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

2020-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greenorchid

2020.7.11 

有时候,你处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你熟悉它。

【比如说,我一回到家,就会看手机,看小说,看微博。】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如果这些不改变,光改变环境,是没有用的。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只有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才算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那么,什么是应对方式呢?

其实,所谓的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

退避;

合理化。

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

那么,这个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想要不停用它,明明想要改变,却总也改不了呢?

简单来说,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来访者因为成长经历发展出来的应对方式就是:不对关系抱有期望,随时准备离开,过一个人的生活。

【这个让我想到了很多小说里的人物。因为一直没有得到爱,所以,比较悲观!小说里一般都有救赎,但是实际生活中,可能要靠自己,或者孩子才能缓解。】

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比如说,我自己也是吧!总觉得钱不够,总是焦虑。其实,没啥好急躁的。做正确的事,慢慢做!天天做!都能做得很好的!虾要相信自己!百分之二百相信自己,以及女儿!】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正是对控制感的渴求,让我们难以改变。

【我的心理舒适区,不停地购买课程,或者学习,或者放在那儿,心里踏实!】

【还是看文字最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