新认识的。她是我的故乡,是我生命的精神家园,我们是有责任把她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于后人的。

                              (一)

        中国是个多庙宇的文明古国,是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礼制的国家,大隐于市,大隐于乡野,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保护,也是中国中庸之道的最好注释。里望的历史也不例外。

        据里望《集乐厅建成碑记》载,里望村八大建筑气魄宏伟,工艺考究,做工精美,是我先祖勤劳智慧之结晶,是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惜于那特别时期浩劫年月里竟毁于一旦,原观音庙、白衣堂即是其中之一。

        据里望杜瑞堂(现年76岁,里望老协会负责人)老人介绍,里望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村镇,她曾经的辉煌,让我们听得目瞪口呆。1937年,八路军北上抗日,从荣河渡口东渡,途径光华、通化、里望,至侯马铁路北上,朱德总司令、陈毅等在此逗留。解放后,里望至东平原之间还保留着的石牌楼,古朴庄严,仪态万方,神道两旁分别立着石人、石马、石羊、石柱。路北有一双碑楼,记载内容不详。十字路西东平原交界处有四明碑,四根石柱正面宽尺许,七尺高左右。可惜年代久远,至于上面是什么内容,无从考究,让我们心生无限遗憾。

        关门是古代乡村抵御外侮,防守外敌入侵的屏障,一般和城墙相连,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不过以一村之力修建城墙似乎力不能及,因而城墙在村里的历史中似乎并没有听说过,但依靠每家院墙相连,构成了相对封闭的村庄轮廓,巷头由关门相连,就形成了完整封闭的城堡,抵御外侵。这从历史老人的口述中可以得到印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关门仅仅成为一个乡村的地界象征,关门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镶嵌在乡村历史的画卷中,最后成为一种图腾,镌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里望当时就有东关门、南关门、西关门、北关门和西南关,其它关门基本就是两个砖垛而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东关门最为规整和气派,在当时的低矮民房建筑中鹤立鸡群,高大气派,一层是砖碹洞门,可供人马通行,二层有楼,登高望远,在当时的情景下可以一眼望到“西明埝”。那里一望无际,相距村里十里许,春和景明之时,海市蜃楼,亦真亦幻,当年有娘娘庙,是里望人朝圣的地方。据说关门当时主要用于瞭望土匪、兵匪的侵扰。

        一路之隔,正对观音庙(现在集乐厅原址),庙后是严家祠堂。观音庙有三间正殿,有小院,里面供着观音菩萨,怀抱戴着红肚兜的幼婴,很是可爱,我们习惯上叫做送子娘娘,里望的后嗣好像都是在送子娘娘的恩赐下求得的。这是乡村传统信仰的具体体现,祖祖辈辈,潜移默化,绵延不绝。梁启超曾说过,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我们应该学会以这样方式阐释乡村的信仰,理解千百年来乡民对生命的敬畏。

        祠堂是一个姓氏家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场所,是放置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族人共同商讨本族大事的议事中心。在我的印象中,祠堂正中悬挂着神像,桌上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上面放着香炉,下面放置着一个蒲垫,以便祭拜者烧香磕头。东西两边放着凳子供族人商议大事,这样的凳子腿好像都是“焊”在地下,防止乱拉乱用。我的杜家祠堂是在原来的大队保健站的地方,正对严家巷口,房屋还在,两棵高大的松柏也在,但年久失修,里面成了麻雀的天堂,先人和麻雀为伍,也不知道一天烦不烦。在本族小字辈结婚的前夜,我们是要迎“神祗”的,一伙族人,嘻嘻哈哈,乐人在前,吹吹打打,到祠堂把先人迎请到家,放上美食点心,以便祭拜。告诉祖先家里人丁兴旺,添丁进口,保佑后人幸福安康,万事顺遂。这是一个美好的祝愿,也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具体体现。没有先人哪里有父母,没有父母哪里有你我?我们时刻要知道,自己来自哪里,自己的祖先是谁。这是一个让人纠结的事情,其实祖先对于后人也仅仅是挂在墙上的一张神像而已,有些离我们已经很远了,没有感情,没有体温,所以族人的恭敬就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而出了五服的就另立门户,对于有些老祖的牌位我曾经问过村里老者如何处理,他们说埋在祖坟上。想一想,这可能也是一种最好的处理方式了,大千世界,子子孙孙,万世不绝,如果都留存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太有压力了!

