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进城:一场从青丝到白发的万里长征
多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以其迅雷不已掩耳之势向农村扩张。种植再也无法满足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所需了,农民们纷纷涌入城市,形成保洁大军,形成保姆市场,形成建筑工队。不知从何时起,农民以及农业成了贫困和落后的代名词,农村父母对于子女最大的期许,就是走出农村。
然而,农村人进城犹如唐僧取经,从来都是一件前途未卜的事。多少人,在钢筋、水泥、混凝土里挣扎着,做着最辛苦的工作,熬着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年月。从青丝到白发,灰尘掩盖了他们的身体,臭气晕染了他们的心灵。
努力了,依旧穷,无身可寄,无药可医。是因为他们懒吗?冲在工程最一线的是农民,修整市容市貌的是农民,收拾烂摊子的还是农民,中国农民的吃苦耐劳是公认的。城市工薪阶层有“退休”和法定节假日这么一说,而中国的农民是一直劳动,等到身体动不了才停下。
早前,当一个女孩嫁给农民做妻子,就意味着不但要做家务活、拉扯孩子,还要像男人一样下地干活。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能顶家里半个劳动力了。
从1949年建国开始,中国农民总在付出。全家人都在劳动,无论是男人、女人,年迈的老人还是刚刚懂事的孩子。
根据腾讯的史实分析结果来看,从1949年到2003年,中国农民给国家上缴的税收足足4000多亿元。
1968年到1980年,轰动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大部分无法就业的知青送到了农村,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然而在那个温饱都无法满足的年月,这些从城里来的年轻人何尝不是在与农民争土地、争工分、争口粮,这对农民的生活无疑是雪上加霜。
1953年到1985年,当工业化的步伐不断向农村迈进,农民又不得不把粮食低价卖给市场,又高价换得一些工业产品,这就初步形成了剪刀差。
据一位农业学者袁瑞珍初步统计,近二十年来,农民向国家贡献的财富大约在7000亿到8000亿元左右,正是这种低价卖出高价买回的剪刀差,让农村和农民一贫如洗。
直到今天,据不完全统计,城市里还有3亿农民工。他们为了融入城市,被迫去学习各种技术,有很多已经成为很专业的产业工人,但是仍然很难得到权利上的认同和保证。中国农民工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无一例外地把青春和血汗献给了城市,而自己却像候鸟一样奔波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上有高堂老父母,下有不懂事的娇弱儿女,他们有家不能归,幸福无从谈起。
随着时光流逝,当年华老去时,又不得去回到农村养老。
在当今中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家家关门闭户,平常连几个人影都很难看见。”农村的青壮年人,把体力和智慧都贡献给了城市,同时又从城市取得一点微薄的劳务费回农村,同样是履行了义务,但他们享受不到和市民一样的福利、公共服务、公共资源。这是多大的不公平呀!
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古代,农民是生产的主体,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今天依旧在为社会发展和共和国的明天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由土地而催生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经济促进了GDP飞跃式的提升。今天城市的文明,是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当所有的农民把经年的积蓄都供孩子在城里读书,亦或用来买房,就相当于把一生的光景都贡献给了城市。这是多么大的牺牲精神呀!
在奔向现代化的路上,中国会发现路子越走越窄,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狭隘-----生态破坏、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垃圾围城、道德败坏、贫富悬殊等。而大部分的中国农民尽管身在城市,却无时不刻地守望着家乡的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在传承着中国文明的原始之根,让中华民族保持着骨子里的高贵、淳朴和善良。由此,我们的国家只有紧紧依靠农民,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才能有希望奔向真正的中国现代化。
无论领袖还是平民,从祖上三代往上数都是农民。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农民,不能轻视农民,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中国文明的守护神。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中国农民都在以最传统、最淳朴的方式守护土地、守护乡愁、守护一花一木、守护自然界的生灵。
很少有人能见到一片土地热泪盈眶,但农民会,因为中华文明之根已经渗透进了他们的血脉,只有他们才对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一种怎样真挚的感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