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打卡115:二里头与青铜器——《翦商》3

2023-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阅读时间:2023年5月31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翦商》

阅读范围: 第3章《二里头:青铜铸造王权》

因为有事要忙,有差不多两周没有读书了。之前第3章已经差不多读完。结果当我有精力整理笔记时,却发现自己忘得一干二净。于是硬着头皮又重读了一遍。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二里头遗址的内容。作者分析了二里头发展和王权形成的条件。

二里头遗址

在古书上记载夏朝共有471年,新砦遗址(100多年,后来他们移民搬迁到了二里头地区,上一章大禹治水的情节讲过。)和二里头遗址(300多年)前后相承,距今约3850~3520年,恰好和夏朝基本吻合。

考古工作者将二里头遗址分为4期。第1期和新砦类似,没有大型的建筑物属于部落阶段。

第2期聚落的范围扩大到三平方公里,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建筑物。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二里头成为了新兴早期国家。

作者介绍了二里头二期的建筑物,作坊,居民区的结构。当时还发现了双人小车的车辙印。王氏的陪葬品中也挖掘到了珠串青铜龄等艺术品,说明洛阳盆地的繁荣吸引了专业手工业者。

夏朝极盛时期

夏王朝的极盛阶段出现在二里头文化的三期。当时的聚落面积不再大幅扩张,但增加了很多高等建筑。

作者在这里描述了夯土围墙等王宫城墙的雏形,还有疑似城门城楼的造型。在王宫的内部庭院主体殿堂也被进行了复杂的设计。这说明当时二里头统治的疆域内,能够调集的劳动力有所增加。

在一些场所也发现了z教仪式性的建筑和用人和猪(那个时候野猪已经被中国人驯化)祭祀的迹象。

高规格墓葬区

考古学家在宫墙外发现了一些规格相当高的墓葬。其中出土了很多绿松石饰物,没有殉葬人。一些墓葬中已经出现了青铜的兵器和礼器。

相对的二里头也有“万人坑”,那些贱民群体或是被俘虏的异族会被随意的埋葬在灰坑里。这也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社会走向复杂化。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用牛羊等家畜的肩胛骨占卜的痕迹。当时的人们通过加热骨头产生的裂纹的纵向关系来判断吉凶。

青铜时代的来临

在二里头的3和4期,人们陆续发现了青铜制品。这意味着当时的二里头人已经掌握了青铜演练技术,也就是在铜矿石中添加锡和铅,使熔点更低,流动性更好,更便于冶铸,而且硬度也更高。在冶炼厂附近也发现了人祭的痕迹。这让我想到了干将莫言铸造兵器的故事。由于技术的不稳定性,当时的人们还是愿意以献祭的方式寻求庇佑。

除了青铜冶炼技术,二里头人还创造了一套有礼仪色彩的酒具在这里作者对于每个酒具的用途也进行了描写。可见酒不仅是饮料,也是当时社交礼仪的重要内容。

在二里头的三四级阶段还出现了铜兵器。这说明上层社会武装程度明显提高,发展出了镇压底层社会的能力。但是由于铜制品的成本较高,到了商周时期基本上的农具还是石器,知道野铁技术才是人们的主要工具,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说青铜催生文明?

作者认为青铜对于中国早期国家的最重要意义恰恰在于它数量少,价值高,青铜礼器显示阶级差异,秩序,而青铜兵器对木石兵器有压倒性的优势。王权借此获得武力保障。这正是复杂社会,维持稳定避免解体的基础。

二里头的二元制社会

作者通过分析当时的人祭风俗,推测出当时在宫殿内部这种文化并不流行。而是从事铜器冶炼的群体比较崇尚此风俗。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同行业多属于特定的族群,世袭经营他们往往拥有较高的自治权。也就是说存在宫廷与工业手工组曲。二元并立的模式,冶炼人群承认宫廷王权的权威,但自主管理组群。

夏朝并不是后人观念中的大一统,政权内部同样是中邦林立,二里头古城实则是夏王朝部落的领地,因为稻作农业而人口繁盛,因青铜兵器奢侈品而强大且富有吸引力,周边各部族甘于充当他的附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