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参与《对话生活》?
如何理解“对话生活”?
通过N6的《对话孩子》的学习,让我们对“对话”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话,绝非浅显的闲聊、八卦,而是透过浮冰螺旋下潜的认知过程。对话,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简单的技术。
“对话生活”,是通过对生活表象的研究真正走进生活,探寻生活的奥秘,揭秘生活的本质。
参与,是为了更好地输出
输入是为了更好地输出,而教育本就源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中曾说过:“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
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
我们一直在说“课改”,那么课改到底是“改”什么?就是改形式吗?只是为了让死气沉沉的课堂看似热闹起来吗?不!我们要改的不单单是形式,更在内涵。那么内涵是什么?内涵是老师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从而让自己的角色顺利过渡转换。
课改,在某些人看来,是解放老师,是对老师的一种纵容。这是不对的。课改,需要我们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则处于引领的位置。这不是对老师的纵容,而是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陶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己》中说的:“‘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一样。
教育,之所以要推行“课改”,意在改变曲解固化的“学生”。“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真正教会了学生“学”的本领,才能达到“社会即学校”,做到如此了,我们才真正做到了“学校即社会”。
现在校舍条件越来越好,学校围墙似乎也越来越高,圈禁在其中的学生们的“心墙”似乎也愈筑愈高,高到让教育人们慨叹:太难走进!我们需要尝试去推倒学生的“心墙”,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心里,也让他们走进生活。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想带着孩子们一起参与《对话生活》,走进生活的同时走进学生的心里,并想告诉他们:有形的围墙,只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专心学习的环境,并不是斩断他们与生活链接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