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61
受邀在这家公司担任总经理之后,我虽然没有正式离开青院,但再也没有在青院给大学生开课了。
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意识到,这家公司不是我的平台。我虽然是总经理,但人事、财务权都不在我的掌控之下,既不能当家也不能做主,一旦真干出点名堂,我还是会滚蛋,调查所和八达的前车之鉴,都让我动力不足裹足不前,不愿意主动放开手脚。
公司性质仍然是一个有挂靠背景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八达完全一样,这种产权模糊的公司,大家心知肚明,我们都是过客。
我开始修正自己的思路。
我原来的思路是:
一,在一家小公司,通过一些业务端口和大公司的对接,做大公司不屑做或者可以做但是没有积极性做的事情,借助大公司的优势,逐步开始一些积累。
同时通过这家小公司,利用在北京的地缘优势,为一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做一些代理业务;同时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和电视台合作,或者办一些社会成人教育的夜校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寻找适合的机会,逐渐让公司业务形成多角支撑的业务基础格局。
这个想法在这家小公司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就其体制而言,一旦公司真的搞起色了,十有八九的结果我还是得滚蛋。
二,干脆自己到一家比较大的公司,做部门性业务承包,通过承包经营,找到合适的机会,建立自己的公司,形成多角支撑的业务基础格局。而这个大公司,我是有目标的,不过我暂时还没有想好怎么迈这一步。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你不加入一家比较好的大公司踏踏实实打上几年工,在这一过程中寻找机会再出来。”
您说的有道理,不过我当时确实不想去任何一家公司打工了。
大学毕业以后,除了在学校上课以外,我的工作自主性都比较强,没有人分配我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了。
如果这时候再让我回到中成那样的公司,让有关人员问我:你们社会学毕业能够干什么这种问题,我可能会立马笑喷。从进入调查所以后,我始终习惯自己在工作中处于比较主动的位置,习惯自己处于有发言权的位置。此时再走回头路,已是不可能了。
未来的发展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原始的资金积累,一个是初始的业务格局。
我针对自己的个人情况,做如下分析:
分析一,不用为吃喝住发愁,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有任何负担,基本没有后顾之忧;
分析二,有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这一点很重要,所谓路子广人头熟,后来证明,这种人脉资源的优势,确实对我个人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分析三,好项目不是一下子可以找到的,找不到好项目就利用各种机会赚钱,在赚钱的过程中,好项目可能就会自己冒出来,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后面我要做的事情很简单,什么公司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快速积累,有了积累,就不愁项目,不愁平台。
一个偶然的机会,那个介绍我进入《二十一世纪改革发展白皮书》编委会的军官小宫忽然找到我,告诉我,他现在也开始干公司了。
他当时是在北京一个军方的研究所工作,不知道为什么,他穿着军装,却可以参加很多社会活动,他当时给我拿出一张营业执照和相关的全部财务手续,问我,是不是可以跟他干一把。
这是以军队背景注册的边贸公司,小宫是公司的法人,全公司就他一个人,他告诉我,这家公司享受税务减免待遇,在北京有自己的异地账户。
他建议我和他一起,甩掉一切包袱,在他的公司,两个人一起好好干一场,赚钱以后,对半分。
虽然这也是一家挂靠型的企业,但背景完全不同,其中的微妙,或许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能够让人感受到。
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过渡性平台。
正好在这时候我遇到一个不错的买卖。有个俄罗斯那边回来的朋友,希望通过我和小温浙江村的关系,弄一批羽绒服。他支付给了我20%的定金,我只需要再加一点钱做一下货款垫付,让小温他们把加工好的这批衣服从“浙江村”运到位于秀水街附近的一个贸易货栈,就可以全部回收货款。
这其实就是一个现货小贸易,我充当的只是一个转手。当时我手上缺一点现金,于是给八达的张经理打了个BP机传呼,他二话没说,通知八达财务,立刻给我开了一张十万元支票。
我用10来万现金,做一个超短周期的快速周转,就赚了一倍多的纯利。
这点钱赚得很是时候,完成以后,我就辞去那家小公司总经理的职务。然后就和小宫,在亚运村附近一个外地驻京办的商住两用大厦内,用很低廉的价格租了三间房子,买了简单的办公用品后,就开始干起来了。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给天津大邱庄做一把干净利索的外贸代理咨询性质的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