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习园地策略大本营:自由,平等,友爱。诗界

词的部分专用术语和句式

2022-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黄茗

今天我们了解一下词的部分专用术语和句式。词的第一句通常叫“起句”,最后一句叫“煞尾”

一首词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
上阕最后一句叫“准备过片”,下阕第一句叫“过片”,准备过片跟过片内容要紧密联系,不可断裂。这个以后也会慢慢解释给大家的。
片:这是一个万用词,哪里都可以用。
因此也常被用来指词的结构上的一个部分。
一片:仅指一个韵句(从一个非押韵的句子到一个押韵的句子,过片就是指一“句”。)
词的字句格式多长短错落,也正是因为词的这种参差不齐的格式,给了我们一种别样的美感。
词的句子,不仅有五字的、七字的,还有一字、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八字、九字、十字的,还有十一字的长句子。
如,“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十六字令》)中的“山”就是一字句;
这首词我们曾经学过
词中的“山”就是一字句;
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中的“悠悠”就是二字句。
三四五六七字句,在词句中铺天盖地,数不胜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注意长句如何断句。
八字以上的句子,词谱一般给以断开。
但不同的作者有时也可能作不同的处理。
例如八字句,可断为“上三下五”(如柳永:“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或“上四下四”(史达祖:“定知我今——无魂可消”):或“上二下六”(柳永:“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九字句可断为“上三下六”,“上五下四”,“上六下三”。
十字句一般断为上三下七,等等。
还应特别注意,词有一种特殊的“单字结构”,也叫一字顿,或一字逗。
单字结构或一字顿的特点是,句子的第一个字相对独立,读时稍有停顿,但这个字又不能完全独立出来,完全独立出来就没有意义了。这是它不同于“一字句”的地方。这个单独的字,均为仄声字,一般为副词。动词、形容词少见。
这个单独的字,可以与几个字相连,组成“一加几”的句子形式。
1加4:如“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
一般的五字句,不论诗还是词,读起来多是前二后三。
如“春眠不觉晓”(孟浩然诗),读起来的顿挫节奏是“春眠——不觉晓”。“玉人留我醉(辛弃疾词)读如“玉人——留我醉”。
但词中属于“单字结构”的五字句,其断句节奏则不同于一般的五字句,它实际是前一后四。
如《沁园春》“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句),在“惜”字后面有顿,即应读为“惜——秦皇汉武”,
不能像一般的五字句那样读成“惜秦——皇汉武”。同样,前例“叹年来踪迹”,读的节奏应是“叹——年来踪迹”。
1加6:如“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1加7:如“又--岂料如今存此身”(陆游《沁园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1加8: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 (毛泽东《沁园春》)。
l加8的句子,多数是一字之后加两个四字句。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认识一下1至11句的结构
1,一字句
一字句不多见
平音的
平声的,
如《十六字令》“归。十万人家儿样啼。公归去,何日是来时。”这首的“归”字。
仄声的,如陆游的《钗头凤》
仄声的,如陆游的《钗头凤》
“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莫、莫、莫!”这首的“错”和“莫”字
一字豆:“豆”是停顿的意思。
‘豆’和下面的四个字形成上一下四的关系,尤其常见者是附于八字的两句之上。
形成统领关系,其余八字两句形成对仗。一字豆用仄声是定格。
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一字豆,有些由虚字构成
常用的有“但、又、正、更、渐、尚、甚、况、且、乍、方、纵”等;
有些是动词构成
常用的如“望、对、叹、看、念、料、算、想、恨、怕、怅、问”等。
大家读一读
发现什么规律了么?
这些字又大多是去声
为什么呢去声多呢?
加重语气
果断
去声呢语气加重,更能表达感情,节奏鲜明清亮。
大家以后用到一字豆 最好也用去声
但是也需要根据前边一句的尾字来确定是不是用去声
如果前边的字是去声韵了 那么这个一字豆 就用上声了
2,二字句
二字句比较常见,二字句有个特点,不用则已,如果用,就一定要押韵
其格式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四种格式。大家阅读的时候注意一下,
二字句是诗词句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平时中需要大量积累这方面的词汇,并熟悉其变通形式 。
那朋友问了,什么叫变通形式呢?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
比如我们填词时候需要一个物象杜鹃
杜鹃 --仄平
需要平仄了怎么办? 我们可以用 子规 (仄平)
需要仄仄了呢?杜宇、布谷
这就要求我们大家平时阅读的时候多记住一些物象的别称,以用来我们选择平仄的需要
比如说月亮
婵娟、桂魄、冰轮、冰盘、银盘、桂魄、婵娟、望舒、金波、玉弓.、蟾宫、玉蟾、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再比如以筝为例子,需要平平时候,我们用银筝、秦筝
需要仄平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宝筝、素筝、凤筝、雁筝还可以用五弦、凤丝来表示等等
需要仄仄时候我们可以用雁柱、玉柱来表示。
总之呢,灵活多变。再比如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倒装的方法来适应平仄要求
比如“肠断”(平仄),那么需要仄平了怎么办?对了,调换一下位置“断肠”,也是一个意思嘛!
这个就是 变通形式
二字豆:二字虚词做领字。如怎禁、却是、漫道、况值、莫是、试问、可是、却道等都是属于这类词。
3,三字句有上二下一和上一下二之分,但语气连贯并无停顿:
上二下一:“柳丝长”。温庭筠《更漏子》
上一下二:“鬓微霜”。苏轼《江成子》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
如: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张孝祥《六州歌头》
三字虚词做领字常用的虚词有:更那堪、又却是、最无端、又况是、记当时、都应是、最难禁、最不堪、更能消、便纵有、似怎般、怎禁得等等。
