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纪

🇷🇺双城记❄️莫斯科&圣彼得堡❄️

2021-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Sasa魔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这首诗,前两句大家耳熟能详,而我偏爱最后两句:“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那次历尽艰难的旅程,因遇见光彩华丽的双城,蓦然回首时,一切都成亲切的怀恋。

■艰难入境

十年前的二月,冰天雪地中去到俄罗斯。当时俄罗斯国内旅游资源仍旧落后,整个自由行的计划十分挑战。虽然不谙俄语,我仍勇敢地坚持着不参团,全程自助。1、先是努力地用字典翻查俄语,用邮件预约了住宿以及车票,而且由于订票系统不畅,找了各种银行卡网上刷卡预付…抓狂了几天终于做好行程;2、从香港飞莫斯科的俄航,战斗民族把整个航程开成战斗机模式,在上下颠簸的夜航后,总算安全降落的全机乘客热泪盈眶起立鼓掌庆祝平安;3、到达时凌晨两点,挤进入境厅才是真正的考验,蜂拥而至准备入境的越南打工人挤爆狭小空间,完全没有排队概念,呼朋唤友一直推涌上来,更糟糕的是检查系统貌似一直断线,因为也没有人可问询,只能一直干等…饥寒交迫中挤在人堆里站了近4个小时,才得以pass过关;4、最傻眼的是,出了机场,所有标示只有俄文,找路人问路,我说英语他回答一大串的俄语,鸡同鸭讲。好在出行前攻略做得足,打印出来的地图和线路先标好中俄对照,好歹坑坑巴巴得以入城。

■双城之争

俄罗斯旅行,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是规划中必游的城市,而很多人会问,这两个城市有什么特色?你更喜欢哪个城市?哪个更值得投入时间慢游?

记得高晓松在谈到俄罗斯时,说莫斯科是“我就是我”,圣彼得堡是“我就是你”,这个比喻非常典型有趣。

俄罗斯是个巨大的国家,国土之广袤为世界第一,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横跨亚欧大陆,几百年来俄罗斯人却只有两个选择:莫斯科or圣彼得堡?向东or向西?是保持斯拉夫人的民主传统,雄踞东方or向西方学习,脱亚入欧,与欧洲大家庭聚合?

俄国古来只有一个首都,就是莫斯科。古俄国是一个纯正的农业大国,但到了彼得一世时期,这位渴望有一番作为的君主决心新造一座首都,带领国人搭上工业化的列车,跻身欧洲强国之林。1703年春天一个雾蒙蒙的清晨,他带着十几名骑兵,穿过荒凉贫瘠的沼泽地,来到了涅瓦河流入波罗的海入海口考察,他下马,用剑尖在沼泽地上划出一个十字架,宣布新都选址。圣彼得堡拔地而起。彼得一世厌恶莫斯科,觉得那个大农村把俄罗斯民族局限在愚蠢闭塞里,他的新都启用欧洲设计师,使用来自欧洲的建筑材料,引入来自欧洲的服饰、饮食和交通工具,地位高有教养的阶层要学习外语住欧化的别墅。然而,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依然活在传统里,与此同时,欧化的人们也感受到斯拉夫民主的召唤,在巴洛克洛可可的反复建筑风格中,保留了东正教的圣像和森林木材的陈设,逃避西方服饰和社交的陌生礼节,在假期时回归田园牧猎。

进入19世纪,时局风起云涌。1812年入侵、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在这两件大事件影响下,东西之争又喧嚣起来。拿破仑来自发达文明的欧洲,但是他放火烧了莫斯科,这引发了民族主义的回潮,欧化的热情有所减弱。而十二月党人是一批年轻俄国贵族,在1812年战争里看到上阵杀敌的农奴,深受震撼,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统治,而事败后起义者遭流放又点燃了俄国知识分子的本土情结,歌颂人民的淳朴善良传统美德又成为思潮。

两个城市的存在,为向东or向西两种思潮提供了生长的土地。这两种流派互相冲突又对话,互相牵制又促进,优秀的俄罗斯思想家文学家们都善于在这两股力量中突围崛起,例如普希金,其伟大之处在于用俄语这一农民语言谱写出另西化的精英们都热爱的诗歌。