        说起祠堂,在里望比较大的几个祠堂应该是严家祠堂(关爷庙后)、杜家祠堂和付家祠堂(现高定宇家所在地)。也是里望几大姓氏之一,其余的姓氏人口不多或者历史较短,还没有这样铺排到建立祠堂的阶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付家祠堂前的石头旗杆,杜家祠堂的木头旗杆,还有关王爷庙前的铁制旗杆,矗立高端,各个姓氏旌旗迎风招展,宣示着家族的兴旺不衰。可惜社会动荡、兵燹(xian)战乱,各个祠堂相继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祖先无处祭,乡愁无处寻,让我们后人心生无限惆怅。

        关王爷庙是在原来的舞台对面,现在毛主席像的地方,坐南朝北,里面供奉着木雕的关公塑像,两旁站立着各路护侍,很是森严威武,上面为春秋楼,楼上挂一口硕大的铸铁大钟,听说村里的老人走了,都要敲一敲大钟,以示报丧,钟声传递很远。岁月悠悠,生命慎终追远,以乡村的名义,给每个生命以至高礼遇和尊重。这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虔诚的仪式,我们从中感受到生命的本意。多少年后这里已经没有了关老爷庙。文革时期,村里在这里建立了高达两丈的毛主席画像照壁,两边砖雕“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楹联,横批是“毛主席万岁”。可惜随着1971年林彪叛逃,折戟蒙古,两边的砖雕楹联就被凿得面目全非,里面还没有彩绘上毛主席画像,一个时代就结束了。记得小时候,成了我们一伙少年看电影的包厢,坐在上面,纵览全局,很是得意。这几年村里时兴36周岁和45周岁的年轻人在正月十五唱戏披红,每年三五十号人都要逐个祭拜村里的几个庙宇,队伍前面是乐人鼓手,后面跟着年轻人,抱着献食、鞭炮、供香祭拜。朝着毛主席像跪拜,面对空无一物的照壁,我感到很是可笑。他们是虔诚的,保佑事业有成,阖家幸福,只是这里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让我们感叹万千。是谁割裂了历史,是谁阉割了岁月,让后来人扼腕长叹,徒唤奈何!

        这是文革时期,以革命的名义,真正割了文化的命。

        西南关附近有一座“生胡”(毛笔)碑,全砖砌成,状似毛笔。问及为何而立,老人们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我想是否与现在某些地方立的魁星塔楼有关,是汉族民间信仰中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希望后代成为文化人,表达了古代人民没有文化,对文化的崇拜和渴望。后看到《王家大院》一书,里面介绍了挺立在静升王家大院的文笔塔,我才释然。这在众多的旅游景点历史遗迹中并不多见。文昌宫与文庙和魁星楼都是古代人对读书人的精神寄托。

        村西头和东关门观音庙正对的是娘娘庙,也是一座求子庙宇,规模形制上要比观音庙小,但现在遗迹尚存,前两年听说庙上横梁木雕被文物贩子偷走,丢了也就丢了,好像没有谁为此负责,乡村的文物还根本没有列入国家文物部门的保护之列。

                                (二)

        村东村西300余米,一条大巷横穿东西,状似龙脊,构成了里望村的基本框架。值得一提的是东西大巷的中间是著名的官府院,院院相连,鳞次栉比,气势恢宏。据河津乡贤志记载,最早先人杜友蘭在云南做官,官至布政司,在晋宁州任职,为百姓合理用水有功,百姓感恩,建有一寺庙,后为天津正定府参军。家族曾收藏诰书,当年皇帝曾赐“司马府”和“刺史第”牌匾,可见当时家族的荣耀。后人弟兄三人分家单过,住着后人杜昌彦(杜崇德之父,杜现年87)、杜昌平(杜梦熊之父)、杜昌英(杜振济之父)三兄弟,门楼都是高门坡,很是气派。据查,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纪委书记,或者地级市委书记兼市长兼市人大主任等职。现在想来,这是个刚正不阿,惹人讨嫌的角色,但反正了杜家祖先的一身正气和两袖清风。据说当年门楼高耸,四合院相连,门口立着栓马桩。现在高台遗迹还在,台沿全部用打磨齐整的青石铺就,院里四合院的痕迹还在。可惜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拴马桩上的石狮子头被一伙盗贼敲下偷走,至今也没有破案。

