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育儿宝典羽木舒育儿

《银河补习班》好在哪?关键在于邓超从不给孩子设限

2019-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羽木舒

01

前天晚上去吃饭偶遇我的老朋友和她的儿子。

“豆豆,这是李阿姨。小时候还抱过你的,快叫人啊!”她把孩子推上前,催促着快点向我问好。

豆豆眨巴着眼睛看着我,朋友见孩子不说话,叹了口气:“他太内向了,不爱说话,就像个闷油瓶!

其实,小孩怕生是很正常的,但是朋友却急急忙忙的给孩子贴上“闷油瓶”的标签。

久而久之,豆豆就真的以为自己内向,从此更加不敢在生人面前开口了。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心理学上把这个叫做:贴标签效应。

而孩子正处于自我认知尚未完善的阶段,他对这种效应的表现尤其明显。

即使我们发现孩子存在不足,也不能对他产生偏见。

如果当面指出他的不足,无意识中说出的话,很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望子心切,急躁的给孩子贴上标签,只会让孩子的成长更痛苦。

02

贴上标签,给孩子的成长设了限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父母的教育,但是教育孩子没有用到正确的引导,反而会让孩子走偏路。

其中,随便给孩子贴标签的事情,就会干涉孩子的成长自由。

在书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在课堂上非常不尊重老师,大声说话打断老师讲课,扰乱课堂秩序。

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向班主任反正这个孩子的问题,后来班主任把他叫过来问话。

男孩非常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不会尊重人,因为我嘴欠啊!

班主任多次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是男孩的妈妈在家里一直这样说他。

所以他就对此产生了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是一个“嘴欠”的人,天生的改不了。

看完之后我非常惊讶,原来父母的话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这么具有权威性。

在孩子尚未成型的认知里,他会对父母说出的话深信不疑。

父母对孩子说:你太胖了,少吃点。

孩子就会认为:哦!我很胖,我要控制自己。

父母说:你不爱吃猪肝,就多吃点鸡肉吧。

孩子从此就不会再把筷子伸向猪肝。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说:标签化能让社会与他人更快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快速寻找到认同感与存在感。

然而有时候,过分着迷于自己的标签,会逐渐迷失真实的自我。

一旦被标签贴上,孩子就会逐渐迷失自我,过早的给自己定型,失去了挖掘自身潜在能力的机会。

对孩子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别人给他怎样的定义,而是他已经认定了这个定义的就是他的人生。

03

没有标签的孩子,才能成为他自己

不给孩子贴标签,是教育的及格线,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影片中父亲马皓文的教育方式引起很多议论。

他的儿子马飞被众人认为不是块儿学习的料,老师说他“缺根经”,妈妈认为儿子就是天生的笨蛋。

因为意外入狱,缺失了孩子7年的成长,作为父亲的马皓文出狱后想得更多的是对孩子心灵的补偿。他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声音而否定自己的儿子,他告诉马飞:

“你不是笨蛋,你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看法。”

于是,马飞在爸爸的引导下,开始变得自信。

他相信自己这个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颜色,他也努力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色彩。

最终,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梦想,并通过努力实现了它。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而影片中曾经那个被人嘲笑的“差等生”,如今登上了太空,成为令全国人民骄傲的宇航员。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无穷无尽的潜力,他就算是一百件事情做不好也说明不了什么。

随便地给他贴上标签,是对孩子教育不负责的表现。

没有被贴标签的孩子,才能更加淋漓尽致的绽放自我。

04

不给孩子贴标签,他们才会更幸福!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对于一个洁白如纸的孩子来说,一旦被贴上标签,恐怕是要一辈子困在其中。

“撕下”孩子的标签,才是对他最好的教育,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不要拿孩子作比较

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你的父母经常拿别的孩子和你作比较吗?

有一个人回帖说:我家大人天天拿发小来刺激我,而我怎么努力都赶不上,那种滋味没有谁能理解。

父母想着拿别人的优秀来刺激孩子的进步,却不知给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

《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不要将一个孩子与其兄弟姐妹进行比较,或者与其他任何人比较。这对孩子是不尊重的,并且是令人沮丧的。”

孩子总是被拿来和别人比较,肯定会产生逆反心理,引起孩子的反感。

心理学教授陈祉妍也认为:父母不能简单地自己觉得什么好就强加在孩子身上。

通过对比后给孩子带来挫败感,无形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卑。

2. 鼓励孩子,增强自信

一位美国著名棒球选手受邀到监狱给与犯人做演讲,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他说小时候第一次玩棒球,不小心打伤父亲。父亲并没有责备他,而是鼓励他说:咱们继续练,我相信你一定能学会的!

在爸爸的耐心指导下,他反复练习终于学会了打棒球。

他人生中第一次棒球比赛失败了,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非常想要放弃。他的爸爸鼓励他:我相信我的儿子将来一定能成为世界冠军。

为了不辜负他的期望,他更加努力的训练。两年后,他自信的走进赛场,拿下世界冠军。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一句话: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鼓励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期望,会不知不觉影响孩子的心态,增强孩子的自信力和前进的动力。

3. 无条件接纳孩子

今年暑期最火爆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哭了很多人,影片中的哪吒打破传统中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顶着烟熏眼,声音粗哑吊儿郎当的面世。

因为是魔丸转世,他一出生,就被定义成“坏孩子”。世人对他有一座成见的大山。

可哪吒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抛弃孩子,而是无条件地接纳他。

尽管哪吒再怎么调皮,多次逃出府闯祸,打伤村民,引起众怒。

李靖夫妇也不会责骂他,依然愿意用自己的名誉和生命去保护哪吒。

世上没有完美的小孩,父母不应该过分要求孩子,而是无条件地接受孩子所有的好与不好。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

当我必须像个完美小孩,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你却好像格外欣赏。

这是孩子对父母完美要求的无奈。总是希望孩子变得完美,可自己都不能做一个完美大人,又怎能要求孩子呢?

平常心的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换个角度去看,缺点也会在某种意义下闪闪发光。

饭都是一口一口的吃,路也是一步一步的走。

请给孩子多一点时间,让他们慢慢的去长大,不要想着一气呵成就能看到你想要的样子。

强行灌输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优秀的父母善用引导。

撕下孩子身上的标签,不受局限的孩子人生不会止步于当下,潜力也没有上线。

他能抵达到的地方,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远。

—END—

PS:亲爱的读者们,欢迎加入读者群,在这个群里:会定期邀请教育学心理学大咖为大家分享优质教育理念,期待您的加入。

入群方式:+微信woshihuairen__wow,回复暗号:入群。

—作者简介—

羽木舒亲子育儿,拥有数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医生、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专为0-12岁宝妈们打造育儿宝典,期待您的关注(id:babyymsyr)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