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史记》之吕太后本纪。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其实,司马迁笔下描述的是一个很美好的景象嘛。老百姓脱离连年战争,国家政权欲休养生息,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衣食丰富,百姓家中常有剩菜。朝廷政令少,变革少,刑法少,罪人少,“四少”现象原因是孝惠皇帝垂衣拱手,高后主行职权,鼓励农耕,朝廷干预较少的缘故。
每日一读,《史记》之吕太后本纪。但是,我们在《吕太后本纪》里,司马迁笔下的吕后杀伐果断,爱憎分明,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她竭力保住自己儿子的太子地位,同时还为刘邦平定天下,诛杀大臣;其果断和凶狠刘邦往往还自叹不如,“妇人之仁”在吕后身上是不可能体现得到的。
吕后行事的目标很坚决,而且能够听从谋士的意见,看准了就出手。用今天商界的话来说,就是十足一个女强人形象,目标明确(一切阻碍刘邦取得天下的都杀,一切威胁太子地位都杀!),方法得当,手段凶狠,速战速决。
善于听取留候张良的计策和争取萧何的帮助,一切跟随刘邦的坚定分子,她都千方百计团结,看出有异心的异刘分子坚决铲除。
每日一读,《史记》之吕太后本纪。由于吕后刚强坚毅的形象和为刘邦平定天下所立下的功劳,刘邦也许有点悚之。由于吕后年长色衰,天子刘邦心中之宠爱慢慢转到美人戚夫人身上。其实,真正害死小赵王如意(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是刘邦和戚夫人。
刘邦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废长立幼犯了大忌,好在朝中老臣阻止了,刘邦没有一意孤行,否则,以吕后这种性格,刘邦的命都未必保得住。戚姬也是典型的头发长见识短之人,以为有了刘邦的恩爱,他的儿子就可以顺利当上了太子之位,将来自己就是太后了。
与其说戚姬是为了保护她儿子的荣耀,还不如说她自己想当皇后呢,母以子为贵啊。皆因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吧,如果她是聪明人就应该主动向吕后示好,那在刘邦之后她两母子的荣华富贵,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每日一读,《史记》之吕太后本纪。火中取栗,历史不是每一个人每一次都可以做得到的,稍有不慎就会给烧死或者烧伤。吕后这把火可是三味真火,孙悟空都未必能够逃得脱,所以戚夫人想通过争取刘邦的恩宠而达到抢夺太子的地位,实在愚蠢。
稍微再往深层次扩展分析一下,吕太后儿子的太子地位不保,朝中有多少跟着她打天下的老臣子,会丢掉既得利益的?这不单是动了某一个人的奶酪,而是掀翻一大班人的蛋糕犯了众怒的禁忌,自然在刘邦这顶太阳伞消失之后,她母子俩消失是必然的喽。
仁慈的孝惠皇帝,用他贵为天子之权力,最终也没有办法保得住他自己可爱的小弟弟,如意。高太后有相当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判别风险的能力,你可以说她是凶狠和记仇,但是她要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潜在因素。
每日一读,《史记》之吕太后本纪。知子莫如母,她的儿子孝惠帝自小柔弱和仁慈,随着如意的天天长大,有些人就会有想法,他的儿子命都未必能保得住。一定要断了那些人的念头,把风险控制在源头之上。如果我们把吕后这种控制风险的方法,应用到今天企业安全生产上,一点都不为过时;识别风险及时消除隐患,实在消除不了,马上采用隔离措施建造防爆隔离墙。
吕后采用雷霆手段铲除戚夫人这一股人的势力之后,孝惠皇帝实在看不下去了,特别是他可爱的小弟弟如意之死,他仁慈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打击。最终他也是采取了垂衣拱手的躲避策略,主动不理朝政,放手让他母亲去管理国家。
孝惠帝明白,如果他强势的话,他身后那帮人和他母亲吕太后身后那帮人肯定会起强大的利益冲突,又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死多少他身边亲近的人。所以说,孝惠皇帝的仁慈在当时不知是挽救了多少人的命,也为刚刚平定天下的汉朝江山,在过渡期贡献了一个安定和平的、休养生息的政治大环境。
每日一读,《史记》之吕太后本纪。孝惠帝由于不理朝政,纵情饮酒寻欢做乐,很快身体就垮下去了,在位7年就去世了。吕太后在她儿子死了之后哭得很夸张,但是旁人感觉不到悲伤。
朝中还是有明白人的,吕太后就是想让那些明白人,知道她为何声音没有悲伤。还是哪句话,母凭子贵。孝惠皇帝死了以后,朝中掌握实权那帮大臣对吕太后肯定是很大的威胁了,担心他们另立太子威胁到她对权力的掌控。
朝中的大臣为了自己保命不受清洗,主动请求让她两个弟弟执掌兵权,使吕氏一族人进入朝中掌握实权。这样吕太后所担心的威胁解除了,因为她有信任的吕氏家族为她保驾护航和形成安全隔离墙。第二天,太后的哭声就悲痛起来了,众人都能感觉到吕太后的悲伤是真正的失子之痛了。
对这个细节的描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吕太后不但刚毅果断,而且拥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管理艺术,及时抛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暗示,让朝臣们主动提出解决方案。
每日一读,《史记》之吕太后本纪。皇帝都小,高后专政,其实就是女皇帝了,但是朝中大臣惧怕她的才干和吕氏朝中及军队中的实力,敢怒不敢言而矣。吕太后聪明绝顶之人,这一点她肯定也是看得到的啦,但是再聪明的人往往也会让私利蒙蔽自己的眼睛的。
吕后是刘邦的夫人,她把持朝政,朝中各路神仙还是可以找出臣服的理由,但是如果在她是百年之后,你还要朝中那帮能人继续去跪拜在吕氏家族门下,可能吗?所以说,吕氏灭族,那是必然的结果。
这一点在吕太后专权的时候已经埋下了,只不过人呢,在长期得意之下,很多风险慢慢就淡忘了。吕氏和刘氏争取朝廷的控制权,其实就是他们两姓身后那帮既得利益集团争夺地盘而矣。吕太后估计忘了一点,当年竭尽全力帮助她的那帮老臣子,在她死后,必然会反对吕氏集团。
因为他们真正要帮助的是刘氏集团,刘邦身边那帮重臣从头到尾都是在帮助刘氏集团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集团中人吧),只不过一开始吕后是刘氏集团的代言人而已。
每日一读,《史记》之吕太后本纪。很多东西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事物的主次已经彻底的改变了。但是,往往我们很多当事者,忘记了这个主体的改变,甚至有些已经知道了,宁愿选择性忘记。因为得到时很苦,失去后更痛苦,舍不得呀,也不愿意看透。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世界万物一直是在不断的转化,相互影响的,看不到其中的变化,主动寻找避险的方法,那么就会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
吕太后用她外家一族人的生命去成就她个人几十年的辉煌,这个代价可悲吗?到底值不值呢?司马迁给她很高评价,政多不出户门,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
但是,别忘了,司马迁的评价是站在整个大汉朝发展的基调上作出的评论。如果让孝惠皇帝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也许就是这一句,“妈,我宁愿你领我回乡下种田。”
每日一读,《史记》之吕太后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