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道上悟长生
行经华阴 崔颢
2020-4-21
【原文】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阅读点滴】
华阴道上悟长生
没有去过西安,不知道地形。据介绍,唐代首都长安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此作鄜畤(畤-chou2,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长安东南面,就是华阴县;县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势高峻。华山诸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号称“仙人掌”,汉武帝观仙人掌时,立巨灵祠以供祭祀,即为“武帝祠”。 华阴县北就是黄河,隔岸为风陵渡,这一边是秦代的潼关。河南一带赴长安的道路,就通过华阴。天宝年间,崔颢两次赴长安,途径华阴,留下了名传千古的《行经华阴》(大概率是第二次赴京)。
首联“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展示了华山的霸气和高峻(华山俯压咸阳,这可是古人们卜筮选择的建都的吉祥之地,为什么还要让华山俯压呢?是否含有依靠华山之意呢)。这两句写景,后一句表明华山主峰高耸入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凿刻出耸入云端的三峰,“削不成”意谓人类没有能力刀砍斧凿削出这样陡峭的山峰,只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凿刻,也证明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则。
颔联“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这两句也是写景。看来诗人行经华阴之时,刚好雨过天晴,乌云欲散,所以诗人仰观华山主峰武帝祠端的乌云逐渐散去,雨后初晴的一丝阳光穿过渐淡的乌云,照射到主峰仙人掌,让其有点熠熠生辉之感吧。
颈联“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这两句是写幻境。诗人是行经华阴,说明不在山上,只是在驿路之上,不可能看到黄河与秦关,也不可能看到北边的汉畤,但诗人“胸中有沟壑,腹里有乾坤”,大约对长安附近的地理环境也了熟于胸。黄河、华山在此安然而卧,一个“枕”,让黄河、华山顿生灵动,秦关捍卫京师,驿路向西连接到神灵所住的汉畤之地。这一联叙述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到京师求取功名,有“秦关险”;到神灵之地祭祀神灵,是“汉畤平”,一险一平,怎样选择?
尾联“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前面一系列的铺垫,让诗人悟出长生。一句“借问”,道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何不就在此处学习修炼长生呢?此联的“借问”,事实上在上一联“险”和“平”的对比,就已经隐寓其中。末句以提问的方式结束,留下余味,让人咀嚼。
任性自然,渔弋山水,与功名利禄,香车宝马,一直是鱼与熊掌的矛盾,怎样取舍,存乎一心。自汉末魏晋以来,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的思想主张,名教式微,释、道渐显,貌似聚会不谈一点释和道,都不好意思混迹于名利场一样,东晋谢安将其推向了极致,因而留下了后世文人的无限向往。崔颢大约行经华阴时也产生了这种心理吧。
这首诗是诗人途经华阴到长安所作,时间节点是雨后初晴,正是天空澄澈,能见度高的时刻,华山的瑰奇壮丽、飘逸出尘让诗人震撼,大约也让诗人顿悟吧。感叹奔波于仕途,何如归隐于山林,修身养性。不过,崔颢还是留恋尘世,留恋官场,游历天下之后,还是上京师为官,官至司勋员外郎,看来,“借问”还是别人的事,长安虽有险关,还是需要勇往直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