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张建军讲述帝尧麻笺的历史——山西襄汾县一带有关“御纸”
山西省襄汾县邓庄丁陶麻笺社的“平阳麻笺生产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就邓庄“平阳麻笺”的发源、兴衰及复活进行了初步探考。
蔡伦是造纸的祖师爷。造纸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载入世界史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蔡伦曾在山西晋南地区—“平阳府”域造纸却鲜为人知。山西晋南地区包括现运城市和临汾市。据史书记载:临汾古称“平阳”。平阳也,《世纪》云,其地在平水(今龙子祠泉水)之阳而名。帝尧都平阳,虞舜都蒲坂,即山西平阳蒲州;夏都安邑,即平阳夏县。汉属河东郡。魏蜀吳三国时,魏置平阳郡。晋永嘉三年((309年))刘渊建都于此,隋初改为平河郡。大业三年(607年)名为临汾郡。义宁初复曰平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改为晋州,宋元明清为平阳府。明代平阳府轄六州二十八县,包括现临汾和运城市境内的解州、绛州、蒲州等州县。现襄汾县,1954年由原汾城县(太平县)、襄陵县合并而来,旧属平阳府。
蔡伦曾在河东郡、平阳郡域造纸,其史实可从三方面得以史证:
史料记载:据《安邑县志》(安邑属今运城市盐湖区)载:汉尚方令蔡伦耒阳人,为黄门,有才学,以古书契用竹简、缣帛,伦用树肤、麻头、敝布、旧鱼网为纸,为后汉造纸鼻祖。寓居本县,卒葬于此。”在此且不论卒葬之事。寓居就不是路过,长住就是有事情可做,造纸鼻祖肯定干的是造纸事,况且研究造纸也不是一朝一日短期之事。
遗址尚存:在现运城市盐湖区东25公里王范村西丁字路口有一碑庐,碑2上刻“汉龙亭候造纸蔡伦墓”。并有依《后汉书•蔡伦传》(后汉书卷一O八)缩写而成的碑文:伦,字敬仲,和帝时人,有才学,能犯严颜,匡得失。每休沐,闭门谢客,尤有巧思,监作秘剑及诸器物,皆可为世法。自古书契编于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独出己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制为纸。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天下咸称为蔡候纸。嘉庆元年菊月吉旦,皇清首事人标点为作者加,墓碑清嘉庆元年菊月为公元1796年9月。碑旁并有1962年运城县人委公布为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和1986年运城市人民政府重立“蔡伦碑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标记。该处南有一沟豁,沟内有几眼窑洞,洞旁树有“蔡伦沟”石碑一通。沿机耕路南上,经一华里多的梯田,在半坡地带有蔡伦墓。冢高3米,东西长16米,南北宽11米,墓前有碑庐,高2.4米,上刻有“汉尚方令蔡侯讳伦字敬仲墓”。还有香案、香炉和两个3米高的朝天吼石雕。
笔者曾于2004年11月赴运城此遗址实地拜谒考察。造纸是重要的生产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工场,非宫廷之地可为,也非一蹴而就。当时东汉建都洛阳,运城安邑之地距洛阳不远,如按史志记载,山西造纸始于东汉永初年间(公元107─114年),公元105年(元兴元年)已奏请皇帝,称为“蔡侯纸”。为大量生产或继续改进,运城成为蔡伦实践和改造造纸技朮之地完全有可能。蔡伦当时身居中常侍兼尚方令之职,远去洋县龙亭封地或家乡湖南桂阳实践造纸也要困难得多。也可回应一些人说蔡伦作为宫廷官员不可能发明造纸之质疑。
笔者认为:蔡伦在运城造纸应该是肯定之事。如果沒有在此造纸,肯定不会有衣冠冢或真墓。而洋县作为封地、耒阳作为故乡,有墓或衣冠冢都在情理之中,但不一定在其处实践完成造纸技术。史料和遗迹表明,在公元121年(蔡伦卒年)前蒲州地区的造纸业已具相当规模。我国造纸业界历来把蔡伦奉若神明,山西亦不例外,通称蔡王爷。每年春节、农历三月十七日和端阳节都要祭祀。三月十七日尤为隆重,这天为蔡伦诞辰,除祭祀外,作坊主还要宴请全体职工,因故不能赴宴者,则赠饭费,此俗延续至今。山西麻纸首创于蒲州,故名蒲纸,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平阳(临汾)襄陵相邻于蒲州,造纸术传入襄陵邓庄有地利之优势。