        杜氏名门望族,历史上曾经辉煌,让我们后来人无法望其项背。

        楼门巷里有座连片铁罩院,在方圆几十里的乡村是非常有名的家族。这是杜荣泉、杜兆久弟兄俩的家。所谓铁罩是在过去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保障家园安全,在院子的上方用铁丝编织的网罩,防止土匪兵贼偷鸡摸狗杀人越货。现在的乔家大院我们也可看到这样的布设。杜氏兄弟在解放后被划为地主成分,在我的记忆中后来他们一直和我家住在八亩园巷,是前后邻居。印象中是两个很好的老汉,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并没有阶级的概念,也没有看到教科书中地主分子的恶行。在著名作家莫言的文章中,在山西著名作家韩石山的文章中,依稀看到一代地主、富农靠着祖辈几代人的省吃俭用和勤劳质朴所置办的家业,被一些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之徒甚至吃喝嫖赌之人瓜分。他们带血的原罪远远小于改革开放以后靠贪官、官倒、地痞、流氓攫取社会财富所含的带血原罪。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们经受了怎样的身心折磨,痛不欲生。我所知道的阮老师(大兄弟的老婆)就是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溺身亡的。她是一个彬彬有礼,说话和蔼可亲,知书识礼的老师,因此全村人都叫她阮老师。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个极左思想泛滥的时代,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人敢为他们说话的。

        楼巷是我小时经常上学必经的一段路径,记忆中雨天道路泥泞,巷头还有一个弱智的黑脸大孩子,每天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哇哇乱叫,很是让我们惊慌害怕。其实这是一个有名的巷道,因有楼而得名。据老人讲,在现在杜永智、杜春红的院里,还有谁家他们记不得了,三处院里盖着瞭望楼,方形结构,在当时很是高大威武,拾级而上登高望远,可以看到方圆十数里,观察敌情。可惜,时代变迁,早已不见当年的遗迹,现在再也没有办法还原当年的境况。

        池头巷,因全村的雨水归流而得名,巷头是我们足以引以为豪的里望舞台,巷尾有一高耸的洞门子,建筑很是考究,镇守水脉,全村雨水经此流入池泊。洞门子是用砖石砌筑的一座碉堡形的建筑,上面有女儿墙,下面是拱形门洞,供行人和行水之用。最早是有门的,夜间关门,有巡夜打更看守。门洞两边是两幅砖雕对联,用漂亮的行楷写着“云山矗矗秀昭麟凤翩翩,河水悠悠光印楼台叠叠”,上面的横批是“环山带河”。后面的横批是“天光云影”。因为门洞过水,所以用大石条铺成,常年累月的过水磨砺,石面光滑,夏季成为妇女、小孩纳凉的好场所。池泊中央立有量水石柱,不用测量就知道水的深浅。干万荣严重缺水,十年九旱,但偶然丰雨季节,也造成过墙倒厦塌,因而古人对水是充满了敬畏的。因是水池,因而在池北而立禹王庙,在池南而立龙王庙,想来都是祈求司雨龙王风调雨顺护佑众生的。现在仅存的洞门子成为里望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我记得几年前我路过那里,门洞上方长着几颗野草和椿树,在微风的吹拂下,频频向我招手,似乎无言地向我诉说着落寞和孤独。

        里望的舞台前几年被某些人便宜变卖,现在留下的残垣断壁,像流血的伤疤一样,每天向村民展示着自己的苦难。民间流传“南阳塔,解店楼,里望台子爬到头”。足见里望的舞台在当时是何等的辉煌驰名。在我的记忆里里望舞台雕梁画栋,砖雕、石雕、木雕艺术精湛,梁檩翼拱、挂落镂空木雕精美,石雕柱础栩栩如生。南阳塔是离我们村5里的南阳村的一个唐代圣寿寺古塔,解店楼是县城东岳庙一个非常有名的全木结构“飞云楼”。被万荣人民自豪地称为万荣一绝。有谚语云:“万荣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离天三尺三,把天挠得咯痒痒”。足见这些文物的价值了。而今南阳塔、解店楼依然,里望舞台却不复存在了,让我们扼腕长叹,心生无限感慨。里望拿什么观照历史,承接未来?

