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记者的记者节

今天是记者节,在恭祝了无数记者朋友节日快乐之后,突然觉得,我今天也应该恭祝一下自己。因为这十几年来,虽然没有记者证,我却一直在干着记者的活儿。
1999年,单位转制之后买断了工龄,那一年我才24岁。18岁进单位,满打满算,我的工龄也不过六七年,这几年的工龄补贴是9700元。别人这个年纪还刚刚参加工作,我却已经完成了一轮工作经历。
那时候我在单位的加油站工作,单位转制以后加油站解体,转由私人老板承包。私人老板将40岁以上的女工全部辞退,我因为年轻得以留下。奇怪的是面对那些下岗阿姨们羡慕的眼光,我却对她们很是羡慕。为了安抚她们的情绪,她们虽然不上班,照样可以拿到一份生活补贴,我上个三班倒,也不过比她们多了几百块钱。40多岁的女人,没有文化,还抹不开面子干一些不体面的活儿,这些阿姨要重新再就业实在很难(许多人就此一直在家等到退休)。迷茫之中,阿姨们组团去找“师娘”问前程。
我还记得,找的是同里的美英,那是当年很出名的一位师娘。美英住在同里乡下,公交车不能到达,阿姨们特意包车前往。出于好奇,我要求同行。记得美英当年也不过40来岁,精瘦小巧的身材,小圆脸上一双灵动活泼的大眼睛。问一次前程的费用是十块钱,每个人轮流进去,拈三根香拜倒在美英面前的蒲墩上,美英灵动的大眼睛对你一望,打几个嗝,然后一串语调奇怪的话从嘴里发出来,就像是另一个人在说话。
轮到我的时候,美英对我望了几眼,说,你以后是吃笔饭的。看我不理解,美英对我做了个手势,左手掌摊开当纸,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拢做书写状:就是靠笔吃饭的。摸出十块钱交给美英,我退出门外,换门外等待的人进场。
阿姨们问我,美英说你啥了?我说,美英说,以后我会吃笔饭的。阿姨们说:哦,那你以后要坐办公室的。那时候的人把坐办公室从事文职工作统称为“吃笔饭”。我心想,我只要不做三班倒就谢天谢地,坐办公室?想想吧!
2000年,我辞了三班倒的加油站工作来到吴江。2002年我到某单位上班,从事宣传工作。美英没有说错,我果然是坐办公室吃笔饭了。一晃,今年是我到吴江的第18个年头。这些年来,单位辗转了三四个,一直是坐办公室干宣传,每天的工作就是采访、写稿。有很多人叫我记者、老师。对于这样的称呼,我也早已从一开始的羞涩变得熟稔。记者也好,老师也罢,都不过是个客套的称谓。
因为从事文字工作,这些年来,我还开创了一片副业。帮单位、个人当枪手写订制文章。那才是纯粹的靠笔吃饭,也是靠本事吃饭。若货色拿不出手,是没有下次生意的。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生意源源不断,按照目前的行情,写一个字可以换一两块钱。有时候看到喜欢的衣物饰品,我就会勉励自己:喜欢就买,回去多接几单生意,多写几篇稿子么!只要勤奋努力, 笔下就有取款机!

我并不迷信,但我常常会想起美英。难道真的人的命天注定?美英没有说错,我真的是靠一支笔在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