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密码——表达(好书共享)
摘自《学习的密码》
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主要是指认识主体(主要指人类)对客体的规定和属性的认识的表述。
客体,指的是人们能够想象和理解的一切事物,既包括具体的形象事物——各种各样外在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抽象事物——人类思维活动形成的各种“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知识的来源
1直接知识源于经历
每一天的生活,是我们的经历;每一次的出行,更是我们的经历。我们每个人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直接知识产生的摇篮。
如果说人生就是时间走廊里一支永不回头的箭,那么,经历就是人生之箭飞驰过程中每一瞬间的影像。
2.间接知识源于传承
经验交流的过程叫“传承”。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通过传承而得来的,其中小部分通过与父辈或同伴的交流而获得,大部分通过学习他人记载下来的知识——也就是读书而获得。
交流的时候,我们的经验,既要受到来自他人疑问的“责难”,凭借释疑解惑过程的问答,既释他人之疑,又解自己之惑,历经反复推敲而得到提炼;又要受到来自他人经验的“滋养”,借着与他人互动的“触动”与领悟,通过取长补短而得到修正。
当我们的经验用于交流的时候,它就变成了知识。而我们通过传承从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知识,如果不经过自己思维组织的加工,也不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是客体信息的集合,但信息本身并不就是知识,而必须通过主体的转化,才能成为知识。那么,主体将客体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呢?笔者认为,这个转化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信息俘获”、“信息加工”和“认识表达”。下面简述之。
1.信息俘获
主体是通过感知客体的“力”而获得其信息的
2.信息加工
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是一种混杂的信息,既有有用的成分,也有大量没有太大价值的“杂质”。如果不加区分地原样存储记忆或对外输出,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只有经过思维组织的加工,才能记忆或输出。所谓思维加工,就是将感觉到的信息,通过大脑的取舍选择、对比联系和分解合并等,形成一种浓缩的“似乎可以说出来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认识”,再用于指导行为。
人类的思维加工过程,与其他动物有一个显著的区别,那就是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纳,从而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
抽象思维离不开概念,离不开语言。比如,我们体验到的畅快、舒适、欢乐等各种感觉,可用语言词汇“舒服”(或其他类似的词汇)来指称它们,而疼痛、酸楚、苦涩等各种感觉,则可用“痛苦”(或类似词汇)来指称。
毫无疑问,基于语言文字的抽象概念,其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而且具有放大效应。比如,“痛苦”这个概念,就指向多种多样的痛苦感觉,只要是不舒服的感受,你几乎都可以使用它来表达。
“一言以蔽之”就是对抽象概念概括能力的最好概括。每个概念,都有如“龙潭蓄水,意蕴深海”,又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绝”,联结着千言万语又言简意赅,“水有千寻,取时一勺”,故概念的丰富内涵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同时,概念的内涵又是开放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任何一个概念,它的含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的,人们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对一个概念进行“赋义”——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使它的内涵不断深化。
3.认识表达
经过思维加工得到的认识,是否就是知识呢?不是。如果没有任何形式的表达,“认识”就只能停留在体验阶段,就无法成为经验或知识。
根据表达的对象,“认识”的语言表达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对内的“自我表达”,就
是“自己对自己说”。这种“说”,可以是无声的,也可以是有声的。而无论有声无声,只要对自己“说出来”了,认识就变成了经验。
那么,“自己对自己说”需不需要使用语言呢?答案是肯定的。曾有一位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电极嵌入自愿受试者的舌头及下唇的肌肉里,让受试者默算某一数学试题,结果显示,尽管受试者默不作声,但在演算试题的过程中电极始终存在电位变化,并且其变化轨迹与发声演算同一试题时的电位变化一致。这一实验证明,尽管不发出声音,但“对内表达”同样需要使用语言。
另一种是对外的“人际表达”,就是“对他人说”。
知识就是被语言表达了的信息,没有语言表达就没有知识。
四、知识的积累
经历是经验的土壤,而经验是知识的母亲。
第一,由于经验源于经历,所以经验的形成与经历的具体过程密切相关。经历过程带来的感受越深刻,类似的经历次数越多,阅历越丰富,经验就越丰富,正所谓“熟能生巧”。如果你足不出户、孤陋寡闻,既无经历又无见识,当然就难有什么经验与知识。所谓经历相同,其实并不完全一致,即使是大学同班同学,他们学习生涯的经历细节也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由于经验是体验出来的,所以它与经历者的体验能力有关。一个人对某类经历的认受性越强、悟性越高,就越容易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积累丰富的经验,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第三,由于知识总是主动获得的,所以学习的态度决定了知识水平。如果具备好学的品格,能够勤学苦练,多见多闻,凡事虚怀以纳,就能广泛汲取知识的营养,再通过融会贯通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相反,如果没有好学的态度,不愿在学习上花费时间与精力,那当然就会被知识拒之门外,也多半不会有什么成就。
所以,知识不是免费午餐,而是与你若即若离的陌生朋友,如果你主动亲近它,它就会与你结伴同行,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相反,如果你疏远它,它就会离你远去,永不回头。
第四,由于知识需要表达,所以表达能力也影响知识水平。
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一个人的语言感受、逻辑思维、记忆能力与背景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你的这些能力越强,背景知识越丰富,你就越善于判断、分析、归纳和总结,你的经验和知识就会越丰富。
如果能经常与他人交流心得,将所获得的经验知识与朋友分享,就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并吸纳他人的经验,增长见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掌握知识运用的方法,你的知识水平就必然能高人一等。
可见,知识的积累,既需要源于经验的积累,也需要对来自于他人的间接知识的消化吸收。自身的经验,只有与他人进行交流,才能“洗尽铅华露真容”,不断熔炼提升,成为真正有用的知识。
知识就是提炼和表达了的信息,没有表达,就没有知识。
据说,著名教育家欧阳维建老师通过“小小演讲家”的教学方式,鼓励小朋友大胆地进行口头讲演,将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培养了一大批聪慧的可造之才,教学效果令人惊奇。
大胆地表达,是知识学习的不二法门。
除此之外,很难有更好的方式。因此,在增长见识、吸收知识的同时,将心得体会大胆地表达出来吧,你可以与朋友们进行互动式的交谈,或者做一些讲演;也可以写成文章,给朋友们阅读,请他们提出意见,如果能够公开发表就最好。
知识的积累,就好比是拾薪备火,如果你在暖季勤于捡柴,把它们不断积累起来,那么,到了寒季,只要有火种,就可以烧柴取暖。相反,如果你懒于付出勤劳的汗水,不想去捡柴,那么,冬天来临之际,纵然有人给你火种,也没有可燃之柴,纵能拆窗破户拾点腐木,也肯定烧不了多久,你就只能忍受刺骨之寒冷了。
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正是在“知识的寒季”无柴可烧的悔恨呀。
而那些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只是知识的“火种”而已。
只有不断积累知识之薪柴,才能点燃知识之火花,驱散人生路上之寒冷,亮照人生成就之光华。
总结:知识是客体信息的集合,但信息本身并不就是知识,而必须通过主体的转化,才能成为知识。
因为学习的密码是表达,所以要逼着自己输出,分享,才能更快的进步。
每天记录自己的心得,每周、每月拿出一定时间回顾和思考。每天坚持读书,读完一本书写读书笔记。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