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为什么那么多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选择去中学当老师

2018-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明月同学

临近毕业,奔波在各大招聘会的现场,从南到北,从春到冬,不管在哪里,竞争都异常激烈。

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多出去走走,长长见识,才知世界之大。

我曾经很鄙视那些说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毕业生,现如今,我也开始理解了。

为什么那么多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选择去中学当老师

为什么要选择编制?

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物资资料还没有丰富到可以按需分配,对于广大普通阶层百姓来说,体制等于有面子稳定等于一辈子的保障。

看着社会上那些忙忙碌碌的人,每天从早到晚为生活疲于奔命,风雨无阻。

那些在大城市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的人,那些流水线上的工人,那些街边小摊贩。

他们的生活,是经不起什么暴风雨的。

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失业就容易陷入无望。

你说人生漫长,只有努力,还有机会。但是很多人,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有机会选择,他们在自己的原定的生活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已经耗尽所有力气。

所以体制内对于普通师范生毕业生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清北的也选择当老师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为什么那么多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选择去中学当老师

前几日杭州育才中学招聘,只是一个初中而已,因为年薪三十万,吸引了大批清北的应届生。

这些天之骄子,难道真的全都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才投奔于培育祖国的花朵行列中吗?

那他们怎么不去投身于中西部农村教育?

归根结底,还是杭州育才中学教师待遇极好,年薪三十万,五险一金,给户口,包食宿,解决住房。

而深圳的各个公办中学招聘,更是如此。只要是个编制,大把的毕业生趋之若鹜,只要工资高,去非洲招聘都有清北的毕业生会买机票跟着。

为什么那么多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选择去中学当老师

去高中还能理解,但是近几年却出现一大堆名校硕士毕业生去小学。

因为小学没有早晚自习,每天四点半就放学,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通通都放,各种福利补贴位居全国之首。

钱多事少待遇好,当然选择啊。

但是细细想来,地区教育差距又会进一步拉大,优势地区能挖掘到最优秀的人才,扩充师资,加上平台资源的加持,这哪里是三四线城市能赶超的。

所有通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个地区的学校同一天在一个地方招聘,三四线城市的要求很低岗位需求很多但寥寥无几的人报名,而一线城市的队伍却可以从早上六点排到下午三点,长达几千米一点都不夸张。

在名校光环的包围下,瞬间让身为普通师范类的毕业生黯淡无光。人山人海,人才挤挤,何处才是你要去的地方。

也许是对未来未知的迷茫,加剧了毕业生对编制的向往,因为编制背后,象征着稳定与体面。

很多人知道进去以后,也许还是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一点点磨掉你对生活的激情,但你更知道,只要有了编制,只要没有犯重大错误,没有人敢随便开除你,你可以就此无忧一辈子到老,然后拿着退休金,过着同样稳定的生活。

我曾向往伟大,害怕此生碌碌无为,但现实告诉我,芸芸众生,终归平凡。

平凡稳定,已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向往。

有句话说,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大概说的就是知足常乐吧。

看看还有那么多坚守在岗位上的乡村教师,一个月拿着两三千的工资,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我曾觉得他们很苦逼,也觉得这样的人生不值得。

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他们有他们的幸福。

生活教会了我换位思考,不随意揣测别人的想法。

不管是清北毕业生的选择还是在农村教书的老师,他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

但我很敬佩那些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在乡村坚守着的老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