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良心第63期今日评论
评陈良心第63期今日评论
文/六尺巷里
今偶读陈老师第63期今日评论(点击打开)。系心理学大作,利世利民,故解读一二。
本文论11种“负面心理”,总结全面。
略微归结下,不外乎都可能属于弗氏主张的欲望(自我)阶段之负面心理(自我的否定)。此欲望又发端于儿童时期的需求(本我),最后发展到人生必经的欲求阶段(超我)。三个阶段并无显著界限或区别,易于被人混同耳。
换句话,陈老师说的种种负面心理,从本质上理解,她是无善也无恶的,她仅仅是对自我认知的否定而已。
儿童阶段的“需求”,是为父母者往往随需即应的“请求“,无外乎吃喝拉撒睡。无“请求”则无所谓“需求“。这个原始简单的“欲求”,一般比较好理解。
要把握好“自我”,还是需要在成人阶段(有了房子、票子、配偶等欲望之人,即代表了成人。反之仍视为末成人,好比是未经“切割”的儿童),正视自我的正当欲望,不走歪门邪道。古人强调人人要格物致知, 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方平天下。近人或今人则强调现代教育,统一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思想上实现从儿童到成人的一次“切割”),从而实现“三观正”的一种教育,为社会治理打下道德或法治的基础。
至于对“超我“的把握,就好比是审美中的阳春白雪。对仅仅局限于低层次欲望阶段的大多数成人来说,她TA往往仍然会愿意当一个下里巴人,始终仰望阳春白雪,而无法接近。因为要进入相对高级的类似于艺术的审美阶段,必然要逾越一个法律的,乃至道德的鸿沟。而她TA们往往不愿意去逾越,就无从谈起对“超我”即“自由状态的我”的追逐。
这“三我”理论的出现,基本上可以解决上述一些负面心理的克服问题。
如针对某一病态心理为例。这一类人,只需要从负能量的反面去看待世界,负负得正而已。这就要求陷入其中的人,要善于从阳光、健康一面看待世界,世界往往又是美好的、积极的。要使他们知道,世界不仅仅是二元对立,不是非大即小,非黑即白,还有中间的、灰色的过渡状态,就很容易从病态的思维世界中走出来。
套用拉康所说的“人活在言语中“,即人是通过“他人的言语”的“切割“,而成其为“人”的。正如“本我”通过欲望的“切割”,而成为“自我“。“自我“经过欲求的切割,而成为“超我“。
通过对陈老师11种“负面心理”的剖析,读者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心态的人,他都离不开这些需求、欲望或欲求的“切割”,无善无恶,他还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或自然人。惟如此,世界才足够五彩斑瓓,人间才会有苦乐悲欢的种种故事。
换句话说,任何人被陈老师的11种负面心理当中哪几种来“切割”后,他TA仍然是一个“需求、欲望、欲求“之人而已,仍是处于他真实的“三我”之一耳。
所以,陈老师他发出呼唤,“热爱生命,须善待自己。善待自己,才能热爱生命”。
的确,只有找到一个真正真实的“我“(自已),才能谈如何善待罢。
个中真味,希望读者去认真体会,方不枉陈老师一番苦心整理罢。
评陈良心第63期今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