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觉醒》:一场改变认知的“及时雨”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不断前进的生活,不只是富足,还有觉醒;每天有事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很努力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成为时间的主人。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逻辑清晰的先让我们认识自己的大脑,然后了解潜意识的元认知,再讲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和情绪力,然后讲该怎样去影响选择,改变命运。
这本书,对于渴望自我成长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改变认知的“及时雨”,助你褪去工作中的烦恼,洗却生活中的焦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专注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困难。古人总说“一心不能二用”,但现在的人似乎总是在追求着“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在跑步时听音乐、在吃饭时看视频、在走路时听书、又在睡觉时思绪万千迟迟无法入眠......我们追求时间利用率的最大化,却也导致了行为与感受的分离。
“一心二用”、“一心多用”,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对个人成长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个人的成长主要靠学习,科学的学习模式应该是“极度的专注+适度的休息”,如果我们没法专注,学习的效率就会急速下降,很多时候甚至是看上去很努力的、白忙活一场。
所以,要想更加正确、高效地成长,学会“专注”是关键。在跑步时,我们可以试着感受抬腿摆臂和迎面微风;在吃饭时,可以试着感受饭菜的酸甜苦辣;在睡觉时,可以试着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试着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情上养成“专注”的习惯。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深度的专注力,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会悄然出现。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对大多数人来说,打卡只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欢娱盛宴,无须多日,他们就会出现在另一轮打卡活动中,或是无疾而终了。
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 设下限,不设上限。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你一定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所以,制定每日计划很重要,它可以避免我们每天都像无头苍蝇一样迷失在茫茫的信息洪流之中。
但计划有时候也会有副作用,当因为事情冲突而没完成当天计划时,可能会心生愧疚。久而久之,也就觉得没必要做计划了,因为做了也没法顺利完成。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计划当成是一种提示工具,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计划的作用只是在完成一件事情之后,提示我们还有下一件事要做,而不至于无所事事、停滞不前。至于今天列出的计划,有多少完成了,有多少还未完成,这些都不是很重要。
每日计划的模板不用很复杂,能够简单记录每天要做的事情即可,比如书中给出的模板就挺好。
《认知觉醒》这本书中有提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关键点在于它有没有对你有所触动。对我来说,这本书做到了,其中的一些观点确实可以引发我的共鸣,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枚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钥匙,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去钻研和实践。
书中提出了很多帮助个人成长的方法,但如果你仅仅是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而没有去行动落实,最终的结果终究还是“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荀子.劝学》中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成长是一场没有捷径的修行,是要用耐心和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