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清华用一部影片给当代人上了节课,课名叫“真实”
农历的春节还没来临,原本还想留着惊吓应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却没想到在这几天被两部电影清空了库存。
一部是《前任3:再见前任》,一部便是最近播出的这部《无问西东》。
《前任3:再见前任》对我的惊吓是由于它的火热。
出人意料的,霸满屏幕的火热。
我一开始没想清楚原因,直到问了许多人后,才有了一个答案。
现实,便是答案。

这种现实是一种当代青年所追求的,所幻想的一面,没有营养,却足够诱人。
就拿它与同一时期的另一部大卖作品《芳华》来说,同样是现实,如今我已经记不清余飞在失恋后都干了什么,而却对刘峰残疾后受到不平等对待的情节历历在目。
你说《前任3:再见前任》太差?
不,我没这么说。
它票房大卖,相比于同期的其他几部电影要精彩很多,但它却仍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因为它缺乏我心目中优秀电影的必备:深度。

这是一种很难解释的形容词,无法触摸,无法言语。
如果硬要我说出它的特征,却也十分简单,就只有四个字。
思考,反映。
如果让我举一个例子,那最近的这部电影便能告诉你一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是为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拍摄的,单从这一点,就不得不羡慕清华大学用电影来招生宣传。
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
《无问西东》的叙事方式,类似于《云图》。
这种并列式的叙事相较于普通的传统叙事还是略显稍微的另类,难度高,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反作用。
毕竟电影是拍给普通大众看的,而且现在做导演的要求越来越低,一部电影往往能说好一个故事都很难了,更别提让几个故事在一个主题下并列存在了。
至于《无问西东》的故事,它讲述了四个时代,四种清华学子的境遇。
这四篇故事的主角在冥冥之中都牵引着一定的因果,产生一种延续传承的感觉。
1923年,北平,是中华民国的和平年代。
清华学堂的学子吴岭澜在一次学业考核中实科成绩垫底,文科却属于拔尖。
他由于对将要转去文科的事实心有不甘,便去找到了校长,校长梅贻琦对此很是疑惑一
你的物理学是不列,而英文国文学都是满分
如此天资,当初你为什么不学文科,却偏偏要念实课呢?
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吴岭澜则答到:
因为最好的学生都是读实科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 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看到这里,我心中就不由之主的想起了很多人。
有位朋友,从小学开始便是学霸,高中,大学,读研,一路下来一帆风顺,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他与我谈论过最多的话题便是一个问题——
我以后该做些什么?
他说自己学学学,从小学到大,书本是自己见过最多的东西,几十年过去了,却连自己以后该做什么都不清楚。
是不是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为什么?
清华毕业的高晓松曾经说过一
我们那儿大学
几乎就已经变成了职业培训所
几乎就已经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去教你

诸如此类的言论各行各业都有人不断的提起。
家长,老师眼中的学生就应该多读书,读多点书没坏处,书中自有黄金屋。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没有错的。
但学子们都在读死书,都在一股脑的记背读。
就如跳进海洋却只是在仰泳,而不曾真正潜入水底,海面再美,也不及海底景色万分之一。
所以在我看来,有一种东西比读书学习还要重要,那便是认清自己。
这个问题很难,有人年纪轻轻便突然觉悟,有人直到中年方才顿悟,更多的人,则至死也未曾醒悟。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说过一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视野之准备也。
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通俗的翻译过来便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前提,学习钻研专科知识是末尾,社会需要的是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技术。

这种认清自我的过程往往异常的艰难和曲折,而这便是教育应该帮助人的。
如果教育大喊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却教导出一群连自己该干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那么这便是教育失败的铁证。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吴岭澜所幸运的地方,便是遇到了这样的老师梅贻琦。
梅贻琦对他说——
真实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便是一种对自我的不断探索,从后来泰戈尔访华,梅贻琦,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的眼神中,便流露出这种平和,来源于灵魂深处的,对自我的探索。
自此,吴岭澜有了新的觉悟,他将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和平和喜悦,从北平带去了昆明,传递给了沈光耀。

1937年,日军攻占北平,清华大学师生先赴长沙,后在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而沈光耀便是其中的学生。
他家境殷实,文武双全,乐于助人且性格外向,有着光明的前途。
但却义无反顾的离开家来到了破落的昆明小城,开始了艰苦的求学生涯。

影片开场时,有一段特殊的画外音,它这么问道:
如果提前了解看你们要面对的人生
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个问题,沈光耀肯定想过,而你想过吗?
在那个破落的昆明小城中,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为首的教育界精英,携领着三间大校的师生来新建学堂。
由于资金短缺,没有了铁皮屋顶便用茅草顶,没有课室便在野外支起黑板,传道授业。
就在这种环境里,却诞生了邓稼先,杨振宁,冯友兰等等举世闻名的人物。
沈光耀也是其中学生之一。

有次雨声太大影响了教学,老师便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而沈光耀却打开窗户,看向了雨中训练的军人。
沈光耀想去当兵,他对军人产生了向往,甚至于参与了空军的选拔测试。
但这被其母亲拦下了。
母亲叫他背家训三,七条,他背道—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多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故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武学之富贵也。
沈母接着说不要用功名利禄来追求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幻光。
沈光耀想解释当兵并不是为了这些,却又被母亲所劝说
父母想让你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和自己喜欢的女孩结婚生子,让你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你还没想好怎么过完这一生,你连命都没了

