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生中土入玄门,须解“正一”真实义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朱越利先生的一篇论文,
原文标题:《正一道“正一”二字的涵义》。
“正一”与“全真”的历史印象
得益于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与流行,
以及《射雕英雄传》在影视上的风靡,
使得今人谈论道教的时候,
要对全真派更为熟悉,
终南山、王重阳、全真七子、长春真人、郭靖……
——啊,郭靖是小说角色,不算。
“正一”与“全真”的历史印象
得益于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与流行,
以及《射雕英雄传》在影视上的风靡,
使得今人谈论道教的时候,
要对全真派更为熟悉,
终南山、王重阳、全真七子、长春真人、郭靖……
——啊,郭靖是小说角色,不算。
郭靖虽然只是一个小说演绎的虚构角色,
但是他的哥们杨康的师父,全真派长春真人丘处机,
跋山涉水去见成吉思汗,“一言以止杀”的故事,
却是完全来自于史实。
这段故事太有名了,
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历史的另一半:
元政权在南下中原的时候,除了与全真派接触之外,
与正一派同样有所交往,
平定江南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就召见了龙虎山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
当时张天师还带了一帮弟子,其中有一位名叫张留孙,
此君长得又高又帅,史记“修髯广颐,状貌甚伟”,
再加上道行精湛,博学多才,所以深得元朝皇帝赏识,
于是便留在京城处理全国的道教事务。
至元十八年(1281年),
在因《化胡经》问题而引起的佛、道大辩论中(张留孙未参与),
道教被判为辩论失败,经由元世祖下旨,
除《道德经》之外的天下全部道经皆以焚毁处理,
这是中国道教在元朝所面临的一个沉重打击。
张留孙为保住道教经典,
利用自己在朝中的个人声望和人脉关系,
使得元世祖回心转意,
总算使一部分道教经书避免了被焚毁的厄运,
为中国道教的文化血脉在元朝时期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述历史,虽然没有武侠小说演绎,
却刻写在天师府的《仁靖碑》上。
宋元之际,
正是因为中国道教有着长春真人丘处机、
仁靖真人张留孙这些高道大德的存在,
不但有效缓和了民族矛盾,同时也积极维护了传统文化的血脉,
可谓功德无量。
“正一”真实义
从全真道的经典及其诗词中,可以归纳出全真道“全真”二字“最本色、最核心的涵义是成仙、见性、兼修功行这三项”。那么,正一道“正一”二字最本色、最核心的涵义是什么?
由于许多问题没有理清,本文暂时保守地作如下判断:正一盟威之道“正一”二字的涵义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明确了。如此判断的依据是:
1、唐青溪道士孟安排集《道教义枢》卷 2“七部义第六”引《盟威经》,逐字解释“正一法文”四字的涵义,对《正一法文》的要旨作了说明。其曰:“‘正一’者,《盟威经》云:‘正以治邪,一以统万。’又言‘法文’者:‘法以合离,文以分理。’此言众生离本,所以言离。故下文云:‘反离还本,合真舍伪。’由法乃成也。言‘统万’者:‘总摄一切,令得还真。’故下文云:‘一切学士,觉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一式也。‘治邪’者,文云:‘众生根麤,去道奢邈。大道慈愍,立法训治。趣令心开,两半成一。一成无败,与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
2、北周《无上秘要》卷 46“正一五戒品”曰:“凡存一守五神,要在正心。心正由静,静身定心,心定则识清,清明则会道,道会神符,号曰真圣。动则忘一,邪乱五神,五神纷纭,躁竞烦懑,失道陷俗,三业肆行,违善造恶,六通径塞,七觉一昏,贪欲无数。”持仁义礼智信五戒,则肝魂相安,肺魄相给,心神相和,肾精相合,脾志相成。“成则名入正一,一入无复忧虑。五欲既遣,五恶自消,五灾永灭,五苦长乖,五神既定,五善自兴,三福日盛,五乐唯新。右出《正一法文》”。
