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天古诗

2019-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智方爱幸运儿

http://xima.tv/ykE9aW复制链接可听音频。

今天我们分享秋天的最后一首古诗。关于重阳节的。重阳节在今天不算大节,但是在战国和秦汉时期,清明节和中秋节还没形成,九月九重阳和三月三上巳相对,一春一秋,都很有影响。延续到隋唐,重阳仍然算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两个节日都有祈求消灾避难的意思,只不过三月三在水边,叫祓禊,而九月九在山上,叫登高。当然,消灾避难只是节日的一个内容,这两个节日也都寓意着顺应天时的快乐。

三月三日正是草长莺飞的仲春,人们蛰伏了一冬,此时都要走出家门赏花问柳,这叫踏青,而九月九日则是草木摇落的深秋,再往后就是寒冬了,又该蛰伏起来,所以人们也会走出家门,看看那些耐寒的秋草秋花,这叫辞青。由此又引发出来一个意象,大自然的深秋,不就意味着人生的晚年吗?

所以重阳节又称老年节,有求长寿的传统。这么多的意思加在一起,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三大活动:登高宴饮,佩茱萸,赏菊花。这三件事都非常风雅,容易引发诗兴,所以历来重阳节的名篇很多。比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是登高,杜牧的“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写的是赏菊,乃至簪菊。而王维的“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倘留客,置此茱萸杯”,写的则是茱萸。这些诗都非常经典,但是,若论流传程度,却都不及这首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诗人的代表,有“诗佛”之称。王维少年时代曾经游历长安和洛阳,这首诗就是他出游时所做。前两句交代诗人的处境和他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重阳佳节,别人能够全家团圆,而诗人却独在异乡,他的孤独与别人的欢聚形成鲜明对比,使诗人思亲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了。后两句写诗人想到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登高时也在思念他,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被广泛传诵和引用。

通篇看来,这首诗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因为它明白如话,人人都可亲近,但与此同时,它又是那么情真意切,人人都会动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注:部分文字内容来自网络)

第十八天古诗 第十八天古诗 第十八天古诗 第十八天古诗 第十八天古诗 第十八天古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