他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并由此发誓永不参军。
可没过多久,日军轰炸各地的新闻接二连三的传递过来。
连学院所在的昆明也受到了轰炸,而就在此时,沈光耀遇到了教授吴岭澜。
他让吴岭澜先走,吴岭澜却对他说——
哪有学生不走,老师先走的道理?
之后,吴岭澜依旧要带着鸽子笼一起走,并说出了能救多少是多少,并在土坡旁讲述了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这时的沈光耀受到了触动。
轰炸结束,学院之地一片狼藉。
沈光耀看着街边哭喊的人群,死去的孩童,一条条逝去的生命仿佛铲子一般挖掘着他的内心。
他想起空军选拔时教官的话一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
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
真心
正义
无畏
同情
于是他放下了手中的一串佛珠,加入了由宋美龄,陈纳德开创的空军,
那时的空军死亡率十分的高,基本上九死一生。
沈光耀想到了往后的人生,却还是随着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它。
当兵后,他受到了吴岭澜的影响,每天都会将军营中的食物投放给附件的孤儿们,这一直持续到他与敌军战舰同归于尽的前一刻。
而因为这些食物而活下来的孤儿中,就包括陈鹏。

1962年,北京,陈鹏,王敏佳,李想三人都在清华念书。
三人目睹了曾经爱戴的中学老师被师母欺负,于是王敏佳便想联合李想写信批斗师母。
陈鹏也以有人要照顾而拒绝了去研究所工作的机会。
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是最光荣的工作,每个有抱负的年轻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去。
而王敏佳便是那个需要他照顾的人。
之后,那封信的事被发现了,常常被王敏佳用来炫耀的和主席合照的谎言也遭受了揭穿。
一时间,人性的恶便展现了出来。
人们骂她,羞辱她,甚至于打她。
而她默默承受着所有的一切,显得异常的无畏与坚强。
批斗会上,远方表彰大会自己拼命想守护的李想(理想),说出了与所有反动份子划清界限的话。
她释然一笑,做出能做出的最后的斗争。

最后,她被殴打的停止了呼吸。
这里我就有必要说一下章子怡。
她有演技,这点在《一代宗师》上已经有了验证,这部电影也算在线。
最近虽然她在一些综艺节目的表现被人们所诟病,但不得不说影片中的王敏佳这个角色是十分适合她的。
一样的自信,一样的无畏,一样的不惧异样的目光。
这种女性的美我是十分赞赏的,是当代女性都应具备的。

至于黄晓明,说实话,他的表现出乎意料。
我对他的演技还停留在《中国合伙人》那个阶段,但不得不说那部的角色十分契合他,而《无问西东》中的陈鹏却也恰到好处的适用于他的灵魂。
当王敏佳在坟墓旁苏醒的时候,陈鹏和她的对视让我感动了。
这种复活因为精神,超越了肉体的死亡和限制。
复活在普通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不存在吗?
不,任何事都没有绝对。
何为“无问西东”?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清华校歌)
清华校歌中便给出了解释,这也是这部影片的片名由来。
而这种遵从自我真实内心的价值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好掌握的。
这也是这部电影所想传递给我们的,是值得重视的。
毕竟我们已经缺失了很多很久了。

陈鹏将王敏佳送回到了以前生活过的村子后,便继续回到了工作岗位。
再次遇到李想的时候,陈鹏并没有怪罪他,只是对他说了一句话—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也正是这句话,救赎了站在恶的边缘的李想。
在之后的日子里,李想用这份善念救了很多的人,其中就包括张果果的父母以及尚未出生的张果果。
时光来到了2010年。
张果果从清华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商业精英。

他生存的时代和我们一样,愈发的不近人情,冷漠而利益至上。
公司里两个上司为了挤掉对方而玩尽手段,甚至让他作为替死鬼一般的存在。
他接济了一家生了四胞胎的贫困家庭,却不断的被人提醒不要陷太深,小心被坑。
连一直光顾的饭店,都会因为一点点的利益而在他这里做手脚。
张果果不是个傻子,他心里明白的很——
现代人的情感,就只剩这么多了
他一切的在别人眼中看起来不懂世故的样子,不过是他不肯妥协的努力。

“无问西东”这句话一直在他的心里不曾忘记,他的父亲曾对他说—
做一个好人,要比做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
可是,做什么会让你真正的开心,你要问清楚你自己
张果果的父亲从李想身上懂得了这份道理,也传递给了他的子孙。
最后他也在听到前辈的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话后放弃了一些原本想追求的东西。
至于以后他救助的孩子会不会坑他?
自己会不会因为突然的放手而失去某些东西?
这种问题其实他心里很清楚,我们也明白。
不过有人仍在坚持,有人突然放弃罢了。
他的善,以及了解自我内心的真实便是清华大学想让学子们传承下去的。
四代学子,一部影片,一个传承。
《无问西东》替清华大学给当代所有的人上了一节课,课名就叫做“真实”。
最后,用影片中泰戈尔的一句诗结尾—
世界于你而言
毫无意义和目的
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
但又有谁知道
也许就在这闷热疲倦的正午
那个陌生人
提着满蓝奇妙的货物
路过你的门前
他响亮的叫卖着
你就会从朦胧的梦中
惊醒
走出房门
迎接命运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