3、宋元《金锁流珠引》卷 三 “初受三五法”曰:“老君取名太一之经箓,定三也。正一后圣君再言:正者,正其心。一者,通其道也。”小字注曰:“陆法师解:直其心,从一取道,道之性无偏党,正直过心。若能志节抱直,而行心性,不生二三则道不离心性。故经云:道生一是也”。又曰:“故上圣置三五经图正一之道。”字注曰:“正一者,正心取道,更无二三,故名正一。后圣君见其大道门户稍多,学者初心迷惑,恐失其真性,故上于太上大道君前,请改金箓玉箓经名,教化下界民,令一心敬信者,入一门中精修,便令得道,而取名曰正一”。
关于《正一盟威经》和《正一法文》的问世年代,学者间尚有歧见,但所断年代皆不迟于南北朝。也就是说,二经即使不是正一道经典,也是魏晋南北朝早期天师道托名之作。《金锁流珠引》中所引陆法师,盖是南朝刘宋时期江南天师道的整顿和改革者陆修静,其著《陆先生道门科略》也说太上老君授张陵正一盟威之道。二经和陆修静所阐述的“正一”二字的涵义,与早期天师道的教义完全一致,与正一盟威之道联系在一起,并且非常完整,当是正一盟威之道“正一”二字最本色、最核心的涵义。
《老子想尔注》要求教民信奉真道、正法,戒除邪文伪伎。早期天师道称张道陵以三天正法平治“六天故气”,要求教民信奉正教。《盟威经》所说“正以治邪”,是对这些要求和主张的概括,即以正法(或称真道、正教)戒除邪文伪伎,平治“六天故气”,亦即高扬正法。
《大道家令戒》曰:“汉世既定,末嗣纵横,民人趣利,强弱忿争。道伤民命,一去难还,故使天「师」授气治民,曰新出老君。言:‘鬼者何人?但畏鬼不信道?’故老君授与张道陵为天师,至尊至神,而乃为人之师……道以汉安元年五月一日于蜀郡临邛县渠停「山」赤石城,造出正一盟威之道与天地券,要立二十四治,分布玄元始气治民”。“使天师授气治民”即《盟威经》所说“一以统万”。“一以统万”的目标是“总摄一切,令得还真”,即帮助民众成为种民(或说成为真人、神仙),亦即度人。
《正一法文》所说“正心”是指持仁义礼智信五戒,“存一”即存思大道、安定五神,以离恶合道,度世成真。陆法师所说“正心取道”是说一心入一门修道。将“存一”的内涵扩大来说即修道。
陆法师所解释的“正心通道”是说只要虔诚修道、纯正心性的话,就自然会得道。
综上所述,正一盟威之道“正一”二字最本色、最核心的涵义应是三项:
(1)正法度人;
(2)正心修道;
(3)正心通道。
六朝之后,“正一”二字最本色、最核心的涵义一直在延续。
孟安排解说《盟威经》“正以治邪,一以统万”的阐释曰:“今明正是不邪,一者非二。此经正义,以破邪迷。虽说百途,终归一理,故云‘正一’也。通言部者,以部别为义。三部同言‘太’,正一独称‘正’者,以三部辅于三洞大法,故同言‘太’,正一遍陈三乘,简异邪道,故称为‘正’也”。
“不邪非二”、“正义一理”强调正一盟威之道为正法,继承了《盟威经》“正以治邪”的阐述。“遍陈三乘”是说正一部的经典融合了三洞三辅所有经典的内容,这是六朝天师道对《道藏》七部相互关系的说法。孟安排将这一说法与“简异邪道”联系起来,也是继承了《盟威经》“正以治邪”的阐述。
明《汉天师世家》卷 2 “天师世传引”录唐肃宗皇帝赞曰:“德自清虚,圣教之实,或隐或显,是朴是质,静处琼台,焚香玉室,道心不二,是为正一”。“道心不二”与陆法师“正心通道”说法的意思相同。
唐《道教义枢》卷 2“七部义第六”曰:“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宋《云笈七签》卷 6“三洞經教部”曰:“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真一为宗”与《正一法文》所说“存一”、陆法师所说 “取道”的意思相同。
宋谢守灏编《混元圣纪》卷 2 说老子即道之身,有许多应身,分别称为至一、真一、玄一、皇一、元一、帝一、太一、天一、正一等内号。其中,“正一者,明(盟)威之法王也”。此说指明“正一”用语来自正一盟威之道。
《宋志》著录的《正一论》曰:“一者,正一也。张君以正一统世,八极无二,玄纲一举,六合同风,天覆地载,教养修道,非正一焉可得语其优劣哉”?此说发挥《盟威经》“一以统万”的阐述。
元代以来的正一道仍然继承《正一盟威经》、《正一法文》和陆法师阐释的正一盟威之道“正一”二字的涵义。明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岘泉集》卷 7“三元传度普说”曰:“道君……尝告祖师真君曰:正一之道,生于混沌一炁,玄黄未形,纯素尚结。至太朴将散,浇风日侵。吾忧道民为邪所乱,一气混杂,鬼魔相缠,灾害横生,不得道真,天年不竟而为中伤。吾所降盟威诸箓,盟誓外邪,内正一炁,故号正一。叩者观之,不失一源之道”。混沌一炁即道,“内正一炁”即行正道并一心修道。张宇初所说“盟誓外邪,内正一炁”,融合了《盟威经》“正以治邪”和《正一法文》“正心存一”的阐释。
今正一道“正一”二字最本色、最核心的涵义当仍是正法度人、正心修道和正心通道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