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妈妈离世,全村人送行,原因写在70年前的这本书里
01
挺让人伤感的。王宝强之前因为婚姻问题上过热搜,再次上热搜竟是母亲离世。这对王宝强来说,的确是打击太大。
在演艺圈里,王宝强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和那种科班出身外表出众的演员不同,王宝强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苦孩子,成为今天的演艺明星,真的是吃了很多苦。
他的表演有着一种原生态的质朴,很接地气,塑造出很多经典的小人物形象。很多观众喜欢他,是因为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感受到自己。
母亲因病离世,对王宝强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很多还没来得及去为母亲做的事,再也没有机会为母亲做了。
我曾看过王宝强和妈妈的对话采访。
即使是面对摄像机,在这位淳朴的妈妈眼中,她依然只是心疼儿子吃过的苦。对儿子并没有什么出人头地的愿望,只有一句期待:“儿子,我没啥愿望,只要你过得好就行了。”
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温暖,这也许是全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这次为母亲送别,王宝强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让母亲长眠在自己熟悉的地方。
听说全村的人,都来送王宝强母亲最后一程,用这样的方式,陪伴着王宝强度过人生情感最艰难的时刻。
有网友以为是王宝强的名气大,家人才会有如此高的礼遇。
这样思考和理解的人,还真是不了解中国的乡村文化。
02
其实在乡村,除了那种常年和村民没有任何交集在外谋生的人,或者是做人有点差距的人,可能达不到全村送别的级别。大多数人,在一个村为单位的生存空间里,离世时,基本都会经历,全村人来送最后一程的“礼遇”。
在乡村的生存环境,人们看待生老病死的态度都比较豁达,在这个生态圈里,离别送行,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互助、化解悲伤的“共情文化”。
大学者费孝通,早就在其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理清了中国乡村的特点与人情风俗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与西方的对比,很清楚地解释了这个特点。
费老认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捆捆的柴,界限分明。
而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到水面上,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自己所在圈子的中心。
百度百科详细解释了“差序格局”:
“它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费老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这种社会结构分析方法,就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当年费老写这本书,可真的是深入田间地头去调研,身体力行进行学术研究。
这些内容当年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时,就已经让人拍案叫绝。没想到时隔70多年,即使现在看这本书时,费老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依然是那么的亲切,处处透露出生活的智慧。
03
基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只要辛勤劳作,就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的特点,给人强大的生存安全感。
土地本身不能迁徙,人也就因为土地形成固定的居住生态,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拥有共同生活经历的“熟人社会”。
英国有位女作家扶霞,写了一本非常畅销的美食书《鱼翅与花椒》,通过食物去思考中国文化,对中国这种熟人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
她认为,中国人吃食物尤其是四川人,喜欢吃煮熟的食物,而中国人把认识的人叫做熟人,不认识的人叫做生人。都是源于食物本身亲近度的选择吧。
这些熟人关系,构成了一种稳定的乡土文化。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城市中,某种细分的行业,常常是来是一个地方的人以“老乡”身份共同经营。
这种“抱团取暖”“有钱大家一起赚”的熟人关系总是相互扶持,由这种熟人网络搭建起来的生产经营模式,还可以自行调解的供应与控制竞争,真的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而这一切追本溯源,都源于古老而有生命力的乡土文化,正是一种强有力的纽带,才把人和人链接在一起。
就算乡村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但是这种熟人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却始终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始终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从每年“不管多远、也要回家”的中国特有的春运返乡潮,就能体会到。
而情结就是内心本能的记录。哲学大师弗洛伊德,就曾尝试用梦境来思考潜意识的底层:“人们把那些深藏在潜意识中看来遗忘却没有消失的记忆称为情结。”
04
我有一个朋友,她妈妈满70岁了,平时在成都郊外居住。仅仅是换乘一次公交车到城里来看女儿,她妈妈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就连过马路有时候都会很害怕。从心理上都很难适应城市生活。
但只要返回郊外,马上就能恢复自在和从容。
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乡土文化,正好构建了人们的精神家园,让人有真正的精气神。
记得2008年地震后,那时还是一名记者的我,到重灾区采访。
我发现在受灾很重的地方,很多老人都不愿意选择异地重建。
我尝试和很多老人谈过这个话题。不少人表示:“哪怕房子倒了,暂时不能住了,但土地还在,家的希望就在。”
有一个老婆婆曾对我说:“我年纪大了,对死亡这件事早就没有恐惧了。我儿子、女儿喊过好多次,让我下山,可是我是真的不愿意离开。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我老伴走了十年了,他的墓地就在这里,我还得常去墓地看看他。”
了解了这些老人的感受,我也就就理解了,为什么灾后重建,大多数人都选择“原址重建”。
归根到底,是乡土文化赋予人的精神力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宝强妈妈离世,会有全村人送行的场景,归根到底,凝结这份情感的纽带,就是乡土文化。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费老的这本《乡土中国》的读者,强烈推荐阅读。
看过这本书,会对很多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以说,这是一本中国社会学里程碑地位的好书,对构建中国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大启发和进一步引领。
希望我们的生命,都能与好书相遇。让我们的共情力与理解力在阅读中不断地提升,透过现象去理解本质,体会世间的人情冷暖。
共勉。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