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史话读书

第二章第五节 诲人不倦(正文)

2022-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yl田舍郎

在儒家看来,理想的社会人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周天子是这个家的家长,公卿大夫都是这个家的兄弟姐妹,平民百姓则是家的孩子,所有人都应该是长幼有序,家里的成员之间,相互相亲相爱。孔子也在用一生的努力去践行这个理想。

但孔子一生有若丧家之狗,儒家学说不为诸侯所取。

儒家的社会理想尽管完美且诱惑,孔子尽管博学且努力,但孔子低估了人心的复杂,低估了人心中那一头猛兽的为例,周礼的牢笼面对人心中的猛兽是如此的脆弱。

孔子这方案看起来不错,可惜谁都不听他的,不管是诸侯国主还是掌权的士大夫,都不听孔子的。

诸侯各国,依然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鲁国的大夫,也照样“八佾舞于庭”。

孔子连他自己国家的局面,都扭转不了,能够说一说的,也就是自己的学生。 

显然,孔子对当时的社会状态,是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他管不了诸侯,管不了大夫,管不了大夫的家臣,甚至管不了自己的学生。所谓“小子鸣鼓而攻之”,恐怕也只是说说而已。

孔子真的很无奈。

海外,其实是去不得的,“乘桴浮于海”,仅仅是无奈的气话。

海内,则徒然让人伤心,“道不行”,却是真真正正社会常态。

这就是孔子面临的状况。

那么,他该怎么办?奋斗了一生,世道依然黑暗如墨。但圣人毕竟是圣人,很多时候,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坚持,所谓圣人,无非是现在黑暗里率先亮起一粒灯火,虽然光亮稀薄,却可以在漆黑夜幕的道路上,帮后边的人点燃更多灯火。

不然世道将永远漆黑一片。

诛杀少正卯是孔子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他用自己手中的权利,鲜明的再改造着整个世界,在推动着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不幸的是,命运之神对孔子的眷顾此时也到了尽头,接下来这位老人经历了十四年的列国流浪,一事无成,心灰意冷之下,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开始了他真正被称为圣人的一生事业,孔夫子利用一生的时光,传承着来自上古圣王的智慧,传承着周礼的辉煌,修订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然后广开民智、教书育人,传播文明,整理诗书。

仕途的失败,孔子并不怨天尤人。

既然自己没有做官的命,不能自己亲自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干脆教出一群接受自己理念的学生,当这些学生在各国做了官之后,他们自然会用自己的理念去改变这个世界。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通过广开方便之门,孔子将自己化作了一团星星之火,去寻求那短暂的寂寞之后的燎原之势。

孔子深信,自己的学说是拯救这个世界的对的道路,我留个世界的全是经帮治国良策。今世不用,后世肯定会用,并会用儒家之策,创一强大霸国,七国一统。

作为一个博学的智者,在自己奔波半生之后,孔子开始寄希望于未来,未来他的传人们,传承他思想的那些人,终究会将他的思想播变西方,最终将改变整个世界。

事实上,孔夫子从三十岁之后,就开始授徒设教,但此时,毕竟他的生活重心还是仕途,只有当孔夫子奔波半生,仕途无望之后,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项最终令他称为“至圣先师”的事业上。

他一定想不到,即使想到了,田舍郎认为孔子也不会在意,没有他前半生的漂泊,实践,思考,孔夫子的智慧也不会如此的圆融通达。

在孔子之前,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是一件很难得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人可以被分为几类:

周天子及其子嗣,也就是王族。

士大夫及其子孙,也就是士族。

我们不要忘记,孔子所处的年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贵族与贫民之间泾渭分明,曹刿之所以能够以一介平民身份参加论战,因为其祖上本来就属于士,虽然家庭没落了,可依然有着受教育的权利,身份和对知识垄断是改变这个世界的最大的困难,想想后世世家门阀,再想想此刻孔夫子的所作所为,我们不能不由衷的感慨。

孔子的不幸,却是天下学子的大幸!

