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相关「包青天,三侠五义,展昭,白玉堂,鼠猫或猫鼠,白眉大侠等」包青天七侠五义

我看冲霄楼

2016-08-02  本文已影响727人  6d9d92d8926f

贴吧id:清茶姑娘

首先我想说的也是我在很多次的回帖里重复到的一个观点是:悲剧美学虽然早就在西方兴起,但是传到我国要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武侠中的悲剧尤其是在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新派武侠兴起后才出现的。所以事实上,虽然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兴旺,种类十分丰富,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从远古时期的神话起,“刑天舞干戚”,刑天失败被杀,仍然能自己长出眼、手来挥舞兵器向天际示威,“精卫填海”,精卫死后化鸟也要完成填海之志。再说“四大名著”,《西游记》且不必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碍于历史史实性,不能明白表露喜剧结尾,但是“水浒传”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最后回归本位,“三国演义”的关羽成圣,其实仍是以喜剧在作结。《红楼梦》作为反封建的力作,看上去是唯一真正的例外,然而在《红楼梦》里,也有十二金钗完劫回归本位之说。其他古典名著如《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更不必多说。

因此,悲剧或者主角遇害等今天常见的小说特征,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而在《三侠五义》诞生的年代,根本没有悲剧的土壤。所以,我们可以承认石玉昆老先生的笔法出众、善于塑造人物,但必须要认清在他的年代里,根本没有悲剧诞生的空间,也就没有什么悲剧美学、“宁愿毁掉完美的给人看”之类的说法,那些说法都是今人把自己的猜测强加上去的。而且,关键是他这是颂扬侠义护青天的小说,也很难想象把某个深受欢迎的角色一下子设定死,而且还是在为了保护皇权(虽然五爷本身绝不会屈服乃至顺从于皇权,他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江山,但是不可否认,就算是为了颜查散,他的行动仍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了维护皇权而做的)的过程中遇害,尤其是以这么惨烈的方式(而恰恰是这种分不清死亡之后本来面目的方式是很好地在说书过程中为观众留下“悬念”的必要),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白玉堂的性格不容于封建社会,所以必然要死”的说法。

须知,清朝从一入关起,就不止一次以元朝的灭亡作为史鉴,也就是统治者深刻意识到了他们以少数民族统治人数众多的汉人,杀是杀不尽的,只有让汉人为其所用才能令他们的统治长治久安。元朝强行将百姓分为四个等级,最后导致自身的统治未满百年而灭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请大家注意,如果白玉堂真的是因为他的个性不容于封建社会,所以作者非要写死他不可的话,那么有很多时机可以选择,比如之前闹皇宫、盗三宝的时候(总之是入开封府之前),或者他去冲霄楼盗回了官印,但是不幸在此过程中毒,最后罹难等等。但绝对不会是在为了皇家办差的过程中就这么不明不白死去,而且还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因为古代人可都是讲究这些的,“死无全尸”可是最惨烈的一种方式——读者看过,意识到原来为皇家办事这么危险,不仅要殒命,还连个全尸都保不住,谁还来效忠皇家?换句话说,皇家一旦有事需要人孝死命,从哪儿去找人?即使明知道是凶多吉少的差事可也不能这么宣传啊!因此,如果说封建统治者干涉了石老爷子的创作的话,那就绝对不会要求石老爷子安排五爷在冲霄楼罹难。

简言之,无论冲霄楼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都是石玉昆老先生创作的一部分,而与封建统治者的干涉无关。

其次,我想强调,在《三侠五义》早期版本的后续预告里曾有这样的内容:“……艾虎过山收服三寇,柳龙赶路结拜双雄,卢珍单刀独闯阵,丁蛟丁凤双探山……紫髯伯弃官出家,白玉堂魂灵救按院,包太师闻报哭双侠,颜查散奏请封五鼠……俱在《小五义》书上”,说明这里介绍的小五义的内容才是石玉昆先生原本的写作计划,而与当前流传的后人托伪“小五义”之名写的狗尾续貂之作无关。

