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文拾贝

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认识论

2024-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尘老师

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认识论《素养教学论:化知识为素养》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具身认识论的解释;情境认识论的勾勒和实践认识论的立场。′

对这三个认知论,我尝试着理解。

一、具身认识论

通过搜索我了解了关于具身的一些相关知识:

具身性是指知觉、理智等精神现象与具体的身体密切相关,它们是基于身体、涉及身体的,人的认知以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这一理念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缘发于哲学领域尤其是现象学对传统身心、主客二元的批判以及对其关系的形而上的思考。英国的洛克提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白板说”,认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灵魂”,可算是先驱。梅洛-庞蒂则强调心智的塑造作用,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以“肉身化的主体”替代了传统哲学的“意识主体”,指出知觉的主体是身体。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当前形势,对具身认识论也有自己的理解。

不管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身体,身体健康,要学习,要做事,便有了本钱。就像人们常说的,身体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只有当1立起来,后面的0才有意义。张文质老师一直强调“生命第一”“健康很重要”。现在国家层面,也把生命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些教育研究者,教育领导者,都很重视。

人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是成事和成人,是立德树人。要成事成人和立德树人,都离不开一个好的身体。

最近感冒发烧的孩子不少,当一个孩子的身体状况比较差时,要学习,要做事,总会受到一些影响。

当然,“具身”的“身”不只是作为肉身,更有遵循人身体活动的一般规律。

二、情境认识论

1.基于“情境认识论”,如何理解素养的情境属性?

素养本身习得的过程蕴含“如何运用”(know-how),所以素养是并非脱离情境的实体。

素养的知识基础应具有情境迁移性,通过情境建构的知识能够提升其迁移性。知识的本质是个体与情境交互、建构的过程和产物。

素养的发展路径应体现在情境下的知识运用实践之中。素养这一能力的形成必然是在情境知识运用实践中习得和发展的。

素养的外在表现是知识运用的情境性副产品。

2.情境可分为:个人情境问题聚焦于个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情境问题聚焦公民、地方、国家或全球;职业情境问题聚焦职场;科学情境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和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

3.情境创设的意义:引发儿童先前经验的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的建构;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澄清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为驱动高阶思维的知识运用;情境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状态转为主动的知识运用、问题解决等探究状态。

4.我对情境的思考:

怀特海把认知分为浪漫、精确和综合三个阶段。书中说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这边的情境对应的是否是浪漫和综合这两个阶段呢?

在浪漫阶段,创设情境,唤醒孩子的前经验,丰富孩子的感知,打通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打牢知识的根基。知识从情境中来,然后被抽象,被精确后,进入综合阶段。借助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应用,在真实情境中,与自己的身体与自己的思维进行链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的知识化在具体的情境中。

三、实践认识论

实践认识论是基于实践为本的认识论,重在强调以实践思维、立场或旨趣来理解人的认识过程,这意味着“不再抽象地孤立地考察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而是把人的生活、实践及其带起的相关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存在不只是‘实体’,更是‘关系’;不只是‘关系’,更是‘过程’;不是纯客观的过程,而是以主体及其实践为轴心不断被创造和显现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双向深化的动态系列。”

在没阅读到这部分内容之前,我所理解的实践认识论跟情境是混淆的。我一直觉得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这就是实践。仔细阅读了相关内容,感觉他们还是有所区别的。情境更倾向于一些事实,一些场景,一些实体性的东西。而实践,则倾向于一种关系,一种过程,一种动态的系列。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三种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认识论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价值观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环境,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素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