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的带货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依托微信这个日活超过7.5亿的超级App和熟人关系链,社交电商平台能通过社交分享,实现短时间内冲击大销量。随着拼多多、云集、淘小铺、熵传创购、京东拼购这几家厂商社交电商战争的愈演愈烈,有关社交电商带货能力的话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社交电商并非新鲜事物。从2014年微信开始占据人们生活、微商普及开始,从微商到网红,社交电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体系。特别是小程序、短视频的普及,更有效满足了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电商流量日趋变贵的背景下,在激活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和偏远农村地区消费潜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式看到社交电商对消费市场的巨大激活,各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布局社交电商。比如,阿里巴巴先后孵化“淘小铺”和“淘宝高手”、京东孵化“京东拼购”、苏宁易购孵化“苏宁拼购”。
除了巨头发力,创业公司也加入厮杀,最出名的就是拼多多的“帮我砍一下”和云集的“社交电商第一股”,名气稍逊的还有熵传创购的“村镇合伙人”和“商家合伙人”、贝店的“开店创业”。
与传统电商相比,社交电商的优势相当明显。
传统电商都倚重运营,商家在各个电商平台上经营一个店铺,若想玩转店铺,就需要会包装、懂设计、能拍照,还要自己负责物流和客服。而这些投入对于缺人才、缺资金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而言,挑战比较大,使得这些商家不容易坚持下去。更何况,目前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商家一方面销量下滑明显,另一方面获取流量的成本增加,也在迫使商家开拓新渠道。
传统电商的销量往往比较分散且销售周期较长,而社交电商则可以短时间内冲击大销量,这明显更符合对保鲜期要求高的农产品,因此,农产品商家更喜欢使用社交电商平台。大众也不难发现,在社交电商平台上,交易更高频更有黏性的产品除了家电、母婴、酒水、百货,就是水果粗粮等农产品。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仅通过邮政企业渠道配送进城的农特产品达10.5万吨,同比增长56.6%。
传统电商平台和社交电商平台的结合,正好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随着5G时代的来临,人们购物将更加便捷,消费市场将更加惊人,社交电商是毫无疑问的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