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无畏——观《八佰》有感
我怀着悲悯的心情,走出了电影院。此时,落日西陲,晚霞的余晖照射在我面前的马路上,给行驶的车辆、匆忙的行人也打下了剪影。在感受到太阳最后的一抹温暖后,我蹲下身去哭的不能自已。
我看完了电影《八佰》,想谈一谈我对电影的一些感想,以及对所有为抗日战争,舍弃了生命的战士们的敬佩之情。
“待我所成尘时,你会看见我的微笑”电影开端的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墓碣文》,原文中的意思是通过自身毁灭,得到解脱与慰藉。只是放在电影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坦然。
电影并没有过多去聚焦当时能左右战局的大人物,反而是把一个又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们拼凑出来,让情节更加饱满,有血有肉。
电影前半段,导演管虎把欧豪饰演的端午推到我们面前,让我们跟这个被抓壮丁去充了军的小战士,一起进入这个故事,这是一个战士成长的过程。当然,我更愿意称作是一部分人的觉醒。只是,这里付出的代价,同样惨痛。
他一路成长仅仅用了三天,他亲眼看着他的亲人在对面的楼顶,被敌人射杀,内心只有对战争的恐惧。当他看见桥对面歌舞升平的时候,选择从桥下逃离,谁知遭遇日军偷袭,千钧一发之际暴露自己,给楼内示警,这是他第一次面对恐惧。当他被抓回去被逼着杀敌人时,那种对于生命的纠结展现出来,此时,他逐渐能战胜恐惧。等他看到一个又一个战友,身绑炸弹,无所畏惧地跳下去的时候,才是他内心勇敢的第一次觉醒。再后来,他便不再惧怕了,置身危局,真正能做到勇于出击与坦然无畏。
电影里多元化的冲突具有强烈的冲击与对比,让我愤怒且悲伤。苏州河两岸,天堂与地狱;四行仓库,勇士与逃兵;租界里的国民,觉醒与蒙昧;国民党的将帅,骁勇与畏战。在历史上,国家积弱积贫,备受欺侮与侵略时,总需要勇士在地狱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方能换回蒙昧国民部分的觉醒与开化。
所以,电影后半段,在铺垫了这么多之后,用一面旗帜进行了划分,用以激发所有人的觉醒与共情。既有逃兵、租界里蒙昧的国民、当时控制战争的决策者,也有荧屏前的观众。
电影里数次出现赵子龙,身着白袍,手执银枪,胯下骑着白马,一身圣洁。已经成为藏身在黑暗仓库里,奋勇杀敌的四百战士的精神图腾。外面山河破碎,我亦能舍一身剐,保家卫国。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电影中郑恺饰演的陈树生那一跳、一封告诫玉芝吾妻、诸子长大,皆要为国尽忠的家书、一个只剩一个人的七班、一句“丈夫许国,实为幸事”的无奈与从容。瞬间泪目。
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
历史上这样的牺牲太多了,以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用永垂不朽来纪念他们
是以,到底何以无畏?又为何不惧?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皆不畏惧。生死悲欢,皆归尘土,是以不惧。我想他们毫不质疑所追寻的,不过是相信二字,相信生命之上,还有更崇高的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道义,可以称之为理想,可以称之为信仰。因为勇敢,所以无畏,因为信仰,所以无惧。
时势赋予勇士使命与责任,他们避无可避,舍生杀敌。身处和平年代,吾辈当自强自立,接过旗帜,奋勇向前。所以,都向着东方奔赴吧,只要耐心等待,明日会迎来想要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