我在旅行中常看到一个双头鹰的形象,据说,双头鹰有两个头,却只有一个心脏。非常形象地代表了俄罗斯这个斯拉夫民族的传统历史,以及向东向西的双城之争。

■莫斯科

来到莫斯科,红场和克里姆林宫是必游之地。

将近零下二十度的风雪中,南方孩子还是雀跃地咯吱咯吱前行,从旅店徒步两公里到达红场。雪有一尺多厚,将整个红场覆盖,还下个不停。很快,肩上身上都披上了雪花。手机一拿出来,瞬间没电关机了。相机拿出来照一张,赶紧揣兜里。否则,手指和相机都会停止工作。

在我的印象里,有关红场的记忆,一是阅兵,一是电影里男女间谍在红场施展各种本领。红场不大,比想象的小了很多,据说只有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神圣著名的广场上,看到长满彩色蘑菇头的圣母大教堂立刻飞奔去打卡。

参观教堂,人头攒动,风雪弥漫中继续排队,这里只有两个教堂开放,一个圣母领报大教堂,也称报喜教堂,里面有许多壁画和圣像图。它与生有关。另一个叫天使长教堂,同样是一座东正教教堂,里面供奉的是大天使长米迦勒,是历代沙皇的主要墓地,与死亡有关。一生一死,相对而立。

东正教堂有一个特点,外观看着宏伟高大,里面却并不宽阔。究其原因,这里天寒地冻,自然环境恶劣,教堂的墙壁都很厚,加之后人不断加固,便越来越结实。不过,人一进去,寒冷全消,非常暖和。

许多人以为克里姆林宫是个宫殿,其实是一个建筑群。

附近有个很漂亮和充满历史感的商场——古姆商场,里面都是名牌。还有几对新人在拍婚纱照,也是挺西化的。传说这里有最好吃的雪糕,50卢布一个。本来我想找热水喝的,可问旁边的俄罗斯大妈哪儿有hot tea,她热情地回我一大串俄语,指着雪糕让我买,好吧我就吃个雪糕吧。雪糕味道也没什么特别,只是在冰天雪地里吃着雪糕,感觉自己很“酷”。

■夜行列车

到圣彼得堡我选择搭乘到芬兰赫尔辛基的欧洲列车,途径圣彼得堡。回程是四天后再从圣彼得堡坐火车返回莫斯科。两城相距7百多公里,夜行火车耗时10小时,来回可以节约两个晚上的酒店住宿费。我们选择了四人软卧室,我的上铺是位体型巨大的俄罗斯大叔,半夜瞥见他脱光光钻进被窝那我吓呆,但他似乎习以为常。列车员大妈热情地拿着我热爱的茶水和一个精致的雕花银饰杯来询问我,我尽情畅饮了两杯之后感叹服务不错之时,大妈拿着账单来收钱,又是我头晕眼花的一长串俄语,我百口莫辩只能付钱。

■圣彼得堡

先说彼得大帝雕像。

前面提到的彼得一世也就是彼得大帝,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革家,把一个欧洲北部的穷乡僻壤改变成了当时雄霸欧亚的大帝国。他几乎是在所有方面,都把俄国作了彻底改变。非常巧合的是,他与中国的康熙在同一时期,即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之间。一个东方,一个西方,成为当时世界上两个最为强盛的帝国。当然,他也有为人所病诟的一面,那就是残忍。他甚至将自己谋反的儿子处死,并亲自监刑!这一传统也延续至今,就是血腥、独裁与警察国家。但他也会为了救落水的士兵跳进冰水里,并因此而受风寒去世。敢作敢为,有勇有谋,这就是彼得大帝。

当我走近彼得大帝雕像仔细端详,只见其骏马前蹄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坐骑上,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充满信心,严厉而自豪。马象征着俄罗斯,而马蹄践踏着的蛇,则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

此时,彼得大帝和马都身披白雪。在这里,不禁想起普希金的诗《青铜骑士》:

“高傲的骏马,你奔向何方?

