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渔人
八年级的语文课,已经讲了很多年,教材没有多大变化,拿着旧课本就能上。但是这学期开学,看着老课本上批注得密密麻麻的文字,真如群蚁排衙,盯得眼疼,一点儿也不想用旧课本。于是拿出新课本,(一方面是今年教材变化了,另一方面是想落实2022新课标的大单元任务群教学)重新梳理思路。
语文课不像其他科目,备课很繁琐,一个上午不动,一课书也许备不出来。再则,不想懒省力吃现成的,总想在原来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点新意。
比如这周讲《桃花源记》木单元三篇都是,文体却不同,记本文是一篇“记”,更是一篇文言小说。以往总是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讲渔人故事。今年从地点的变化(《小石潭记》有地点变化,《核舟记》有位置变化,从这能否找到一个任务切口)探寻故事的主旨。内容可概括为“桃花林”(美)———“桃花源”(乐)———“桃花村”(绝)———“桃花路”(迷)———“桃花渡”(无)。(均为文中词,可更好训练学生提取信息能力。)
故事情节美妙奇幻,环境引人入胜,故事结局悬念陡生,出人意料。文章没有代“渔人”写游历感受,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读者的感受与顿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后遂无问津者”。“津”本义渡口。从河这边到那边要经渡口,从梦想到现实要行动,要“问津”、要“有船”,要“寻向所志”、要“忘路之远近”,才可能“忽逢桃花林”。在找寻心中“世外桃源”的路上,吾辈是“不迷路”的“渔人”?还是“欣然规往”的刘子骥?亦或半途而废的“问津者”?
“复行数十步”是否别有洞天,让人顿时“豁然开朗”?问问“此中人”或许能找到答案。
回顾全篇文章的讲解,感觉比去年又有新的突破。从渔人联系到孩子们,从故事联系到生活。每个人不都是在追寻自己的桃花源吗?这不正是新课标大单元任务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体现吗?
求知路上永无止境,希望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奋进的心,不要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