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生方法论社交

职场社交,最重要的是分寸和尺度

2017-10-01  本文已影响1288人  良大师
图片来自网络

文/良大师

1.

在某次拆书帮活动中认识的小芬,她来深圳一年多,在某家传统金融企业打工。

她说了近期的一个困惑:部门里,除了领导,就她和一个大姐。

一开始,她非常热心的帮大姐打饭,主动处理工作,出去旅游时,也不忘给大姐带些手信。

可渐渐的,发现大姐在全盘笑纳这些“福利”的同时,并没有什么相应的“回报”。

甚至,有几次打“错”了饭,还给了点脸色。

这其实都是小事,关键是工作上,领导虽然有分工,但那大姐几乎全部倒给了她。

她只一次隐晦的提醒分工的事。

大姐就黑着脸说:“我这是给你学习机会啊?!”

为此,小芬很揪心,向我请教。

回想过往,其实我也有蛮多这样的经历,但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凡事,过犹不及,特别是与人打交道,分寸和尺度如此重要。

我觉得以下两个方面是年轻人应该特别注意的:

❀ 把握情感分寸:管理期望,而非一味付出

❀ 注重距离尺度:疏疏落落,而非一味贴近

2.

当你随便打开一篇谈社交或情商的文章,大多是让你“全身心的站在对方立场”、“不要批评别人”、“宽容对方”、“为别人的利益考虑”。

这种充满神性的调调,正在把你逼向一种利他主义。我并不反对利他主义,但人性是复杂的,纯粹的利他主义,会滋养对方的欲望。

当你一味的付出,对方渐渐会觉得那是应得的而不再感恩,当付出减少或停止时,对方反而会横生嗔怨。

要知道,社交本应是“施”与“受”的游戏。

需要“施方”与“受方”角色转换,这样才公平,关系也才能持久。

3.

我刚刚来深圳时,在某家报关公司做业务,很想快速融入圈子,于是处处取悦他人。

经常帮老业务们出单,送单,对帐,凡事都不惧繁琐,认真打理。

一些前辈还是不错,教我一些干货,或者甩几张忙不过来的单给我当业绩。

但有一位,似乎不懂得“施”与“受”的道理,经常让我帮他送单,而自己在公司旁边的咖啡厅打麻将。

一次,由于处理我自己的业务,没来得及给他送单。

打完麻将回来后,他就大发雷霆,骂我不靠谱。

当时感觉很委屈,后来想想还是自己太不成熟,不会管理别人的期望,把本来的“帮忙”变成了“应该”,导致骑虎难下。

如果追溯自己的动机源头,是自己太想通过取悦的方式,刻意与别人贴近距离。

其实这种出发点本身就有问题,当时没有意识到人与人的距离并非越近越好,而是适度才好。

4.

上学时,看曾国藩的家书,提到与人交往要疏落落。

意思是说:和他人相处,要不远不近,不温不火。

当时很有点诧异,觉得这是不是太装逼,充高冷?

但反观曾国藩的一生,似乎确实以此为训诫,与各方权势均保持疏落的等距离关系。因此,即使血雨腥风任能巍然而立,纵然利刃悬顶还可终保晚节。

随着阅历渐深,越发感觉此四字真言价值万金。

无论生活,还是职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控制很重要。正如两个刺猬,太远了感受不了对方的温度,太近了,就会造成彼此伤害。

5.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公司打工,做行政兼出纳,一位大姐做财务。她是老板的亲戚,平时比较照顾我,所以我也有意和她套的很近乎。

和一个比我大20岁的欧巴桑,根本不是要撞出什么火花,仅仅觉得,和她这样的人关系搞好点总没什么坏处。

可没多久,由于某些原因,公司换手,老板更易。

新老板知道那大姐原来的关系,且财务如此重要的岗位,当然不想让她留下。

于是,公司与她各种折腾,谈判、争吵、诉讼......

没有原因的辞退别人,原本公司理亏。然鹅,之前有几笔财务帐,不清不楚,成为把柄,大姐反而不利。

大姐很焦灼,经常私下和我讨论对策,并要求我和她统一口径,解释账务出处。这口径明显与我了解的情况很不一致,再三考虑我还是婉拒了她。

结果,大姐就炸了毛说:以前对我是如何如何,现在这关键时刻竟然不帮她,我算人么?

再后来,老板找我谈话,问了之前那几笔账务的事,我按掌握的情况如实回复。谁知老板顿疑:

“不对吧,你是不是还有一部分没说?刘霞说这几笔帐你可是很清楚的喔。”

我刹那木鸡,竟然无言与对。

老板接着问:“你是不是和刘霞关系很不错?同事们好像都是这么说的......”

我回答:“还可以......”

老板又问:“公司决定和她解除关系后,你们私下还有联系吧?”

我想了想,还是回答:“是,只偶尔打打电话......”

“哦,你们都聊些什么?”

我语塞半响,回到:“没,也没什么,只随便聊聊......”

老板虽然没再发问,可那眼神更加让人扑朔迷离。

此后,在公司总觉得背若芒刺,任何事都磕磕碰碰,极其不顺,最后也辞职了事。

其实到现在,我都没理清那团乱麻,请教过一位高人,他只是说:

“很多人遇事就把水搅浑,你离得近,当然就会跟着浑......”

虽然这个案例,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但这么多年,我确实见过在职场上由于抱团取暖而影响仕途的,也见过原本如胶似漆,最后反目成仇的。

归根结底,都是没有处理好之间的距离。

6.

做事有分寸,做人有尺度,也许是处世最大的学问吧。

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不如其已”。

正如释迦摩尼在传道时所说:“人如琴弦,需松紧相宜”。

都在揭示这个简单而恒定的道理,因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的核心在于精确,而前者的要务在于平衡。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