你将在哪里停蹄?

啊!威武强悍的命运之王,

你在如此在深渊之底,在高峰之巅,

用铁索激起俄罗斯腾跃向上!”

彼得大帝雕像所在的这个广场,也叫十二月党人广场。这也是为纪念前面提到的大事件之一十二月党人起义。

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民主狂潮蔓延到俄国,当时部份思想较为开放的年轻军官遂希望能将俄国带上民主自由化的政治体制,却遭到当时沙皇的反对。1825年12月14日,趁着刚登基的尼古拉一世根基不稳,这群较为激进的自由党人率领三千党人,聚集在当时名为元老院广场的地方,希望藉由政变达到废除农奴制等。然而,尼古拉一世毫不留情派兵镇压,十二月党人革命宣告失败,参与政变者皆处死或流放。这批俄国革命运动的先驱者遂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一百年后的1925年,为了彰显这批先驱的历史意义,将当时发起革命的元老院广场,更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

站在风雪中的广场,想起近200年前的那个日子,不禁感慨万千。12月党人的星星之火,在一百年后的1918年才成为燎原之势,俄罗斯的封建农奴制才彻底被摧毁。多少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更为重要的是,这次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俄罗斯文学的繁荣,赫尔岑、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自由的灵魂通过文学而爆发出耀眼的光芒。

广场紧邻涅瓦河,越过马路到河边看看。涅瓦河早已冰封,一片雪白,只好放弃。这广场旁边还有一个著名建筑——海军部大楼。它以前是俄国军舰的造船厂,后来在彼得大帝要求下进行了装饰。现在仍是俄罗斯海军总司令部所在地。

接下来是圣以撒教堂,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走近大教堂,橡木制成的3扇巨门高大无比,每扇门面积为42平方米,重达20吨。教堂四周各竖有16根粗大的花岗石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每根石柱重114吨,它们也是从30公里外的芬兰湾运来的。大教堂的内外部装修十分考究,光黄金就用去400公斤,仅穹顶外部镀金就耗费100公斤。教堂自落成以来没有重新镀金,但至今仍然流光溢彩。

教堂里面,宽敞明亮,壁画和彩色玻璃画都很精致,感觉确实是金碧辉煌,十分耀眼。穹顶高达102米,穹顶上所画的圣灵鸽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有六米之巨。大教堂于1818年破土动工,前后共有44万民工干了整整40年才于1858年竣工。教堂竣工后不久,它的设计者蒙弗朗也与世长辞了。

教堂虽在二战中曾遭到较大破坏,但仍然屹立不倒,弹痕依旧留在教堂外廊的巨大石柱上。苏联时代,这里变成了一个工人俱乐部,现在恢复为宗教场所和博物馆。

去涅瓦河边溜达一下,参观两个小雕像——狮身人面像。他们位于圣彼得堡大学沿岸街,就在白皑皑的涅瓦河岸上,是一对带有狮身的法老面像,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这个不是抢来的,是埃及国王1832年送给圣彼得堡的礼物。这座狮身人面像没有胡子,是因为胡子在埃及是权力的象征,不能留给俄罗斯人,于是把狮身人面像的胡须给敲掉了。

顺着涅瓦大街溜达,此时正是黄昏,雪已经停了,天空虽然阴冷,但涅瓦大街的宽阔和气派立刻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乍一看,它与普通的街道没有什么差别,可它是许多俄罗斯大师曾经走过的街道啊!街道铺满积雪,长腿美女和帅哥们迈着大步,行色匆匆。汽车灯和红绿灯在闪烁,带着迷离梦幻般的色彩……我深深地吸了一口这美妙的气息。

虽然天空没有放晴,但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天边些微彩色的亮光。据说,圣彼得堡几乎没有春秋,只有6至9月是夏天,也是旅游旺季。其余8个月,都是寒冷的日子。一年365天,最多有65天能见到太阳,其他时间都是阴天。也许正是因了这寒冷阴郁的气候,人们闭门不出,于是产生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文学家、思想家。

冬宫,是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六宫殿建筑群”中的一个宫殿。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后来我去了纽约大都会,但冬宫比较起来更显气派和恢弘。