其他内容暂且不论,我在这里只说“白玉堂灵魂救按院”、“颜查散奏请封五鼠”。虽然有人说《三侠五义》这本书并不禁忌鬼神之说,都有了“灵魂救按院”五爷肯定是死定了,然而就算在“三侠五义”原著里,不是还有什么“贪多杯屈胡子丧命”、“白氏还魂阴错阳差”之类的章节吗?章节题目虽然是这样写的,可是具体那些故事的内容,又呈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并不是完全死板按照章节来的,章节只是总纲,却并不是全部的详细内容。

这么说来的话,白玉堂完全有可能没死!所谓“灵魂救按院”的“灵魂”很可能就属于误传,实际上就是五爷的真身救了颜查散?须知道石玉昆先生是说书人,在我国古代,说书人为了吸引读者和观众,故意留个“扣子”,对深受欢迎的人物之生死留个谜题,是很常见的事情啊!而石老先生的本意应该是决意在续书里揭开这个谜题的我这么说并不是不接受白玉堂可能牺牲在冲霄楼的事实(事实上在得知石老爷子曾有“灵魂救按院”的预告之前的17年里,某茶都以为五爷是真的牺牲了),也不是完全要否定“灵魂救按院”就一定不是带有灵异色彩的,但问题是,既然石玉昆先生的原作未能流传下来,所以怎么理解这句话都说得通啊!既不能说白玉堂一定是牺牲了的,可也不能说白玉堂一定没牺牲,这是一个大坑,可也是一个千古谜题,恐怕除了石先生往生谁也不能解答了。

但是这至少证明了白玉堂在冲霄楼的生死是一个怎么解释都行各占一半的局面,而对于我来说,我宁肯保有希望,相信他是没死的,相信在未来还有他的一番天地。

第三,我想说,我不否认白玉堂在闯冲霄时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更不否认那一刻,他生命的意义,骨子里的骄傲和高贵是得到极大的升华的,而且也不认为白玉堂最后功败垂成而身先死是没有意义的,不管是为了报国还是出于对义兄知己的相酬,他用自己的生命演绎出了一段卓绝千古令后人仰望的光芒,绝对不亚于甚至超过最后破楼成功的那些人。但是,如果较真的说,如果真的有机会让白玉堂自己说,出师未捷身先死,甚至至少没能为知己拿回被盗走的官印,就此中了暗算,难道真的没有遗憾吗?我始终认为白玉堂是不惜命不畏死,用生命在实践着信念与自由的抱负,在酬答着知己兄弟——但是,他的不惜命不畏死,并不是他有意寻死而宁愿选择刹那的灿烂盛放却留下遗憾,如果真的能够有机会让他自己表达的话,他宁愿会选择两军阵前对垒战死、与敌拼杀力竭而死等等,而绝不是在冲霄楼上留下这样的遗憾。所以始终认为白玉堂自己选择了冲霄楼,已有必死的觉悟,但是他是希望能够做到想做的事的,而不是明知必死而还非要闯进去寻死,最起码真的要死的话也得先把官印找回来再说啊!这也是我内心深处对一些五爷自己选择了让生命停留在最灿烂那一刻的观点的不认同。

至于一些认为白玉堂如果活下去几十年后会变老变差,这不仅是读者不能接受的,更是他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我只想说,既然爱白玉堂的话,他在我们心里就永远是一袭白衫匹马轻裘的少年郎,所以有点不太理解想象他会变老的想法。至少,我们谁想过几十年后不再潇洒倜傥的令狐冲是否笑傲江湖依然?谁想过小龙女再能保养也会有白发苍苍鹤发鸡皮的那一天(其实想说杨过来着,不过后来想想就算杨过内功精纯容颜十几年未变,但是在金老爷子笔下他毕竟也算是经历了多少沧桑)?看《水浒》都很称赞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谁没事去脑补大碗喝酒会不会哩哩啦啦泼洒很多?大块吃肉会不会缺乏维生素导致便秘?那不成了本末倒置了!大家既然都喜欢的是书中的人物形象,不会通过脑补去猜测些有的没的事情,怎么到了白玉堂这就非得例外不可,就一定要想象如果他活下来一定会改变?

