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导演其实也是科学家
2016年岁末,一部由李安执导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视频体验的话题引到了高潮。围绕这部电影所引发的热议不同以往,《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不同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幻想的剧情,也和《卧虎藏龙》、《饮食男女》动人的剧情和深刻的情感大异其趣。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好评,完全是因为电影拍摄所采用的视频技术,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3D/4K/120帧格式拍摄、制作和放映的商业电影。相信大家对3D和4K已经不陌生,但这个120帧技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120帧就是把1秒分成120份影像
我们都知道,时间是不可以分割的,人们通过眼睛观看外界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我们通过视频的方式还原人眼所看到的事物却不得不使用另一种方式——帧。1帧就是一幅画面,也是人眼接受连续影像的最小单位。我们常说的每秒多少帧,其实指的就是1秒钟内容纳了多少幅这样的图像,也代表了对连续时间的分割精度。
在此之前的科学实验表明,人眼对视觉暂留现象持续的时间大约为0.1秒左右,同时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只要画面切换的速度大于12帧/秒,人眼就会将上一帧的暂留影像和下一帧画面连起来,形成连续的视觉感受。换个角度而言,12帧/秒其实就是人眼判断是否为连续图像的临界值。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只要满足12帧/秒的转换速率就能满足人们的观影需求。我们发现与更高的转换速率相比,12帧/秒给人的观影感受就是画面是跳跃的,哪怕人物在行走都像是在蹦蹦跳跳。
而当前电影之所以采用24帧/秒的转换速率,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之前的拍摄以及放映设备所能达到的稳定运转速度,另一个就是拍摄的成本。因为帧速越高,就要消耗更多的胶片。24帧/秒的帧速已经统治电影界近一个世纪,直到《霍比特人》才开始采用48帧/秒。
导演其实也是科学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要采用120帧/秒的速率?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李安导演自己。尽管李安导演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技术控,但是李导却一直将引入并采用前沿技术作为更加深刻而细腻的刻画角色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里不得不又说回到3D和4K视频技术。李安导演在拍摄3D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发现,少年派具有多重的故事线,为了尽可能多的让观众产生临场感,并且引发观众的思考兴趣,就应该采用3D技术来最大程度的还原场景。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使用3D视频技术之后,现有的2K分辨率不能够很好的传达出画面的信息,这种感觉就像是观看一个低分辨率的电脑3D游戏画面,一群带锯齿和毛边的3D人物在粗糙的场景里运动。
尽管这个比喻有点夸张,但这种情况也是李安导演难以接受的,因此不得不采用4K的分辨率。而采用了4K视频技术以后,却意外的发现又遇到另一个问题。
电影是时间与图像的艺术。对于这个观点最好的阐释却是——和面。作为略显奇葩和跨界的解释,我们主要接受其中的道理即可。时间就像水,图像就是面,当图像的面已经充足的时候,时间之水就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提高帧速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李安导演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尝试机会。
对于一位伟大的导演而言,孜孜以求的探索如何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构建最能引发观众思考的外在世界不仅仅是为了观影感受,而是一种极具使命感的朝圣行为。在这方面,导演还是科学家,精神内涵是一致的,而观众们是否应该为一位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导演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