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七惠《我们的家》读后有感

2022-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八月静蓝

        终于看完青山七惠的《我们的家》,合上书不禁暗自思索,到底在哪里才能找到家的感觉?

        是从小住在其中的父母家吗?是血脉相连的姐妹家吗?是夫妻共同打拼筑起的家吗?是自己视若珍宝的儿女的家吗?有真正完全属于自己的家吗?

        梓因为失恋受到重大打击,决定辞职回到老家与父母同住,之后她所抱怨的一切都让我觉得熟悉。

        比如,父母不太喜欢开空调,夏天总说“太依赖空调体质会变弱”,任由全身从早到晚都沾满粘乎乎的汗液。就算偶尔开一会儿,也会严格遵守一些规则,像是要等家人都聚在房间里的时候才开,又像是进出空调房时必须快速地关上房门。

         比如,母亲对多年前的事情仍耿耿于怀,一说起来就抱怨个没完,又或对某件小事喋喋不休,反复讲述。

        再比如,想养一个小宠物,但父母会因为害怕甚至厌恶而不会同意。甚至饭后是不是吃水果,晚上是冲澡还是泡澡……

        这时才发现,虽然是在父母家长大成人,但彼此的生活习惯早已格格不入了。

        母亲刚看到梓通常会很高兴,但是到了第三天,就会开始对她这个什么都不做的客人,或者说顶着“女儿”头衔的客人,或者说顶着“客人”头衔的女儿发脾气。

         梓和姐姐聊天时的对话也体现出这点。

姐:你现在的家不就是爸妈家吗?    梓:爸妈家是爸妈家。

        同样,父母对小女儿梓重新住回家里这件事,也不会全是包容和关怀。家里多了个人,虽也高兴,但亦有不满,矛盾也增加了。梓的阴沉性格、古怪行为、对事情的处理方式,都令母亲祥子觉得不尽如人意。

         梓的姐姐灯里早已成家,她在各方面都显得粗枝大叶,但对于家人,灯里清楚地感到“父亲、母亲,还有妹妹,都像曾经在同一个球场上打球的老队友。可见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里共同成长的亲姐妹,也会毅然把妹妹分到“以前的家人”那一边。

        结婚时,灯里并没有感到家人变多了,而是从一个家庭转移到另一个家庭。无论何时,这两个家庭的记忆都不会混合在一起。”

        在描写到父亲滋彦的遭遇时,作者更清晰地体现出想要表达的观点。

        滋彦找到一座和自己家一模一样布局的房子。房主已经过世,他女儿是单身女士,已在别处买好房子。虽然没有父母的房子大,但说起自己家就特别高兴,声称“属于自己的地方”。

        滋彦相帮房主女儿整理房内的杂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家并不是只属于他的地方,因此每当他忧愁、烦恼之时,便会走进那座人去楼空的房子。

       书中几乎所有人的身边都有家人,也都拥有自己的房子,照理应该十分满足,然而却又没人觉得那里是属于自己的地方。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人觉得那是属于自己的家?又或者,家的定义是什么?

        青山七惠以朴实的文字和写实的风格描写着普通家庭里成员间相处的种种琐碎小事,在现实的遭遇中掺杂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回忆,刚开始看会有些无聊,但很快就会适应作者这种讲述方式,继而引发共鸣。本书使用的不断转换第一人称视角的写作手法也很有趣,非常适合本文要表达的主题。同一件事,读者可以得知在母亲眼中内向阴郁的梓,其本人的想法其实并非如此,而梓对母亲的看法,也不无误会之处,由此读者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母女二人以及之所以造成误会的原因。

        总之,这本书挺好看的,并且属于边做家事边听也可以的类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