种虚字多是用在七言以上的句子开头三字为一个节奏单位的。
4、四字句
四字句一般是上二下二,常常连用,上一下三的较少。
上二下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
上一下三: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四字句一般是七言的前四字,在平仄格式上应该有16种,一般来说,四字句是通常由两个二字句组成,而且多半是看第二字及第四个字的平仄,一三位置有些时候是可平可仄的
常见的格式有
中平平仄:如李白的《忆秦娥》“汉家陵阙”
平平仄仄:如陆游的《沁园春》“寻花巷陌”
中仄平平:如张炎的《绮罗香》“万里飞霜”
还有一些不合常规平仄的四字拗句:
平仄平仄:如姜夔《疏影》“枝上同宿”
平平仄平:如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从今又添”
四字句是词的基本句式,应用极广,常用作对偶句和排比句。
对偶:非为我老,更有人贫。陆游《沁园春》
排比: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
5,五字句
五字句就是五言律诗,多是上二下三格式,但也有上一下四的情况。
注意上一下四、上三下二的特殊五言句
上一下四: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念武陵人远。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上三下二:一声声更苦。姜夔《齐天乐》
了不知南北。秦观《好事近》
这类句子,是词中特有的,绝不能任意改为上二下三的一般五言句 。
6,六字句
六字句是在四字句上加两字,而不是五字句加一字。它的句式一般是上二下四,或上四下二:
上二下四: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水遇乐》
上四下二: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水遇乐》
上三下三的所谓“折腰句”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陈亮《水龙吟》
词谱对于这类折腰句,往往在第三字后加注一个“逗”字,在词中一般都用顿号隔开。
7,七字句
淮河营
七字句就是七言律句。
上三下四的句式,和一般七言句的音律不相谐合,就显得像是两句合成一句,
《词谱》对于这种句式,往往在第三字下加一“逗”字,词中就用顿号隔开: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上二下五,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上一下六,第一字实际可看做是领字,怕依然旧时燕归。张炎《锁窗寒》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所要注意的是七字拗句比较少见。
8、八字句
词中的八字句多数是由三言和五言句复合而成的,因此上三下五的句式占多数。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苏轼《洞仙歌》一字领加七言的八字句和二字领加六言的八字句,一领七: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八声甘州》二领六: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9、九字句
上三下六(多数)和上六下三:
上三下六: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柳永《夜半乐》上六下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上四下五和上五下四:上四下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上五下四:敛余红尤恋、孤城阑角。周邦彦《瑞鹤仙》
上二下七(二字领加七言句):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欧阳修《南歌子》
10、十字句
十字句句式多是上三下七,如: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
11、十一字句
这是词中最长的句子,典型的十一字句更为罕见。
这种长句只是在《水调歌头》这个词调中才能见到。
它的表现形式有二:一是上六下五,例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一是上四下七,例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
《忆王孙》,又名豆叶黄、阑干万里心。因秦观( 又说李重元)《春词》有“萋萋芳草忆王 孙”之句,故名。平韵格,单调小令,31字,押五个平声韵,句句押韵。有单调、双调两体。介绍常用格体】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名篇赏析】
宋��姜夔 《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押十二侯韵) 

这首小令写彭氏小楼主人的闺怨之情。
一男一女,两两分离,以景语起,以情语结,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紧紧结合起来。
写的角度好,不写某公子想念某某女的,而以女方的角度来看景物,来思念心上人,来发一通感慨。这样写,美的意境就出来了。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冷红,盖指枫叶。
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
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
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 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
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姜夔的词“气体超妙”
“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
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
“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
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结尾两句即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
“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绸缪,缠绵之意。”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
古人觉以鸾凤喻夫妇,此处”吟鸾“而加上”料得“,当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