可考旁证:2012年6月笔者去陕西汉中旅游,专程拜谒了洋县龙亭鎮的蔡伦墓祠。蔡伦墓祠是清代建筑,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轴线上的正殿大门上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候祠”匾额。蔡伦墓祠博物馆,是一处集墓冢、古建筑、石刻、园林、收藏以及再现蔡伦造纸工艺流程于一体的文物旅游胜地。分为蔡伦造纸文化博物馆、蔡伦墓和文物管理所等部分。据蔡伦纸文化博物馆解说词介绍:除洋县蔡伦墓外,在山西运城还建有纪念蔡伦的衣冠冢,湖南宣州和他的故乡耒阳也分别建有蔡候祠和他的衣冠冢。但这些仅仅都是人们追思和凭吊他的地方。而他真正的墓葬就在洋县龙亭镇。
国内现有蔡伦墓三处。谁为真墓,谁为衣冠冢尚难有实据可辨。史载:蔡伦是建光元年(元121年)因宫廷斗争被迫服毒自尽,洋县龙亭为封地,死后葬于此地,完全合理。耒阳系蔡伦家乡,卒后回归故土,移葬家乡,也应是情理之举。但死后葬于安邑,是因为其试验发明造纸之地,也完全有可能。至少衣冠冢存在,说明他在此奋斗有果。但有专家考证,耒阳现存蔡伦墓冢比运城现存蔡伦墓冢要小一倍。同时多种文献证明其只是蔡伦的衣冠冢,不是他的葬身之墓。史料,遗迹和佐证,足以证明山西平阳造纸始于蔡伦这位造纸鼻祖。
临汾邓庄一带有关“御纸”的美丽传说。
邓庄镇是襄汾县的一大乡镇,与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相邻。邓庄素有“麻纸之乡”的美称。传说当地人制造麻纸始于东晋,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邓庄一带民间至今流传着关于“御纸”的美丽动人的传说。
传说中的邓庄麻纸与蔡伦造纸有着直接的关系。蔡伦是南国人士,为官又在东汉之都洛阳,是谁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翻山越岭,跨过江河,传到北国平阳邓庄地带的呢?传说东晋时,邓庄有位叫邓攸(?——326年))的大人,字伯道。邓伯道永嘉末年(308―313年)为石勒所俘,兵渡泗水逃生时,饥寒疲惫途中,携一子一侄,不能两全时,乃弃子全侄,后世传为美谈。后官至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依其事迹而成的《桑园寄子》一戏,至今仍是京剧传统剧目之一。邓庄之村名就是为纪念邓攸而起。邓伯道的后人邓铭,曾在吳越之地居官三年。邓铭呕心沥血,励精图治,肃整政绩,先后革掉了一批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又上奏皇帝免去部分灾区的粮稅,使当地国泰民安,歌舞升平。而邓铭的居官之地,恰是“纸坊爷”蔡伦的家乡。
蔡伦的后人蔡洪、蔡兴父子,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但其为人耿直不阿,从来不把达官贵人放在眼里,因此得罪了当地的一批恶少,加上平时又不会巴結那些贪官污吏,被诬告成罪,父子几人都成了“阶下囚”。邓铭上任后,为其父子平反昭雪,重见天日。对于邓铭的救命之恩,蔡家父子知恩图报。可是,他父子除了先辈传下来的造纸之术,其余一窍不通。父子商议后,决定打破“艺不外传”的祖训,由蔡兴代父和兄长来到山西邓庄地面,手把手的把整套造纸术教给了当地百姓。
蔡兴运用南国手艺在邓庄造出的纸张,色泽洁白,薄厚均匀,虫不蛀,不破裂。经蔡兴仔細琢磨,原来是因为邓庄一带的水碱性大,最适合制浆造纸。这在南方是不多见的。蔡兴造出了比他老祖宗还要好的麻纸,非常高兴。
此时邓铭己在朝中为相。听到家乡造出了上等麻纸的消息,心中甚为高兴,立刻上奏皇帝,并派人回乡把麻纸带回皇宫。万岁爷亲笔一试,果然是好纸。兴致之余,又挥笔写下了“御用麻笺”四个大字。为何不称“麻纸”而称“麻笺”呢?因为皇帝想到:笺,乃华贵的纸张。既然被封为御纸,身价自然提高百倍,引来不同凡响。“纸”、“笺”两字,虽有相似之意,但“麻笺”之称却多了份雅气,少了些俗气。邓庄麻纸封为“御纸”之后,从此邓庄麻纸就呈现“纸贵如金”之象,纸贵如金,唯富邓庄。
