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之屈原列传
一.人物介绍及分析
屈原,名字叫做平,是楚王的本姓一族,在楚怀王时期被任命为左徒,深得楚怀王赏识和重用。
屈原才华横溢,不但有治国之才,文笔还非常漂亮,擅长诗词文章。
屈原喜欢美的东西,不单单是外表的美,还包括内心的优良品质,对己对人都要求尽善尽美,有些完美主义倾向。
为人忠义,敢于直言不讳,看不惯奸臣佞贼,有些高傲,瞧不上品德不好的谄媚之人,并且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厌恶之心。
或许也正是如此才导致屈原的怀才不遇,当然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屈原的忠谏之名。如其《怀沙》赋所述: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诽骏疑桀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吾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二.历史介绍
屈原的一生伴随着楚国的由盛转衰。屈原前期倍受荣宠,可谓风光至极,一时无两。随着佞臣谗言,逐渐被疏远,最终在经历过几次当面直言劝谏之后,竟被放逐。
屈原忧国忧民,空有才华却不被重用,有良策却不被采纳,心中抑郁,因不忍看楚国灭亡而投汨罗江。
《史记》关于屈原的记录,可从楚国的三个转折讲起。
(一)盛世楚国的屈原
当时的楚国,经过楚威王一代的积累,算是非常的强大,它吞并了越国,击败了齐国。而当时的秦国才刚刚崛起,都还称不上真正的强国,三晋之中,魏韩还算强大,有着拒秦抗秦之力。齐国国力虽好,但是却也不敢轻易伐楚。
楚怀王便在这种大好局势之下继位了,此时的屈原深得楚怀王信任,不但官至左徒,朝堂内外,邦交之事,楚怀王都会找屈原商量。如原文所述: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除了屈原之外,楚怀王还信任他的另外一个臣子上官靳尚。而这个靳尚那是一个真小人,他不但善于谄媚之词,而且嫉妒贤能。
靳尚与屈原同朝为官,而屈原的才华太盛盖过了他,他便嫉恨起屈原来了。再加上他善于谄媚之术,便不停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而楚怀王恰巧是一个不是很会分辨是非的主,于是便当真了,逐渐开始疏远屈原。政治上失落的屈原,在抑郁和苦闷之下完成了他的惊世大作《离骚》。
(二)由盛转衰时期的屈原
随着楚怀王对屈原的疏远,楚国也在经历了一场大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也让楚国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话说秦惠文王重用张仪的连横之策之后,便打算东出。而齐楚的联姻势必导致秦国东出受阻,于是秦惠文王便派张仪来到了楚国。
张仪来到楚国之后,花厚金收买了靳尚,并欺骗楚怀王,说是秦国会用商於六百里来换取齐楚不结盟。楚国在没有屈原劝阻的情况下,欣然答应了,并且为了显示诚意还让士兵大骂齐王。
结果张仪在看齐楚闹僵之后,便反悔了,只是承认商於六里地。这让楚怀王非常生气,一怒之下便于秦国开战了。结果大败而归,楚国不但丢了汉中之地,还被魏韩乘火打劫攻到了汉水以北。
自此,楚国国力开始走了下坡路,等到秦国主动归还汉中之地来求和的时候。楚怀王主动提出不要汉中之地,而是要杀死秦相张仪。
张仪到了楚国之后,再次买通了佞臣靳尚和宠姬郑袖。楚怀王在听信谗言的情况下,竟然将张仪放回了秦国。等到出使齐国的屈原归国以后,赶忙劝谏楚怀王杀掉张仪,可是为时已晚,而楚国也因此什么什么都没得到。
(三)楚怀王死后的屈原
等到秦昭王继位之后,秦楚联姻,秦王设下计谋骗楚怀王去单独见面。
屈原力谏楚怀王不要去赴会,但是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谏。听从了公子兰和靳尚的说辞,毅然决然的去了秦国。
果不其然秦王扣下了楚怀王,不让他返回楚国。面临此难,楚国此时选择的不是去救楚怀王,而是转立太子做新楚王。最后楚怀王虽然逃出了秦国,但是却因为各个诸侯国都不愿接纳而客死他乡。
这着实让屈原很是愤懑,他一度伤心欲绝,一来痛恨佞臣当道,二来埋怨楚怀王不听劝谏,不辨忠奸。
至于新立的楚顷襄王,则是更加的昏庸无能,他尤其听不进屈原的劝谏之言。竟然在靳尚的谗言之下,放逐了屈原。
而此时的楚国则在秦国的一系列讨伐之下节节败退,甚至丢了国都郢城,可以说有了亡国的征兆。
被放逐的屈原,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终于因为不忍心看到楚国的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三.灰子感悟
屈原一生可谓大起大落,楚怀王前期荣宠至极,到了后来竟然被楚顷襄王放逐。
细细想来,屈原一生从未变过,他对楚怀王忠心耿耿,不因为楚怀王的信任而放纵,也没有因为楚怀王的疏远而离弃。他总是在看到楚怀王做的不对的时候,进行力谏,从不顾虑自己的得失,只在意是否对楚国有利。
可是楚怀王昏庸,识人不明,用人不清,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佞臣蛊惑,致使楚国衰亡,最后甚者客死他乡。
自古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屈原虽有一片丹心,一腔赤诚,一身才华,却无人信,无人用。致使屈原只能空怀一腔热血,一身抱负而遗憾终生。
或许人生最惨的事情,便是明知自己能做好这事情,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件事情坏掉,烂掉,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借用屈原的两句话来结尾: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或许也正是屈原的这种坚持,才让人对他永世难忘!
(灰子,作于二零一八年一月二十七日。)
《史记》之忠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