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心若雪-146号消零专题读书

周秉昆的人生

2022-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吏晓说

周秉昆的人生

三本厚厚的大部头《人世间》,已经看完了六分之五。周秉昆坐了十二年的牢,回家了。他已经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好在,还有妻子、儿子,还有父母留给他的那处破落的老宅子。

周秉昆出狱后的第一次朋友聚会,朋友的妻子(也是他自己认为的朋友之一)求他帮忙解决工作问题,他尽量脸红了,心里觉得难为情了,却还是为了朋友想得到的工作,骑上自行车就去找姐夫,求姐夫帮帮自己的朋友。

出狱后回家的第一个春节,周秉昆依然想跟以前一样请朋友们到他那破落的老房子里聚会。朋友们都拒绝了,称“每家都生活得苦哈哈的,没什么可聚的”。大年三十的晚上,没有朋友们的相伴,却有嫂子和姐姐一家的团聚。

嫂子和姐姐带去了一些年货,和亲人一起团聚的周秉昆,看着亲人带到自己家里的年货,心中却想到的是老朋友国庆和赶超贫穷的生活,还将那些年货分好系好,准备年初一给两个苦难的朋友家送去。

周秉昆为何跟自己的亲哥亲姐不亲,反而跟那些苦难的朋友亲?且在那个春节里,在兄嫂和亲姐陪伴的时刻,却三番五次提起国庆和赶超两位朋友?

那是因为从小到大,周秉昆在哥哥姐姐的身上,很难找到自信!父母一直认为他“死脑筋”,不如哥哥姐姐聪明玲珑,哥哥姐姐也一直认为他“开智晚”,大小事情都不跟他讨论,更是极少平等地征求他的意见。

在周家,周秉昆是父母哥姐宠爱的“孩子”,家人对周秉昆的爱,是单纯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却并不是科学的爱,也不是对他有帮助的爱。

周秉昆从小就想证明自己不比哥哥姐姐差,可无论他多么努力、多么拼命,却总是摆脱不了当官的哥哥和当教授的姐姐的影响。

年轻时候的周秉昆,确实以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魅力,获得了朋友们的一致尊敬,成了朋友们的主心骨,朋友们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愿意出谋划策、出钱出力,那是因为,在帮助朋友们的过程中,他周秉昆体会到了自信,感受到了自己的能量,这是在家里、在哥哥姐姐面前感受不到的东西。

周秉昆在周家、在哥哥姐姐跟前,是自卑的。那种自卑他无法表达,无法倾诉,更无法让别人理解!而他在朋友们面前,是能获得自信的,替朋友们东奔西走、求老太太、求姐夫,甚至于求他亲哥,一次又一次帮助朋友渡过难关,那不仅是周秉昆对友情的看重,更是能让他找回自信的方式,他骨子里有强烈的被重视、被认同的需求感!或许,每个人骨子里都有这样的需求吧。

看小说里的描写,其实周秉昆尽管是周家三个孩子中命运最差的一个,但他的人品、他的为人、他的能力,其实哪一点都不比他的哥哥和姐姐差,跟他接触过的人,没有谁不认同他是一个好人,一个有能力的人!

周秉昆为了朋友们的事情,愿意两胁插刀、四处相告,却从未因为自己的事情求过自己的亲哥和亲姐,他骨子里一直想用自己的努力拼出自己的人生,他从未沾过官哥哥的光和教授姐姐的庇护!

一个爹妈所生养的三个孩子,若论智商就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为何周秉昆的生活和自己哥哥姐姐的生活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呢?我认为是跟他对人生目标和终身学习有关系的。

周秉昆的哥哥和姐姐,哪怕在文革期间也从未放弃过大学梦,从未放松过学习,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人生的希望,在那两个年轻人的心里,从未缺席过,一直清晰、一直牵引!

当年懵懂的周秉昆,在同样的时期里,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接触到郑娟后,更是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把自己的人生和目标,完全交付给了感觉、义气!尽管他会偶尔看一些哥哥姐姐留下来的书,但终究不是系统的、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导致后来无法走得更高更远。

周秉昆的自卑还体现在,一起当工人的朋友们想考大学时,他似乎对那个目标并不热衷。老父亲和老太太都曾叮嘱他“考大学”,他却自卑地认为“没指标、没时间、没精力、没心情”……

周秉昆的自卑是真的,他不愿意破釜沉舟地学习然后考大学也是真的。刚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工人后的周秉昆,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却急于摆脱原生家庭长期让他感到自卑的情结,他成了小范围内的主心骨,在了酱油厂的“六小君子”,成了郑娟一家的“救世主”。

我不禁想到:如果当年的周秉昆,把交朋友的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备考,他是否能考上大学?如果他考上了大学,他的人生又会如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