民间传说故事与历史的真实事件肯定有不小的距离,但至少说明邓庄麻纸的名纸地位和悠久历史。
山西手工造纸历史悠久。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即为我国北方的造纸中心之一。到了唐代,这种传统的手工造纸又进入了兴盛阶段。据《蒲州府志》记载,当时全国有15个州、地产纸,蒲州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每年以10万张送京师(即首都)纳于户部。范文澜《中国史第三册》载: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韦坚引滻水到望春楼下,积成广云潭。聚江、淮漕船数百艘,满载轻货,并有美女、乐队和教坊(宫中乐队)歌舞助兴,是一次盛大动人的手工业品和特产的水上博览会。唐玄宗登楼观后大喜。展品中就有蒲州(今永济市)细薄白纸。
宋金时期的河东南路(今晋南地区)所受战争创伤较轻,地处黄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富庶,交通方便(水路),经济繁荣,又和古都长安、洛阳、汴梁隔河相望,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稷山的竹纸、平阳(今临汾)的麻纸都曾闻名于京都。平阳包括临汾和襄陵、汾城,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而且有兴旺的手工业和繁华的商业。临汾的贾得和毗邻的邓庄一带村庄都是造纸业发展最早、最兴旺的地区。平阳麻纸的许多记载和传说,应该是泛指这一带地域。
有史载,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平阳贾得一带就已生产麻纸。与邓庄麻纸一样,五代、宋金时期,就闻名京都,被京人称之为“府纸”。元明清各代,平阳所产麻纸作为贡品供应皇家,又称“贡纸”。从五代至宋,这里就是中国北方造纸业的中心,印刷用纸的供应基地。据史载:宋金时期,晋南一带与造纸业有着紧密关联度的刻版、印刷业已相当发达。金王朝在平阳设立了雕版印书的机构。当时平阳所印书册,封面皆标“平水新刊”,闻名全国,所以史称“平水版”。平阳雕版印刷分官办和民办。官办的叫“书籍所”,主要印制官府文书档册,儒家经书和佛道经藏等。私办的叫“家刻”、“坊刻”。主要印刷经、史、子、文集及商人出资刻印的书籍,以及满足市井平民兴趣的民间说唱话本等。平阳印制的木版年画成为画坛一绝。
有文记述:宋朝灭亡以后,元朝統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平阳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平阳麻纸是主要印刷用材料。用麻纸印制的古籍善本,书价堪比黄金,平阳麻纸成为当时雕版印刷之最佳材料,对平阳雕版印刷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襄汾县单家庄农民自金元时期就雕刻平水版年画。《襄汾县志》记载邓庄麻纸“金元时为著名平水版画主要用纸”。位于襄汾县丁村的中国第一个汉民族民俗博物馆平阳版画展厅,就展有宋金时代的版画。流失海外的平阳姬家雕印的高3.5尺,宽1尺有余的木版年画《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四美图就是用平阳麻纸制作的。