所以,既然我们挚爱白玉堂,爱的就是书中的他,那就当然是他在原著里的形象了,而且他在我们心中也永远都是那样的形象,所以真的没必要想象如果活下来几十年之后,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那真的不可能的。何况就算白玉堂真的有老的那一天,可是为什么他就一定会变老丑变平庸或者被世俗改变?为什么就不能像张三丰那样,时间带给他的只是一些更加超脱于世事的恬然,实际上仍保留着一份内心最本真的潇洒惬意与真性情?甚至连容颜都并非老朽而是仍保留了鹤发童颜的潇洒(不是修仙的长生不老,我知道很多朋友们都雷那个,其实某茶也雷修仙,在这里说的只是因为内功精纯而保持的鹤发童颜)?

因此我的确不明白这种观点是怎么来的,白玉堂的灿烂就只能体现在冲霄楼?活下来的话他就改变得不是锦毛鼠了?这话从哪儿说起?须知道,所谓《小五义》和《续小五义》,是后人托伪石玉昆先生的狗尾续貂之作,不是石老先生的本意。因此,那个《小五义》作者要踩原著的人物来捧他自己笔下的人物,是一种人性的必然,而不能借此认为“《三侠五义》原著中的人物活下来的都在改变,都在平庸,所以幸好白玉堂死了,幸好他不用变。”这完全是被模糊了概念。我还可以写部续书,按照我自己的喜好想当然来写呢,可是那就说明我的观点就能代替石玉昆先生的观点了吗?完全不可能的事!如果石玉昆老先生有机会写完他自己计划中的续书的话,也绝对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小五义》中的模样,这个毋庸置疑。

所以我相信,如果希望白玉堂永远停留在那样美好的形象,真的不一定非得是死的。金庸老爷子笔下的袁承志,“空负安邦志,逐吟去国行”,一样在海外寻找到了一片新天地。等五爷协助义兄严查散铲除奸王之后,辞官不做(甚至借着冲霄一役诈死隐退都可以),去海外寻找梦想中可以挥洒自由性情的那片天地,寻找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更是为了到梦想而到一片崭新的天地里拼搏开拓,之后飘渺不知所踪,不是很好吗?

第四,我看到过有作者从技术角度分析冲霄楼铜网阵的不可抗拒性。其实关于这个,我想举个例子: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里的《最后一案》,当初柯南道尔不想继续福尔摩斯的故事,所以利用华生的眼睛,把那个深谷写成无路可退的绝壁,福尔摩斯绝无退路可言,而且也是个死无全尸的结局。但是,当读者不满意这个结局时,柯南道尔又有了《空屋》一案,不仅福尔摩斯活过来(不用写到尸体的好处),而且让他亲口解释了当初那个深谷并非完全的绝壁,事实上仍有退路和余地。

说到这些我想表达的重点是:当年柯南道尔的读者的幸运之处在于当柯南道尔决定写死福尔摩斯时他还正值盛年,所以读者一旦不满意结局他还能有精力修改,而我们的石玉昆老先生虽然有心继续写下去《三侠五义》的故事,却不幸已至暮年,没能写完后续想好的故事已经去世,但是白玉堂之于冲霄楼和福尔摩斯之于那个深谷实际上是一样的。当作者希望他们死,那就是个绝地,当作者需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峰回路转,他们也自然能够拥有把故事拉回来的笔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说简单是因为我可能达不到石玉昆先生的水平,考虑问题简单,如果是石老先生自己来解答这个问题肯定更高明),石先生是说书人,说书人最常用的是“无巧不成书”,如果他不想写死白玉堂或者想把故事拉回来,谁能保证在冲霄楼铜网阵的翻板开启那一刻,没有一位世外高人突然出现用飞抓百练索之类的东西把他拉回来呢(也许这位世外高人本是出于查探的目的,早已在冲霄楼待了一会儿,也许他就是跟随白玉堂来的,或者干脆就是碰巧)?或者,如果石先生当年能把整个故事全部写完,或许还会补充实际上铜网阵并非四面悬空,而是有一面接着另外的翻板,白玉堂掉下去不假,却恰好被翻板隔开了?

