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做菜?
做菜,或者说是做饭,有的地方也被叫做烧菜,或者更优雅的叫做烹饪或料理,其实都是指一件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上学的时候,一直很难理解,同学们做菜的本领大部分都局限于“煮泡面”的境界--当然如果非要抬扛煮泡面也能做出很多花样来;工作了之后,感觉同事中会做菜的人倒是多了些,但是大多人做菜的把式更像是敷衍,大家还是更倾向于去哪哪哪吃,更愿意展现自己见多识广,精于此道。
当穿着红绿灯颜色的各式外卖兴盛之后,更是击垮了他们脑中关于做菜的最后一丝念想。是啊,外卖又方便,做的味道也不错,有洗菜淘米的功夫,为什么不优雅的叫外卖呢?何况还有补贴红包什么的。
而在家里,我也很早的就发现,做菜也早已沦为了一种形式,爸妈工作一天,回到家中有些疲惫,所以就随便的做了一两个菜,就着稀饭馒头,终于算是完成了“吃晚饭”这项流程,然后擦桌子洗碗,各干各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交流。第二天起来,都想不起昨天晚上吃过什么。(当然现在说起这个话题他们当然不认了……他们会用一个万能结尾终结这个话题“那你也不从小吃到大么?”)
对啊,什么时候,在家里吃晚饭也变成了这么一件流程化的事情,十几年时间,每天都吃着差不多的馒头,喝着差不多的稀饭。现在想来,总是有点尴尬,我当然也不是批评他们做饭不上心(如果他们看到这里还是会埋怨我的……),只是回想过去的生活的时候,在吃这一部分,缺了不少味道。
这样的疑惑一直持续,直到我第一次想要认真的做一次饭,这并不是指随便的糊弄果腹,也不是按照过往的流程继续复制一次。那一天我很认真的想,要做一次以前都没有吃过的东西试试看。
下载好了应用,提前将关注很久的菜谱翻来覆去看好几遍,看完已经是晚上,超市关了门,依旧下楼到小店挨家去找糯米和肉馅。回到家里,将糯米用凉水泡好。将葱姜末,鸡蛋,料酒,糖,盐,味精,生抽和香油拌到肉馅里,每加一种调料之前,都要再确认一下菜谱上究竟写的是一勺还是几克,心里想着,万一加错了什么调料,岂不是功亏一篑了。
第二天起来,将肉馅掐成一个一个的小团,然后在泡开的湿润糯米上滚过几遭,让糯米包裹住了肉馅,就码在蒸锅的笼屉上,一个一个排列好。排列完之后发现有一个肉圆摆的偏了一些,就又重新排列,结果一激动将一个正常的丸子捏变了形。
冷水上锅,也就是直接放进去开火的意思,站在灶台前面硬等了20分钟,期间来回的看菜谱上的流程,看看别人做出来的作品,回想自己有没有哪里做的不对。这让我总有,一种考试要交卷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检查几个错误的错觉。
开锅,蒸汽迷茫,我的第一反应是先尝一个,嗯,还不错。这也就意味着我亲手做的“珍珠糯米丸子”算是成功了。然后呢?我突然意识到,难道揭开盖子,成功的装盘就算结束了吗?
于是我把糯米丸子装盘,拿给爸妈尝了尝,他们很高兴的品尝了“我的礼物”,我也收获到了我意料之外的夸奖和爆棚的满足感。从这一刻我才发现,所谓的做菜并不是像电视节目中最后漂亮的摆盘,主持人隔空虚伪的阿谀奉承。
而是将我的心意制作出来,分享给我关心的人。
也难怪有的厨师喜欢看着别人开心的品尝自己制作的食物,想必他看到这一幕,能够开心一个周末吧。由此看来,无论这是一席盛宴,抑或是为他水杯中加的一片柠檬,只要让品尝美食的心里开出花来,都是在做菜。
这么想来,我也似乎能够明白爸妈那些年“凑活”的晚饭是怎么来的了,对于他们来说,做出什么花样远远没有让爱人孩子尽快的吃上一碗热饭重要,被吐槽做饭手艺潮,那就不行了呗,看着他们按时吃到了晚饭,谁又在意这些事情呢。
既然这样,我想如果可以能够给他们一个完全不用在乎时间的机会,暂时远离为人父母的两座大山,想必他们也能轻松下来,重新感受并享受品味这样的做菜过程,烧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菜式,或是实现一些珍藏了几十年的鬼马想法。
年关将近,我打算回家陪着爸妈下厨房,好好的做一顿饭,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