展板文字中说:平阳地区盛产久不变色,蠢虫不蛀麻纸,…除大量印刷书籍外,还雕印木版画。旧时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如今一页品相完好的宋版书,市场价也在一万元左右。藏于山西洪洞广胜寺的稀世瑰宝《赵城金藏》,总计约7000卷(现存4800余卷)。据考证刻制经过:系金代崔法珍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运城西南)靜林山天宁寺刻成,于大定18年(1178年)崔法珍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专家评述:《赵城金藏》是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从中可以看出佛藏与当时金本的平水(临汾)水平。包括7800卷道教经典《都宝藏》等,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罕见的珍品。同值金代,平阳盛产优质麻纸,又是印刷业中心,平水版“赵城金藏”印本就是用平阳一带产麻纸印制的。
灵光寺宝塔位于襄汾县邓庄鎮北梁村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襄汾县志》记载,灵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灵光宝塔建于金皇统(1141─1149年)。1985年4月,藏于塔牆碑内的宋、元版经卷几十本被盜后追回。经中国佛学大师任继愈,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柴泽俊等专家鉴定:此经为稀世国宝,属国家一级文物。笔者曾面访时任襄汾博物馆馆长的李学文(文博副研究员),其讲述: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1990年3月来襄汾考察时断言,该经卷所用纸张应是当地所产。亦即邓庄一带产麻纸。因为元初管理全国经籍印刷的经籍所就设在平阳。
现代科技的发展,分析确定纸张植物纤维种类已不是难题。但判定纸张生产的年代,只能依据文物,即附着于纸张上的藏经:如赵城金藏和灵光寺经卷的年代来确定纸张生产的时期。因此可断定金元时期邓庄一带麻纸生产相当繁荣。与现代机制紙的酸性造纸相比,麻纸的特殊制作工艺及水质碱性大的特点,而使用其印制的图书、版画保存年代久远不损。丁村博物馆就保存有距今153年(咸丰九年)的地契文约仍完好无损。而酸性纸印出来的图书即使保存得当,也只有100多年的寿命。除了平阳麻纸,晋东南等地还有桑皮纸、毛头纸等,并有优质密香纸。据明代历史学家、绝代散文家张岱在《夜航船》中记载:“晋之名纸为‘密香纸’,密,香纸以树皮为之,微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而坚韧,水渍之不溃。”
历经元、明两代的发展,麻纸产区又扩展到太原、汾州、潞安、泽州四府。到了清代,造纸业不仅为数众多,而且纸的质量也提高到相当的水平。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山西对国家的物质贡献也日益增多。除呈文紙外,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每年就要解京都毛头纸百万張,由太原、汾州、平阳、蒲州四府解办。以临汾、永济、汾阳、介休四县为最多,各二十万张。此百万张之解数,持续了一百二十多年,至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才予停解。襄陵县邓庄一带,在清代中叶洋纸未入侵时期,有紙坊一百多家,所产麻纸运销北京、天津、陕西、河南、宁夏等地。受外纸侵销影响,销路日蹙,纸坊停工者很多。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民国时期,从事造紙业最多的地区为晋南临汾、襄陵两县,造纸业居全省之首。
两县以盛产麻纸为主。临汾县在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以前,共有作坊一百七十八家、多为与邓庄相邻的贾得一带村庄。年产麻纸二十七万四千区(每区一百九十张),其中尺八纸最多,京庄紙最佳。襄陵县之邓庄,世代以造麻纸为生。因为麻纸业不受天气干扰,即使遇到大旱之年,这里的老百姓大多也不愁吃穿。因而民国时期当地就流传着“不怕老天旱,就怕碾不转;只要纸碾转,有吃又有穿”的谚语,可见造纸业在当地人民生活中之地位。但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襄陵县新志》》载:“汾东邓庄等村,纸碾为第一工作,销行北京等处,今亦强弩之末。”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开工营抄者只有十四家,工人一百五十名,所产呈文、方曰尺、条曰尺、重尺八、三五、京文纸等六种麻纸,全年总值八万八千八百元。全省麻纸年产量达一百七十八万八千多刀。
