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觀地·音天历史有意思

妖言三国:孔融身死背后之谜

2019-01-20  本文已影响5人  白丶o

文 | 乄妖乀

孔融世人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孔融之认知,多来自于‘孔融让梨’之故事;来自于孔子后裔之家世;来自于《三国演义》之印象……

然《三国演义》遵循的是‘尊刘裔曹’思想。非白即黑的宗旨使得小说中,凡是与曹操对立之人,作者即加以美化;凡事与刘备亲近之人,作者亦加以推崇。而孔融则二者皆沾,故而无论是小说本身,抑或影视作品,无不对其推崇备至,观者自是对其印象俱佳。

而孔融的家世背景,会先入为主地影响世人心中感官,孔子的声望间接遮掩了对于孔融个人品行的判断,以至于对‘孔融让梨’的记述深信不疑。但却是忽略了孔氏依旧是世家豪族之本质,忘却了孔氏家族后世子孙之品行……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载:‘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融家传》以书名推之,似是家族传记,然其何人所作、何时成书,今已是无人知晓。而其中所述,《后汉书》等当代史著皆未提及,甚至南朝之《世说新语》亦是如此。直至唐朝方才突然出现,用以《后汉书》注。

只因‘孔融让梨’符合儒家思想,孔融又是孔家后裔,故而世人主观上愿意相信此事。且史注又是出自唐高宗之子李贤之手,使得此事具备了官方色彩,不得不信。特别是《三字经》的普及,更是使得‘孔融让梨’深入人心,而应用于教育启蒙。

流传至今,对于‘孔融让梨’的真实性反倒是无关紧要……

然既然讨论的是孔融本身,自是值得探究一二。虽然其真实性尚无定论,但亦可从孔融之品行窥探一二,那么正史中所载之孔融究竟若何……

据《后汉书》载,‘孔融十岁时,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

孔融为何‘欲观其人’?《后汉书·李膺传》中载,‘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阤,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李膺可谓天下之楷模,被儒生誉为“八俊”之首。且其为官后不遗余力,为朝廷搜罗人才。

那么孔融欲观其人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换言之,孔融不过十岁,即有如此心思。

孔融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孔融之应答,颇有一股‘巧言令色’之感,很难将其归为忠厚老实之辈。

‘太中大夫陈炜自是知晓孔融来意,小小年纪满心地追名逐利,没有丝毫‘温良恭俭’之品质。故而方言「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孔融却是半分不容人地反击道,「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面对长辈锋芒毕露,更无丝毫谦卑之意。

综上所述,孔融品行若何已无需多言,那么即使‘孔融让梨’确有其事,以孔融十岁便有如此心机、表演,让梨之事是否又是出自其诚意、真心呢……反之亦可推断,是否因孔融是孔氏子孙,又恰好有以上所述之事,被载入史书,故而后人便编造了孔融让梨之事,用以提升家族声誉?


《后汉书》曾言,‘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孔融之才仅限于文教,纵观其一生,却是透露着些许虚假、做作……

建安元年(196),孔融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孔融对于守城却是全无建树。反而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好似一副‘与城共存’之势。然夜间城陷,孔融竟是不顾妻儿,独自弃城而去。

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因为孔融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显然孔融心中并无百姓苍生。

《后汉书·孔融传》载,‘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孔融对于曹操的挖苦嘲讽,其心不在百姓之民生、民族之兴衰,仅是单纯地‘挖苦嘲讽’。换言之,孔融不过一自命清高之酸腐文人,狂傲自大之世家子弟。《资治通鉴》称其,‘恃其才望,数戏侮曹操,发辞偏宕,多致乖忤。’

祭酒路粹状奏孔融,招集徒众,图谋不轨;诽谤朝廷,唐突宫掖……与祢衡跌荡狂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又与祢衡更相标榜,祢衡说其‘仲尼不死’,孔融回道‘颜回再生’。

参考孔融所言所行,除却图谋不轨外,其余种种罪状,怕亦非空穴来风。许是酒后失言,抑或有意夸大,但绝非凭空捏造。


但对比当年讨曹檄文之陈琳,裸衣唾骂之祢衡,孔融亦高明不到何处。曹操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势要诛杀孔融……

《资治通鉴》载其死于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壬子,即曹操南征刘表之时。小说言是因为孔融反对曹操南征,实则不然。毕竟曹操南征与否,又岂是孔融这样的文人能够左右的。

前文亦有提及,曹操南征前,为防止献帝在关键时刻扯自己后腿,于六月复置丞相、御史大夫。并于邺城另立小朝廷,将原三府台、尚书台的权力归于己手。以及派遣光禄勋郗虑为御史大夫,作为许都代言人;另任长史王必负责许都宫城守卫,严密监管献帝。

而整个南征过程,正史中并未记载献帝有任何谋划举措。

然纵观史书,影响三国走势的三大战役中,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献帝皆暗中有所部署,又怎会偏偏缺了如此重要的赤壁之战。恐是献帝计划尚未展开,便胎死腹中。

所谓路粹状奏孔融,即是许都代言人—郗虑授意,诛杀孔融绝非单纯地因为曹操心怀怨恨……

《后汉书·孔融传》有言,孔融被害后,许都无人敢收尸,唯脂习往抚尸曰:「文举舍我死,吾何用生为?」然曹操却是闻之大怒,欲将收习杀之……孔融既死,如果仅是因文人的些许挖苦讽刺,曹操怒从何来……

因孔融地不断嘲讽,以及曹操的隐忍,孔融于帝都聚集了很高之声望与力量。故而孔融借此上书‘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且声势浩大。

孔融此举之目的,欲趁曹操南征之际,助献帝脱离曹操之掌控,形成国中之国,东周之势。此刻江东孙权、益州刘璋、荆州刘表未灭。此举将动摇曹操的统治基础,使得曹操一统天下之路横生波折。

曹操欲于此役一统天下,自是要不得丝毫偏差,方才不再顾忌孔融之名,痛下杀手。并在孔融死后,继续采用高压政策,防止孔融党羽的反弹……

关灵净妖❤妖化魂注

文集目錄   |   前篇:論諸葛亮出山之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