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心理娱乐圈

《无问西东》:打我的不是你的拳脚,而是你的态度

2018-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陌山心理

因为在“爱的特殊关系”中,爱的真谛已经蒙尘,人们不过是想用它来制衡心头之恨,并无意放下深藏的恨意。 ——《奇迹课程》【T-16.IV.1:3】

今天去看了刚上映就很火的《无问西东》。

说实在的,吸引我去看的是久未露面的王力宏,当年对他可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今天看他还是20年前的样子,我却从少女变成了大妈,不禁勾起了一丝丝哀愁。噢,一不小心又暴露了年龄。

好吧,言归正传。这部片子的内涵显而易见,从头到尾穿插的是“真实”二字。要做真实的自己。中间还诠释了什么是真实的状态。

就是做什么事情时,和什么人在一起时,能感受到平安的感觉。这个跟我们说的心理疗愈,个人成长的目标是一致的。

影片从四个不同时期的人物经历,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什么是做真实的自己。影片的拍摄手法对于我个人来说不太对胃口,情节不够跌宕起伏,甚至有点拖沓,以至于我感叹导演能剪切出这么长的时间。

在众多情节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配角许伯常和刘淑芬的婚姻关系。两人鲜明的行为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伪。

许伯常和刘淑芬在年少时互生情愫,订下婚约。刘淑芬打工赚钱供许伯常读大学。可是完成学业后,许伯常对刘淑芬的感情不如当初,不想和刘淑芬结婚。刘淑芬接受不了打击,以死相逼,要许伯常娶她。

许伯常妥协了,和刘淑芬彼此带着恨走入了婚姻。为了对抗刘淑芬,许伯常和她分床睡,日常生活划清界限,连杯子碗筷都泾渭分明。

刘淑芬接受不了许伯常说变就变的情感,性情大变,经常在众人面前打骂许伯常。而许伯常却从来都不反抗,冷漠以待。

在外人看来是刘淑芬欺负许伯常,但实际上刘淑芬内心感受到的痛苦比身体上的皮肉之痛更甚。以她自己的话来讲,许伯常的态度让她觉得自己很差,很烂。

我想,这种互相折磨比死更加难受。

后来许伯常一个学生王敏佳为了帮恩师出气,写了封匿名信给刘淑芬的单位,想骂臭她。刘淑芬在许伯常的作业本里找到了蛛丝马迹,揭发了王敏佳。王敏佳也因此遭受批斗,被众人现场打至濒死。

刘淑芬知道自己因为对许伯常的愤怒发泄到了王敏佳身上,害了这个年轻的姑娘。被巨大内疚吓得神情恍惚的她,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许伯常,许依然是形同陌路的擦肩而过。

那一刻她彻底绝望了,精神崩溃的径直走向水井,在许伯常面前毫不犹豫的投井自尽。

院子里回荡着许伯常的哀嚎声。

这一幕震撼到我了。

许伯常和刘淑芬两人对婚姻的不同诠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刘淑芬认为爱情是自始如一,人的心是不能变的。她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却活在了自己幻想的虚假世界里,竭尽全力的拉着许伯常和她过她想象中的婚姻生活。

许伯常认为婚姻只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标签。表面上不做陈世美,做受害者的角色,获得大家的同情。暗地里却使着恶毒的家暴手段,冷暴力。

他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他需要那个好老师的光鲜外表来掩饰底下相反的自我认定。

他们的夫妻关系呈现出奇迹课程里讲的特殊关系。

什么是特殊关系?就是彼此认为对方身上有自己需要的东西。更直白的说,伴侣只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一个工具而已。

当对方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彼此能表现出爱的面容。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恨便随即升起。

因此,特殊关系一定是爱恨交织的。没有人愿意做别人的工具,在分开之时,无论何种方式,都必定会遍体鳞伤。

电影里的许伯常和刘淑芬表现得更为极致。

刘淑芬在承认对方无法给出自己想要的爱后,以结束生命来报复许伯常。许也终将饱受内疚的折磨,含恨而终。

在生活里,也许我们没有电影的情节那么极端。但做真实的自己还是戴着虚伪的面具,是爱还是恨?

我们心中会有答案。

陌山试用聆听你的心声,欢迎留言给陌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