冬宫广场的气魄和规模令人吃惊,它的全部建筑虽然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建筑师用不同风格建造的,却非常和谐。广场中央有一巨大的石柱,是为纪念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战胜拿破仑而立的。其实,这个石柱更应该是纪念库图佐夫将军,因为是他指挥了这次对法战争。俄国人对这场胜利非常引以为傲,莫斯科著名的救世主大教堂也是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托尔斯泰在其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详细地描述了这场战役。柴可夫斯基也写下了大气辉煌的管弦乐作品《1812序曲》。可见,这场对拿破仑的胜利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最为神奇的是,这个高47.5米,直径4米,重600吨,用整块花岗石制成的石柱,居然不用任何支撑,仅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

进入冬宫,立刻被其巴洛克风格的华丽装饰所吸引。每个博物馆都有其镇馆之宝,也就是价值最高的藏品。冬宫最亮眼的恐怕非达芬奇莫属了,据说达芬奇传世仅有7幅画作,此处就有两幅《戴花的圣母》和《圣母丽达》。还有伦勃朗、雷诺阿、毕加索、马蒂斯和高更…冬宫,包括埃尔米塔什的藏品都是当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欧洲及全球各地收购的,博物馆的珍藏数量浩瀚,据说若想走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约350间开放的展厅,行程有22公里之长。

圣彼得堡是在涅瓦河三角洲沼泽地上建立起来的一座城市,而最早奠基就是在一个叫兔子岛的地方,此地因从空中看像是俯卧的兔子而得名。1703年彼得大帝亲自在此奠基,至今刚好315年,看来圣彼得堡是准备隆重庆祝一下。当年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作为要塞,是因为面临波罗的海出海口,便于抵御当时的主要敌人瑞典的侵略。但很多年过去,防御功能并没有用上,反而修建了圣彼得保罗教堂、军工厂、铸币厂和监狱。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都曾被关押在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而获得赦免,改为流放,就发生在这里。列宁的哥哥因为暗杀沙皇失败,在这里被处决,年仅21岁,不知道是不是这件事让列宁痛下决心处死沙皇一家老小。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早已烧成灰的沙皇一家的遗骸才安葬在这里的圣彼得堡罗教堂,与之相伴的还有伟大的彼得大帝等许多皇族。

圣彼得保罗教堂122米高的尖顶金碧辉煌,在一片银白色大地的衬托下整个教堂非常庄严气派。

大巴驶离兔子岛时,我看见夕阳下白雪封冻的涅瓦河和金光闪闪的大教堂,真正感受到俄罗斯独特的辽远而开阔的风光。

回到涅瓦大街,找到著名的涅瓦大街82号普希金咖啡馆!进门存衣后,一头撞见一脸络腮胡的普希金坐在临街窗前,眼睛望着窗外,若有所思。

墙上挂有许多作家的画像,表明当年曾光临过的名人。一楼是近代风格的,地方不大,白色调。有楼梯通二楼,二楼是十九世纪初叶风格的,暗红色为主调,仿佛让人一下子回到了1810年,这个咖啡馆开办之初。

据说当年普希金在此喝了一杯咖啡,走向决斗场。普希金的这个故事大多数人都应该听过,在此简述。普希金时期的俄国还处于农奴封建社会,非常落后。普希金接触了12月党人后,思想进步。他曾在外交部任职,但被调来调去受到打压和排挤。他娶了被认为是俄罗斯最美的女人冈察洛娃,结果酿成悲剧。时年冈察洛娃仅18岁,好虚荣和上流社会。普希金虽然出生贵族,但家道已衰落。为了年轻貌美的妻子而不堪重负。冈察洛娃作风轻浮,招惹来了一个叫丹特士的法国人的狂热追求。有一天普希金收到一封就此事侮辱他的信。他终于无法忍受,只能提出决斗。决斗时的真实情形难以还原,一种说法是丹特士耍赖,没有按规定两人背向走够12步就开枪射击。更多的是说丹特士本就是军人,而普希金一个诗人,舞枪弄棒如何能玩的过对手?!还有更大的阴谋论说沙皇不喜欢普希金,但又因普希金名气太大,而导演了这一出。总之,普希金腹部中弹,被人抬回家,两天后在家中去世,还不到38岁。

