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解读自我
时间匆匆而过,半年的新网师学习又告一段落。回顾这段时间,我不禁要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1. 我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目标了吗?
2. 我收获了什么?
3. 我需要改进什么?
当初的目标实现了吗
学期初始我立下了三个学习目标:1.完成本学期八次课程的学习;2.认真完成每一次预习作业;3.读完课程规定书籍并批注打卡。
第一个目标是完成直播课程学习。本学期的八次课程时间都是在周二晚上直播,正好周二晚上有课无法参加直播,只能另找时间补看视频学习。看完了五次视频,主要内容包括整书阅读的基本流程和特征、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对《夏洛的网》解读和人物分析、对《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解读和人物分析。因为听课前做了预习,听课时候我会格外注意阅读时遇到的困惑以及书上批注的问题,会去看老师们的回答。刘丽赏老师每一次的课不是干巴巴的讲解,会抛出问题让我们思考,和大家互动点评,没法参与直播对我来说,有点小小遗憾。八次课程完成五次学习,其余三次未完成的网课,究其原因是当时学校上课任务繁重,每周一到周六都要上课,周日时间也要用来备课,自己还有其他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无法兼顾到新网师的学习。但是,我想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我是否认真思考,怎样保证事务繁杂的情况下,可以兼顾新网师的学习?
第二个目标是完成每一次预习作业。回顾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成长小说的阅读作业当时没有时间读书解读,只好选择舍弃。写科幻小说的作业时,我选择了看《海底两万里》,当时这本书只看了一半,就开始匆匆完成作业,感觉底气不足,没法窥得全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以至于作业分数也特别低。因此,书看完并认真批注,才能写出合格的、让自己满意的作业。如果没有认真读书批注思考,难以写出有深度的作业内容。这是我完成预习作业时的感受。
第三个目标是读完课程规定书籍并批注打卡。每一次作业的完成都离不开阅读、批注、打卡。从前阅读,只是阅读。没有目标,没有思考,没有解读。经过在新网师的学习,我在每次阅读开始时,有意识地去问自己,这本书讲了什么?为什么?怎么去做?让自己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批注,批注完思考,并写下来。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并通过思考、批注、解读等方式积极建构意义,让每一本书的阅读得到了深化。
当初的三个目标,完成度大约为百分之七十,并没有百分之百完成。回顾中,发现自己在学习后期有小小的懈怠情绪,甚至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但是看到群里的老师们都在坚持学习,努力完成作业,想想自己加入新网师的初心,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我想,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能因为各种因素无法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就放弃不去做,不如先完成,再去改进。
我收获了什么
加入新网师的初心,是想加深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向优秀的人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那么,这学期我收获了什么?
对阅读的理解。阅读,到底是什么?我每天会读书,却没有想过阅读是在读什么。刘丽赏老师在第一二节课中建立了一个阅读框架,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要读哪些书籍,带着我们去了解。之后便开启了童话阅读之旅。
第一本书我阅读的是《绿野仙踪》,需要绘制故事情节,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小时候看过以它改编的动画片,依旧记得主人公的形象和故事梗概。陌生是因为没有看过书,故事情节也忘了大部分。再次捧起书籍,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沉浸在童话世界的感觉。每次读完,我都会在简书写下故事情节和读后感。就这样边读边写,不知不觉读完了一本书。作业的完成过程,让我再次回看梳理。整个过程,从读书、书写、回顾、解读,让我对童话书的阅读相比以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再沉浸于情节,而是跳出来,看到人物背后的隐喻和象征,去试图解开作者文字背后的密码。
第二本书是《夏洛的网》,需要梳理故事情节、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活动。当我带着任务去细细品读这本童话书时,我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信念的强大。当你要把心中所想都落实到文字表达输出时,又深感自己文字功底的欠缺,不能精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也要费尽脑汁反复看书琢磨,作业的完成过程可以形容为“艰难”,犹如母亲分娩的过程。但是,其收获也是巨大的。通过这样的阅读,我可以更深入的看到童话背后所蕴含的信念,作者用简单温馨的故事传递给小读者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一种奋发的信念,是一种“我可以”的战胜困难的精神,让我看了颇为感动。
第三本书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是一本神奇的童话书,也是一本颇费脑力才读完的书。充满了各种隐喻,每个人物的出现,事物的出现,事件的发生都有其隐含意义,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头脑里充满了无数个问号,也在书里批注了好多问题。这不仅是一本童话书,更是在用童话的方式引领者小读者们进入哲学的世界。作者通过描述童话冒险,让我们不禁思考三个经典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同时,作者用“爱”的力量贯穿其中,让主人公最终完成了自我蜕变,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自我阅读,思考,书写,听课,交流,当我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完这些的时候,不知不觉间,我对阅读的理解在不断变化。阅读,不仅仅是读故事情节和人物,更是通过书写,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
阅读从一个层面理解是解码和语言理解(Gough & Tunmer, 1986),我认为这是初级层面的阅读。2002年美国阅读研究小组提出了阅读理解要素构想模型,将阅读定义为在社会文化与语境下的读者、语篇、和活动三要素。读者要素包含读者的认知能力、动机、知识和经历。语篇要素包含表层信息、底层信息和信息组织形式等。活动要素包含活动的目的、过程和产出等(Snow, 2002)。[if !supportFootnotes][i][endif]
这个阅读理解要素构想模型对应我们的阅读学习活动,我想是非常恰如其分的。阅读,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解字面涵义,是三者之间的互动,是基于读者自身能力下通过阅读互动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建立与文本的链接过程。
一种阅读方式——批注。理解了阅读是什么?那么阅读方式的改变就是必然。以往的阅读,只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没有思考,没有解读,读完就忘。新网师提倡大家养成边读边批注的习惯。这种阅读方式要求你边读边思考,批注你对文本的理解、总结、疑惑等,这一次次的小小批注,意味着你在和读者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也契合了上面谈到的读者、语篇、活动三要素之间的互动。阅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更深入的思考,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意义理解和探究。
总而言之,我的收获是对阅读理解的深度,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改变。
我需要改进什么
这学期的学习并没有实现全程百分之百的浸润,前期学习比较深入,坚持的也很好,随着学校各种繁杂事务和备课上课的压力,还要抽出时间读论文学习博士课程,后期的学习渐渐跟不上了,甚至中途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作业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但是我想先完成,再完美。
如何平衡好学习、工作和生活?新网师的学习与其他学习如何兼顾?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进行更好的时间管理?是我接下来要努力去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