据《论语》记载,只要交十条干肉,就能成为孔子的学生,身份地位、地域种族等等,都不是问题。

孔子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一点也不过分。 

虽然孔子教书育人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广周礼,但客观上却起到了广开民智,百家争鸣的作用。

可以说,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在教书育人上,而这一点,也是百家其余诸子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孔子的弟子有多少呢?据史料记载,一般说是3000弟子,七十二贤人。据李零先生研究,孔子的学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学生,是在他三十五岁之前,住在鲁国的时候。

第二个时期的学生,是在他五十四岁之前,自齐返鲁后。

第三个时期的学生,批是在孔子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之间,周游列国之时。

此外还有年代不可考和不见于书传的,不可胜数。 

在孔子之前,学校是由官府办的,国家开办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学习。孔子并不是当时唯一办理私学的人,但却是影响最大的。孔门私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办学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引导学生做仁人君子,使民风更为醇厚,同时给各国政府提供治理国家的咨询。

孔门私学赋予了平民百姓进入贵族统治阶层的机会,打破了当时社会出身定终生的宿命,开启了人才向上流通的通道,人们可以在孔门看见向上走的希望,接受道德的洗礼,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是孔门兴盛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真谛。

孔子的学生都是一些什么人呢?可以说,孔子门下弟子就是个江湖,什么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谓三教九流汇孔门。

从财富上看,有富人、有穷人。富人的典型代表是子贡,子贡是成功的商人,富可敌国。孔子周游列国,子贡资助很多。

穷人的典型代点是颜回和原宪,颜问常年居住在陋巷(贫民区),吃不饱、穿不暖,原宪后来隐居在穷乡僻壤。

从权力上看,有贵族、有平民。贵族的典型代表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平民的典型代表是曾哲、颜路。

从声望上看,有名声极佳者,有名声较差者,例如有名声极好的大孝子闵子骞,有入学时被人看不起的野人子路。

除了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从地域分布来看孔门弟子。孔门弟子大多来自鲁国,因为孔子是鲁国人,在鲁国教育学生的时间也最长。

但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每到一处,有很多当地人慕名求学于孔子,成为孔门弟子。

根《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所说:

子贡、子夏、公孙宠、琴牢是卫国人;

子张、公良儒、巫马期、陈亢是陈国人;

原宪、司马黎耕是宋国人;

公析哀是齐国人,漆雕开是蔡国人。

孔门简直就是个“联合国”学校。

有些弟子平时一直跟在孔子身边,有些人跟随了孔子一辈子,如颜回和冉伯牛;也有弟子时来时去,边学习边工作,或工作学习交替进行,如子夏、子游、子贡和冉求。有的人其实不能算孔子的弟子,但是当他们碰到问题的时候,回来请教,这些人当中,有诸侯,各级官员也有一无所有的鄙夫。

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让有志于学的天下英才来学习、来成长,聚天下英才而教之。孔子打破了贫富贵贱的界限,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打破了年龄的界限,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

他的学生们,精通六艺的人就有七十二人。什么是六艺呢?这是周朝对官学教育内容的分科,就像现代的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和英语等一样,周朝的公办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说教授新的六艺,也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不管哪种,所谓七十二贤人,首先都是六科都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孔子尽管开的课比较多,不过培养人还是有所重的,他针对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培养出各种不同的人才。

孔子认为,士人、君子区别于庶人、小人的关键就是,士人君子有人生价值,而小人庶人没有。一个君子,如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不配称作士人。

这也是当时的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无论是规则也好、士人也好、君子也好,一定要有一技之长,你已经要能即席赋诗、言志,不能无所事事,固然他们享有的一定的社会特权,但是他们之间的要求也很高啊。

孔子认为,士人和君子只做两件事,一是做官,而是做学问。而且最好两件事都做。这就是孔子的理想,在读书与做官之间游刃有余。也就是说做官而有余力,就治学,治学而有余力,就做官,一边做官,一边做学问,两边都不耽误。

在孔子那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乐”。孔子有句名言,叫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就是说,对于知识和学问,知道不如喜欢,喜欢不如快乐,快乐是最高境界。

而士人也好,庶人也罢,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会思考,尽管西方有哲人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一代一代人类思考形成的智慧,传承下来,也就创造了连上帝也不能忽视的文明。

这也是孔子一生最伟大的成就。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破阶级的对智慧的垄断,将智慧的光芒传遍四方,尽管结出的并不都是儒家的硕果,但却使得整个华夏文明,历经千年,薪火相传,永燃明灯。

经历了千百年后,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对辉煌的向往,化作文明的种子浸润在一代代人的骨子里。

而如果要论华夏文明到底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但如果要说,我们看到的一个文明的人,是什么样子?

我相信一百个中国人会给出一百个答案,而且不同历史时期的答案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一定要在这些答案中找一个共性的话,我想大概是这样的:

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局庙堂之高能匡扶社稷济世安民,处江湖之远能寄情诗酒修德著书;

是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端倪,但这些的源头,则是光辉万丈的百家思想。而百家思想的源头,则是儒家的孔子有教无类,开智慧之源流,才有了百家群星大放光彩。

壮哉,孔子不愧为至圣先师。

伟哉,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

附上孔门最杰出的十名弟子图画。插图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