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0/100 数字化的意义——读《我心归处是敦煌》
现在是2022.12.29,晚上10.43,记录刚看完的一本书《我心归处是敦煌》。
这本书是暑假因为要录一个音频买的,当时是因为敦煌两个字,去过敦煌,也在近几年看到越来越多关于敦煌的展览和周边,敦煌一直是一个很神秘、带有异域风情的一个地方,我一直很想再多接触接触它。所以买了这本书,不过它更多的是讲述关于敦煌人——樊诗锦,讲述她与敦煌的千丝万缕。
说是讲敦煌,更多的是在讲人,所以这本书很长、时间跨度很大,所涵盖的内容也很多。经历了近2个月的阅读,很多东西已经早就忘记了,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精神”和“科学”。
精神,指的是中国的一些学者对于文物保护、弘扬的过程中的精神。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风沙漫天的中国古遗址们;他们呕心沥血,将中国古遗址挖掘、保护起来;他们废寝忘食,将这些古遗址的价值和来龙去脉一点点挖掘出来,拼出他们的档案…他们用生命在保护中国古遗址,保护中国文化的根。
科学,是指在文物保护、弘扬的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的方法,对于这些学者们,他们在保护和弘扬时,始终坚持科学的方法,他们寻找国内外的最先进的方法,甚至自主研发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力求能够达到多方的平衡,不仅保护文物,而且还能可持续的发展文物的价值。
在这里,对我启发最大、印象最深,让我忍不住放下书本仔细回味的,是“数字敦煌”的研发和形成。
作为信息老师,“数字化”是一种信息科技学科的方法,但是我一直说不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它对于现在社会有什么必要和不可或缺,但是在书里,我找到了。
在敦煌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樊院长找到了数字手段,记录文物当下的状态,并永久保存,并为他们建立数字档案。在这一段的描述中,文物面临的病虫毒害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文物的生命,而病虫毒害的问题是不可逆的,只能利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和尽量减少这些危害墙体的问题,但是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永久的保存墙体上的壁画,让它们得以永生,至少能为后代们留下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敦煌宝藏。其实在前辈们的努力下,已经通过临摹的方式,一比一还原部分壁画的,但是这种方法耗时长、还需要非常高超的画技,忍受敦煌辛苦的生活,才能好不容易完成一幅,这样的方式效率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机下,“数字化”出现了,通过技术手段,拍照保存敦煌壁画,并在拍摄过程中,还原壁画原本的颜色不失真,让壁画真正成为可以永远保存的无价之宝,不仅如此,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不仅保存了壁画,而且还能利用进一步的技术手段,形成洞窟的三维图,进一步形成云上敦煌的形成。通过将敦煌壁画、洞窟、佛像等进行数字化,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通过网络进入“数字敦煌”进行云展览,这对于敦煌文化的宣传和传播是非常有益的。因此,这么看来,数字化的手段,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方法。
通过数字敦煌这一章节的阅读,让我思绪万千,数字化的意义和价值竟然如此之大,这让我大为震撼,也让我在想,我能在信息课上去教这个内容吗?我能把数字化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项目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吗?那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让她们感受到数字化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呢?
想了很多,但是又因为其他事情而被打断,我可能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来补充我对于数字化的发展与技术,再来继续思考以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