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简友广场

《论语》讲堂留影337

2025-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5-4-10 三百三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语音整理

在孔老师的心目中,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中行”,那应该是比较完美的。“中行”,这里可以理解成符合中庸之道的人。理想虽然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中行”的人太少了。如果运气好的话,有那种“狂者”和“狷者”也算不错了,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这一章里,孔子谈论到三种人。第一种就是“中行”者,也就是言行合乎中庸之道,又懂得进退之人。孔子非常希望和这种人交往,但是这种人太少了。第二种就是“狂者”,这种人理想远大,追求仁道,不断进取,不足的地方是知进不知退。第三种被称为“狷者”,这种人清淡无为,坚守底线,但知退而不知进。和狂者相比,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都不符合“中行”的要求。

我们来看文本。“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与”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就是结交,交往。还有一种认为是传授。这两种解释我觉得都说的通,意思有所区别。如果是“交往”的话,那就是孔老师在寻求同道者,和他们一起传播儒家的道统,致力于“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如果是“传授”,那就是孔老师想找那些优秀的学生去教育他们,即“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过我觉得孔老师不是在找学生,而是在找同道者。因为一个“中行”者,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符合中庸的要求,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有,那也是一个圣人,孔老师就没有必要再传授什么了。

在没有“中行”者这样的前提下,退而求其次,那“狂者”和“狷者”也是不错的选择。“狂者”有着崇高的理想,又奋发向上。缺点就是过于鲁莽,有点儿毛糙,甚至有时候会吹牛,会说大话。大概类似于子路这样的人吧。

“狷者”洁身自好,不符合礼制的事是断然不会做的。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足的地方是进取心不够,大多喜欢隐居于山林之中,或者浪迹于山水之间。

实际上,在孔门弟子中有“狂者”, 也有“狷者”,这些人都是可以教育的,或者说都是可以交往的。因为在与他们的相处中可以教学相长,所以孔老师在求“中行”而不得的时候,那“狂者”和“狷者”也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孟子》中有这么一段话,可以作为本章的一种解释。原文是这样的: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铎罡老师 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