如今的俄罗斯,普希金已经不是人,而是当神一般的存在了。他生活过的地方,都尽可能地被保留了下来。同样,这家咖啡馆也是当时文人集中的地方,除了普希金,还有一个大师,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大师的作品我读之甚少,暂且不谈。

前苏联为了需要,修改或故意遗忘了许多历史。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就是一个例证。1917年俄国只有一个临时政府,准备等着大选。而苏维埃觉得是个机会,于是发动起义。11月7日那一天,阿芙乐尔号只是发了一个行动的信号,起义者冲进冬宫时,根本没有所谓的什么如电影里那般炮火连天的场景,这一宣传和篡改的历史曾蒙闭了我们很久。

尽管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从下水之日起,就没有打过胜仗,但依然是个过气明星。说实话,不懂军事武器的人,在舰上走走,看看展览,没有多大意义。

接下来还有一站是著名的基督复活教堂,可能是听起来名字不够刺激,所以一般都称之为滴血教堂。

为什么叫滴血教堂呢?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乘马车去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当马车经过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河堤时,遭遇反对改革的“民意党”极端分子的暗杀。杀手投掷的第一枚炸弹炸伤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和车夫,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要下车查看卫兵伤势,结果刺客投掷的第二枚炸弹在他脚下爆炸,导致双腿被炸断,送回冬宫几小时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1883年,亚历山大二世之子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纪念父皇,在其父遇刺地点开始修建这座教堂。1907年,历经24年后,教堂主体建造完成,它以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为蓝本,外观娇艳秀丽。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10年,1917年俄国革命以后,教堂遭到洗劫和掠夺,其内部破坏严重。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干脆直接关闭了此教堂。1939年9月1日,圣彼得堡被德国军队围困期间,引发严重的饥荒,基督复活教堂被用作蔬菜仓库,因此得到了绰号“马铃薯上的救主”。

这个教堂最大的特点就是马赛克拼贴画。教堂内部有7500平方米的马赛克,是由意大利产的不同颜色大理石及俄国产的宝石精致加工而成,非常壮观。高晓松后来做过节目,也称之为所见过的最美的教堂。

从正门出来,仰望滴血教堂,确实美丽异常。它吸纳了红场圣瓦西里教堂的特点,洋葱头色彩斑斓,如画一般光鲜漂亮。

■地铁、旅馆和食物

十年前见到的莫斯科地铁,庞大深邃又轰鸣,每个地铁站都非常有特色,让人肃然起敬。

俄罗斯之行我大胆地尝试了青年旅馆,意外地房间十分整洁清新,有公共阅览室,在这里结识了来自各国的旅友。

十年前我食欲还是旺盛的时候,跑到街上各种想尝试,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字不通,每餐都有惊喜,还闹出了重复点了几个汤说不清楚怎么退只能喝下的囧事。

■俄罗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俄罗斯走上苏联的道路?为什么俄罗斯总在向东向西的路口徘徊,又始终无法融入欧洲?

纵观俄罗斯的800多年的历史,其实只有两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和留里克王朝。如果不算苏联的话。最伟大的国王也有两个:彼得大帝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无论实行的什么政体,有一点是丝毫没有改变的,那就是中央集权,就是独裁。独裁有时能带来国家的强盛,但损失的是个人的自由。叶卡捷琳娜曾豪情万丈地说:“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这显然是欲以个人意志来独霸天下,和民主背道而驰,也许俄罗斯难以融入西方社会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始终不认同西方强调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但俄罗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动荡年代产生那么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也是令人敬佩的。直到今天,俄罗斯人依然热爱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值得羡慕。

在一片冰天雪地中,匆匆数日,能感受的非常有限。虽然旅程费尽心力历经囧事,但我亲近了这些雄奇的建筑、仰慕的文学家、膜拜了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也算开心满意,回忆起来十分美好。

艺术集市里找到的可爱套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