                            (三)

        北关门在现村小学以西,砖腿,简单,没有什么值得一书的地方,仅是村界的标识而已。靠北有一庙宇,叫天神庙,有一小院供奉着何种神仙我们无从考究。这里已是村里的荒郊野外,据老人回忆,这里经常看到初生的死婴儿成了野狗的美食,至于为什么有幼婴儿死后没有埋葬而暴尸荒野,这有个迷信的说法,就是夭折的孩子不能进自家的祖坟,让狗吃了对后面的兄弟姐妹好管。那是一个医疗还很不发达的时代,婴儿出生后得破伤风而死者不计其数,十有二三者可以成活,广种薄收,也是贫瘠的象征。根本没有现在的优生优育,计划生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巨大进步。

        东关门外有一灯地庙,占地二亩左右,庙前有广场。每年正月灯会,布置由灯笼组成的迷宫,供村民游玩娱乐,能够从中走出者为聪明之人,如果无法顺路而出,而从半截歧路钻出者视为偷油,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古代传统中国,其实对乡民的道德教化就是孕育在这些传统文化之中,寓教于乐。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东、中、西各片社火是要到灯地庙拜会,说是拜会其实是要一比高低,一决雌雄的。年初的社火热闹,是一年文化单一的乡民最好的精神食粮和饭后谈资,每一个节目,每一个细节,都装在民间高人的故事篓子里。这个高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承了乡野文化。东社龙灯,西社狮子,中社旱船,都是各社的拿手好戏。

        往北不远,原十一生产队果园所在地有一祝神庙,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这里早已扩展成村民宅基院落,根本找不到当年的蛛丝遗迹。

        再往北至里望南阳地界不知何方神仙,村里人都习惯叫做远爷庙,在老人的记忆中也就是一个土台,至此往东斜岔至乔薛,大致离村有5华里。

        里望埝地一马平川,沃野十里。在村东北方向有个旧庙,称“白水滩”,人们习惯叫“西明埝”。在人们的记忆中,白水滩是一个广阔的平原,它与乔薛、北阳、南阳、上井、和井等村接壤,原有圣母庙一座。此处良田百顷,为周围村庄之粮仓。尤堪称奇的是每逢冬季,天气晴朗,眺望四野,往往出现海市幻象,一片白水漫漫,微波涟漪,树木庙宇乃至耕作人畜皆倒影其中,俨然如临江湖水泊,故有“白水滩”之誉。

        现在的西明埝看上很是简陋,仅有献殿三间,没有了传说中的热闹。据先辈传说,此处原有一座大寺院,占地18亩。因寺僧不守清规,拦路打劫,被官府取缔,庙产被周围村庄拆分。民国初年,上井前清武进士杨殿东,首倡上井、里望、和井、乔薛、北阳、南阳、平原、东平原8个村捐款重修。当时圣母庙有大殿、南庭、耳房和戏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有八个村轮流祭神赛台,订聘戏班演唱,并安排各种社火、锣鼓、旗伞、狮子、彩船、花车、鼓车、抬阁等,非常热闹。民国26年,上井、里望首值,两村出动抬阁近百架,各种花车十余辆,数十辆膘肥体壮的骡马鼓车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尤其是上井西社的转车前有彩楼,后有秋千,体态硕大,结构精巧,深受观众赞誉。外省马戏团也来赶场,方圆数十里的客商都前来观看助阵,农副产品贸易盛极一时。“七七事变”后始告衰落,1949年后又被拆除。一座寺庙的兴衰,也连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呀!

        在我采访杜梦熊老人时,我深深震惊于里望当时庙宇建筑的盛况,更感叹这需要怎样的盛世财力才能完成的浩繁工程啊。看《王家大院》介绍,古代工匠施工严格遵守《钦定工部工程做法》,每名工匠每日限砍磨并垒三块砖,遵守“砖雕不下地,木雕不出檐,石雕不上天”的口诀。我们不难想象,以古代的建筑效率,工匠的认真刻板,要完成如此精美的建筑,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需要多少真金和白银。考证历史建筑的成因和社会现实,这些庙宇的形成都是民间社会风俗和个人宗教崇拜的产物,我们约略可以感知社会物质的贫富程度,感知古人宗教信仰。

        叙述至此,里望当代村庄轮廓基本显现,我们惊叹于曾经历史上的繁华和荣光,更感叹岁月的无情和社会的变迁,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接壤了,时光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但文明的碎片被战乱摧残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我们已经无法复原历史,我们成为历史的罪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反思,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

注释:

“司马”是何官职?:据史料载,司马在殷商时代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刺史为汉朝设官,主要是负责督察郡守,掌管六件事:

1、地方各豪族大户是否触犯礼制并田造宅、以强欺弱、以众欺寡;

2、郡守是否奉行诏书、遵守典制,有没有背公向私、曲解诏书以自谋利、侵扰百姓、聚敛为奸;

3、郡守是否任意断案、不秉公执法以及治内自然灾害和妖异祥瑞、流言蜚语;

4、郡守是否为国家公正选拔人才;

5、郡守子弟是否横行不法;

6、郡守是否勾结豪强、收受贿赂、损改正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