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散文创作|写作的逻辑
写作的逻辑框架和我们通常说的数理的逻辑并不等同。
写作逻辑不仅包括数理逻辑,还有情感的逻辑、生活的逻辑,范畴实际上更宽更广。一个写作的人,不见得必须经过严格的数理逻辑训练,只要有基本的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你的个性偏理性,那么你就充分发挥理性的特长,把潜藏在客观表象之后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如果你偏感性,就深入体会自己的内心,把普通人的共性呈现出来。理性的人通常习惯于用旁观者的视角,借客观事物去陈述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他们的文笔相对冷静;感性的人呢,往往更加投入,不论写什么都是写某一个方面的自己。切入点不同,视角不同,而殊途同归:突破个体经验的局限性。我们经常说,创作让我们发现更好的自己,也实现更好的自己,就是这个意思。
写作离不开思考,却不是思考。思考是一件纯粹的脑力活儿,写作却是体力活儿。我们和人聊天儿的时候,一边听一边想一边说,一边说一边不断消化外部信息不断自我调整、自我补充,这时候我们的思维和话语是同步的。我们的写作,只要能让自己驱使文字的水平达到驱使话语的水平,写作的思维框架就形成了。这个框架,靠一些创作的冲动——注意,不是所谓灵感——驱动,靠汲取经典的营养,而更主要靠的是自我的经验积累。你不能人云亦云,你其实也根本没有必要人云亦云,因为你的思想方式、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必然具有你的独特个性。
而个性,才是抵达读者内心的关键词。话题又绕回来了。怎么在文字里张扬“个性”呢?
在我们能够做到文字本身的灵动性,优美性之前,首先要做到准确,让你的文字呈现一个活生生的你,不造作,不矫情,不忽悠,不哗众取宠,不危言耸听,真心实意。那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字做不到这个地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把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了。要怎么磨?磨多久?磨到什么地步?不仅是一个技术活儿,更是一件体力活儿:先坐下来,冥思苦想,把你想要写的先写了出来再说。
坚持写,才是“写好”的最高逻辑。如果你总强调你很忙,你没有时间写,或者你写出来了不愿意花时间慢慢磨——那说什么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