我说这些并非想开脱什么,而是想表达因为石玉昆先生当年未能完成这部作品,留下了未解之谜,所以白玉堂的生死,是个各占一半局面的未知数。他不一定是让白玉堂没死,可也不一定是让白玉堂死,只有未解之谜才是符合原著表达内容的(没办法,因为石玉昆老先生没填完坑)。我抱有白玉堂没死的希望,可是我不能阻止喜欢悲剧的读者认为他就是牺牲在冲霄楼了。而且我很愿意就此与持有相反观点的读者展开探讨和分析,对于原著进一步钻研,但是一个基本点就是:关于白玉堂的生死与否所有的推断和猜测都是基于原著的。

我可以举一个当初和人讨论的论点来作为例证:认为白玉堂的确是牺牲了的,拿出那把在铜网阵被发现的张华的笨刀作为证据,认为他当初是拿着那把刀上的楼,后来那把刀还从铜网阵里坠下斩了小温侯徐敞,这不就是证据?

后来我认为,那把刀的确没有假,可是正因为那是把笨刀,所以,不管当时发生什么事,是白玉堂在翻板翻动的千钧一发的瞬间死里逃生躲开了还是恰好像很多说书人表达的“无巧不成书”那样,恰恰于此时有某位世外高人发现危机来了个飞爪百链锁之类的把白玉堂拉出了铜网阵,他都不可能在那种关头还抓着一把笨刀,习武之人的本能就是撤手,而那把刀因为其沉重,所以被一同陷了下去。

以上就是我有一次和人讨论的双方论点。

不管我们最后是谁说服谁还是双方互不服气,但是起码有一点,就是我们是基于原著的讨论,从原著里找出种种迹象来证明我们彼此的观点。也就是说,白玉堂这个人物是石玉昆先生创造出来的,不管他是生是死,都属于作者构思布局的一部分,而我们的讨论没有离开作者的设置按照主观的个人想象来走。更进一步说,作者如果真的就是要写“灵魂救按院”,那是他对于整部小说谋篇布局的一种设置,白玉堂牺牲在冲霄楼属于设置的一环;而如果作者就是为了留“扣子”而实际上把“灵魂救按院”设计成对白玉堂死讯的一种误传,那也是他对于整部小说谋篇布局的一种设置,白玉堂能够逃过一劫也是属于整部小说设置的一环。

第五,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的一点,如果有些认为白玉堂真的死了的观点是从原著里找到的更加确凿的证据,或者有一天考古学家发现了本来以为已经失传的石玉昆的原稿,证实了“灵魂救按院”就是指灵魂,我无话可说,我心甘情愿承认是自己理解的失误,但是明明不是这样啊!为什么就一定认为白玉堂活下去就一定会改变、一定会被时间打磨得平庸、石老先生就是在以退为进故意把白玉堂写死来让他闯进无数人心底?

世间老当益壮的英雄多的是,内功精纯而保持了鹤发童颜、直到寿终正寝那一刻是坐化,而不是变成老朽形象的也多的是,干嘛就一定想象成白玉堂活下来就一定会改变、会老丑,以他的性格来说一定会宁死而不变的呢?这话虽然看上去没什么错,可问题是白玉堂是斤斤计较这些的人吗?在他来说,生也是他,死也是他,死就堂堂正正轰轰烈烈的死,而活就一定会保持本色不变地活,活出一个自我来,才是最重要的吧!须知白玉堂是不畏死,而不是自己找死,他还有很多壮志未酬,很多想做的事,如果能活下来,他仍然会是顶天立地的白玉堂,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要知道,如果认为白玉堂活下来的话就一定会改变他自己的特色,就一定会平庸,那才是真正小觑了无论生死都堂堂正正本色不变的锦毛鼠!

因此,我始终坚信,既然石玉昆没有真正让人看到白玉堂的遗体(因为如果他真的是想把白玉堂写死的话,会有很多手段,至少是尸体是谁可以一目了然,即使真的想给白玉堂安排个如此惨烈的死法,比如说双方对垒之际在众目睽睽交兵之中,他为了保护颜查散或者某个轻敌冒进的兄弟而中了圈套,身受万箭穿心之刑,那也是有人看见而可以确定的,而并不是等人们都过去后那尸体是谁早分辨不清了,只能凭借镖囊和兵刃断定身份),他的本意一定是想留个悬念的,白玉堂实际没有死。

或者说从原著的角度来讲,虽然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可是同样也没有证据证明白玉堂是一定死了。因为如果说要遵循原著,只有开放式结局才是真正符合原著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