明清两代,晋商称雄于全国,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中在临汾这块热土上崛起的平阳商人在明代就有“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之誉,是晋商中率先发展、居于首位、实力最为雄厚的代表性商帮。据《晋商史料全览》临汾卷记载:在明代,平阳商人就足迹遍全国。在北京创建的商人会馆以山西最多。据1949年资料统计在京的山西会馆共38个,占全国在京会馆1/⒑。名列榜首。其中晋南20多家,占了山西的大半。属于今临汾市范围的就有平阳会馆、临襄会馆、临汾东馆、临汾西馆、襄陵会馆等7个。临汾东馆就是明朝中叶,临汾纸张、颜料、干果、烟叶、杂货五行的商人共建的。而据襄汾有关调查,明朝中期,襄陵与临汾商人就在北京建立了山右会馆。清末民初,襄汾商人相继在京建立襄陵会馆三个,太平会馆四个。
又由于平阳麻纸业的发达,在京都经营纸业的店铺甚多。据统计临汾县清末民初在京商号71家,纸庄、纸行、纸店就达21家。北京的纸张店多为山西临汾和襄陵人经营。主要股东、经理为襄汾人的就有7家。如敬记纸庄的主要股东、经理襄汾邓庄小韩村的姜赞堂和志成纸店经理邓庄人梁子玺等。许多店员后来直到二十世纪后期都是京城纸行的行家骨干。在诸多京城纸店中,经营规模和名气最大的当属在京城发迹的襄汾县邓庄小韩村姜家。姜家以世代经商于京城而名扬海内外。他们同韩姓合营的万全堂药铺,从明朝末期至新中国成立初,历经300多年,成为京津一方晋商之佼佼者。姜家独资经营的敬记纸庄在京城也长达85年。
敬记纸庄原来由河南开封人王守琨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出资300两纹银创办。由襄汾县燕村的刘卓然经营。起初,只收购练字的旧仿纸,经店内加工,重新制成白纸做装修裱糊用。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刘卓然年老离职,纸庄被京城大贾乐尊育接手并投入大量资金,正式聘用了小韩村姜赞堂为经理,全权经营。姜赞堂与经营万全堂药店的姜礼堂属同宗兄弟,善于创业,经营有方。
他积极开辟货源,扩大经营。先从山西老家采购原料和麻纸,打入北京市场,后来货源又扩大到粵、桂、闽、川、鲁等地,并开始经营进口高丽纸和桑皮纸,使纸庄生意很快兴隆起来。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后,敬记纸庄又代理包销了瑞典新闻纸、粉亮纸和印钞纸等高档品种,包揽了供应清朝政府各部以及宫内用纸。姜赞堂在老家釆购麻纸,邓庄麻纸当是首选,这也是邓庄麻纸打入京城甚至宫内的途径之一。这个时期是敬记纸庄的兴旺发达期,资金已逾100万大洋。品种增加,货源扩大,职员大增。光绪三十年(1905年),又分别在上海、西安、天津、绥远等地设立敬记分号,占据了全国纸业的半壁江山。并将北京、天津两地纸庄投了财产保险。
两地纸庄后虽遭火灾,但资金反而因获赔而扩大了。敬记纸庄精于经营,巧与外商合作;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使纸庄85年发展壮大,经营不衰。1954年以价值7亿多元(旧币)资产公私合营划归隶属于北京市文化用品公司的仓库公司。
如同任何一种传统名产、名吃质量优胜,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技艺一样,邓庄麻笺称为“御纸”,与毗邻的贾得一起,自唐始至明清为皇家用纸。被誉为“贡纸”、“府纸”,蜚声京华。当时各部大臣及地方官员向皇宫呈文,大都用的是邓庄及贾得一带所产的麻纸,曰“呈文纸”。质量优胜缘于其用料、水质及生产技艺。邓庄麻纸用料考究,以优质天然麻和麻绳头(俗称麻头或货)为原料,《襄陵县新志》(民国十二年)载:“纸以白麻为之,有尺样,双抄诸名”。据笔者乡间查访,襄汾沿汾河两侧村庄,多年前即有白麻种植,并有麻绳业。麻类原料纤维长,拉力强,色泽鲜,打浆容易,麻绳头价格便宜,是优于木材的造纸纤维原料。
