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放下主控的意图(293) /林世儒
每次上课时多多少少会碰到学员私下问起亲子或关系的课题,他们都被不良的沟通所困扰,经常彼此无话可说,一说就吵架彼此不愉快,看着关系越来越疏远,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进退维谷超级纠结。他们热切的盼望我能不能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立马改善关系,我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急切,但“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不切实际的,关系的恶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而要恢复时间可能要更长一些。
在听完他们的苦处之后,我大都会建议去学“PET父母效能训练”,或是“非暴力沟通”,另外从学员的反馈来看“如何爱”课程也值得尝试。更有人问能不能透过自己看书来学习呢?当然可以,书籍肯定是要看的,可以帮助自己对整个沟通的理论和技巧有过全盘与细节的充份了解,而我依自己的学习与教课的经验,建议还是要去上个工作坊会比较好。
因为人大都有巨大的盲点存在而不自知,比如未经解说就会把破坏关系的“你讯息”当成促进关系和谐的“我讯息”。把将对方推得更远的“绊脚石”之一的提问,当成有效拉近距离的“积极聆听”。虽然我已经二十多年不教此课了,但以错为对,以假为真的状况依旧一一在目,所以为了避免自以为是,用错技巧与方法,然后责怪PET无效也无用,真是太冤了。
每个人都想要说而不愿意听,因为说话可以获得主控权,可以自我表达可以被关注。如果你观察一群人在一起谈话,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是“我听是为了我要讲”,大家都是在刷存在感。真正的聆听是放下自我,放弃主控权,放掉我知道怎样会更好的想法,完全的被动。允许对方去说,用他的方式,照他的思路,依他自己的方法。只是回应自己所听到的,没有建议、评判、和分析。对方的决定没有我的意志与意图在里面,这才是真正的聆听。
看到别人的问题是功夫,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更是功夫,而看在眼里放在心里能够不急着说出来,需要更深的功夫,能够不说还能让对方在说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盲点与不足,然后自行找出一条解决之道,这可是上乘功夫了。
学学有效聆听的技巧吧!至少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而想要生命更进一步的成长,从去掉“内在顾虑”进展到可以拥有“外在考量”的能力,透过有意识的聆听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内在“诸我”急于表现获得认可与赞赏的渴望,这样我们才会更努力的工作自己,去锻练自己拥有自以为有实际确没有的能力,如注意力、觉知、积极聆听、当下、临在、无念、无我⋯⋯等。
注:
* 内在顾虑:认同于别人怎么想他,怎么对待他,对他的态度如何。他总是认为别人不够重视他,对他不够礼貌客气,所有这些念头折磨他,使他胡思乱想,浪费大量精力猜测和想像,对其他人产生不信任和敌意。某个人如何看他,某个人如何想他,某个人如何说他━━所有这一切对他都是天大的事情。
* 外在考量:建基在与内在顾虑完全相反的人际关系上,它是去适应人,适应他们的了解和需求,借由外在考量一个人使别人及自己的生活都好过一点。外在考量需要了解别人,了解他们的品味、习惯及偏见。在这同时,外在量需要一股强大的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