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篇 我们不自觉甩的可能不是锅,而是成长的机会
1.本能拒绝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手机或者电脑,然后突然冒出来个报错信息,此时内心常常也同步带着一句脏话。我们本能地拒绝出现错误,仿佛错误是个不吉利的东西,唯恐避之不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还习惯性拒绝批评。
想想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被指出错误时的情景就知道了,有多少时候我们的直接反应是为推卸责任尽心竭力地找着借口,‘出现这个问题我是有理由的’;有多少时候我们的直接行动是理直气壮地甩锅,‘这个问题在最后的环节怎么没被发现’。都是别人的错,是我们安抚自己弱小心灵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不止是批评,甚至是建议也并不容易被我们接纳。
扁鹊见蔡桓公,蔡桓公讳疾忌医就是最好的例子。
扁鹊三次见蔡桓公指出他的病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蔡桓公或是觉得扁鹊在卖弄,或是特别不开心。
到第四次再见到蔡桓公时,扁鹊都要绕着走了,因为病在骨髓,他也回天乏术了。
蔡桓公之于扁鹊是君主,扁鹊能三见蔡桓公给出建议,而在我们身处的关系中,无论是领导、同事、朋友甚至是亲人,可能说两次不行也就算了,哪还有再一再二还再三啊。
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都有这样的想法“我的才是最好的”。
因为“我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别人的任何批评建议全都听不进去。
我们本能地抗拒错误,拒绝批评,否决建议,甚至以失败为耻。
就像日本武士道中以自杀作为失败后光荣的结束。
2.拒绝失败,就是拒绝成功
但是,我们在排斥这些的同时,也拒绝了改变和改变后可能的成功。
拒绝.jpg
电子设备的报错,我们称它为“报错信息”,就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隐藏的问题线索。
如果我们弃它们于不顾,只是一味地抱怨,除了浪费时间和消耗自己的正能量外,没有任何好处。
其实“报错信息”应该有个更好的名字,叫“帮助信息”。
因为,人们都更愿意接受帮助,但是不愿意被指出错误,哪怕事实本质上它们是一回事。
寻找借口和推卸责任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它们肯定算不上是一种能力。
因为我们从没见过谁因为找借口和推卸责任而成就非凡的事业。
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在他的《非对称风险》中明确指出:
没有“风险共担”就一事无成。
我们总是会消极过滤信息,只关注自己知道的内容。
这样将导致我们就像“井底之蛙”,永远地认为世界只有井口那么大。
有个人做实验,做了1200次都没有成功,有人讽刺他一事无成。
而他说:“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没错,这个人就是爱迪生。
如果爱迪生那么害怕失败,现在我可能就没办法在灯光下来写这些内容了。
话说回来,有些人认为的失败,在爱迪生眼里却是成就。
这简直就像是晴天霹雳般的预示,这预示着我们拒绝的竟然不只是表面看起来的错误、批评或建议,我们同时拒绝的可能还有成功。
我们的老话是怎么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因为一颗歪脖子树,真的不值得放弃一片大森林。
3.所遇皆吾师
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宇宙中星球的运转方式会变,地球上的版图会变,山川胡泊会变,我们人会变,甚至一颗树一颗草也会变......
这些变化总会时不时让我们措手不及,让我们面对错误、批评、建议甚至是重大的失败,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无法避免,我们唯一能够做的是选择。
千万别委屈地说选不了、没得选。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讲述了他在集中营的生活,并告诉我们: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是选择抗拒、拒绝还是选择接受、分析这些理所当然的结果为己所用?
选择不同,所得到的的结果将全然不同。
接受这些似乎违反我们本能的事情,确实不易,但是并不是完全做不到。
我们可以转变思路,选择将它们看作是一位老师在向我们提供帮助,先学习接受。
美国作家肯·布兰佳在《知道做到:如何将KNOW-HOW转化为你想要的结果》中建议我们要有“绿灯思维”,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信息和评价。
接受之后,则是学习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开放的心态听取大家的意见,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准则,做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最后,则是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行动.jpg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