邓庄地区水质碱性大、味涩,是适宜手工麻纸生产制浆造纸的水源。可谓得天独厚。也是当年蔡兴在此地造出了比他的老祖宗蔡伦还要好的纸的优势条件。邓庄麻纸的生产工艺流程,沿
袭自晋始之传统技艺方,其工艺流程计有:铡货、拆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冲麻、碾麻、搅海(海是方言,指水池)、抄纸、晒纸、整纸等十二道工序。其晒纸即晾纸,晾紙工序尤为考究。其要旨为不在日光下暴晒,纯自然晾干。因此纸质柔软,有韧性,不会开裂。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命,麻纸生产的工序和设备虽有所改进,减少了畜力与体力劳动,但原理上并沒有改变。麻纸生产的主要设备有:蒸麻锅,纸碾(石质,含石砣),纸池(海房、海),纸模等。邓庄麻纸的特点是:色泽洁白光亮,质地均匀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而柔软,吸墨性能好,保存时期长,不受虫蛀风蚀,不变颜色,韧性大,不透风,不裂缝。同样原料同样工序,与他地纸比,邓庄麻纸色微黄发亮,振动声响有力。
邓庄麻纸的用途按质地等次,可用于书画书写,账簿、公文、契约、家具,包装鲜果、药材等。邓庄麻纸为历史特产。远在唐宋,邓庄即为北国造纸中心。明清之际,当地较有名的纸铺有常义兴、德胜茂、祥瑞等十多家。产品销往本省和陕西、宁夏、内蒙古、北京等地区,享誉省内外。邓庄麻纸技艺的传播:由于邓庄麻纸的特殊地位,阎锡山统治时期曾邀请当地工人到太原兰村传授技术,生产麻紙。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战区聘请当地工人百余名到陕西韩城、秋林、杨湾和山西吉县等地生产麻纸,供办公及造纸币使用。解放前夕,当地人又在闻喜、夏县等地生产麻纸。
1989年10月2日时值国庆40周年,原山西省书协主席赵望进协日本文字文化研究所日本友人森田康敬一行来邓庄参观考察平阳麻笺并题记纪念。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我国当代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试用邓庄麻纸作画,大加赞赏,欣然为其题名:“平阳麻笺”。董老经常用平阳麻笺作书作画,并指定为他的专用书画纸。在199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董寿平》大型画册中,董老的题签涉及平阳麻笺的山水、墨竹、牡丹的画作就达3幅之多。
题签如:1989年《牡丹》画作题‚偶用平阳麻笺写此己巳岁首董寿平写‛1991年《黄山》画作题“临汾新出麻笺偶然试笔,别有趣意”1992年《墨竹》画作题‚新制平阳麻笺效果良好壬申岁二月八十九翁董寿平写‛并有盛世收藏版《墨竹》画作题‚何可一日无此君平阳麻笺千载不坏董寿平写时年九十二‛《别有佳境》画作题‚此用吾乡平阳麻纸作,传纸千载独若新笺丙子五月病乍愈后于病榻董寿平时年九十三‛等画作题笺标明用邓庄平阳麻笺。
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书法家、陝西师范大学教授卫俊秀1990年在《临汾日报》撰文称:“邓庄麻纸胜宣纸”。赞曰:‚邓庄素有‘麻纸之乡’的美称,其历史悠久可知。余在太原国民师范读书时,一次,余携带玉版宣请先师三晋老前辈名书家常赞春老先生书写对联,先生问我在哪里,余敬答云:‚平阳府襄陵‛。先生立即正词告我说:‚你家乡出产麻纸,吸墨,好写,耐久,又便宜,不要用宣纸‛。正说出麻纸独具的性能。我从小学到大学,练字一直用的就是这种邓庄麻纸。多年未用,有时还在发瘾。今喜得邓庄新制,初一试笔,悟得‚锥画沙‛之趣,清利活泼,搖曳多姿,更增笔兴;至其耐久性,平时未加留意,今乃知其可贵。深望书画专家、爱好者一试,推而广之,亦发扬传统,爱国之一表现也。”世界知名学者、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张大千及董寿平再传弟子、四川都江堰著名画家李代远用平阳麻笺作画后题诗:“平阳坊纸创金元,董公试妙题麻笺,画契千年无腐蛀,堪记文人翰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