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白浅谈《三姐妹·等待戈多》(涉剧透)
嘻嘻~首先happy一下,我们这个四线小城市,也终于有像样的剧院啦!于是在开业季引入林导的话剧《三姐妹·等待戈多》时,好多人都挺激动的,我还带上妈妈来看了呢。可是看到中场,观众一茬儿接一茬儿地走了,扭头看身边,老妈已盘腿高坐,酣然入梦……“啪!”我打死一只叮在脚上的蚊子,挪动挪动炙热的屁股,继续耐下性子看。
大导+名剧本=冷场,据说这就是这部实验戏剧演出时的惯常场景……看来确实特殊得很呐。为了值回票价,我看了《三姐妹》和《等待戈多》的原剧本,下面粗浅地聊聊我对本剧的看法,意见不同勿喷~我想剧作家也好,导演也好,都希望观众能多多讨论吧,这样才能让大家更进一步去理解它。
与“社会”脱节的《三姐妹》
本剧对三姐妹的人物刻画是比较失败的。二姐玛莎因为过着不理想的生活,长期被一种挣脱不了的无力感所包围,所以最早陷入了绝望。她经常无来由的笑是自嘲和无助情感的宣泄,但因为剧中对她丈夫库利根的描写太少,她的笑反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小妹伊里娜的演绎差强人意。一个天真善良、热爱幻想,一步步陷入梦想幻灭,并在幻灭中终于接受现实的姑娘,被演绎得只有歇斯底里,缺乏美感。这个人物本可以是舞台上一抹年轻生动的色彩,却被呈现得非常扁平化。演员每次说话的时候,声音都比其他演员轻且尖利,要加油补练台词功底啦~~
因为要将两部戏的演员共用,所以本剧的其他演员精简再精简,只留下两位关键人物——男爵和中校,分别由《等待戈多》的两位演员担纲。其他的人物,都由一位坐在高台上的人来完成,这其中也包括医生。可是弱化医生也就弱化了外在社会的沉寂和荒诞感,医生的演绎很牵强,仅仅是用台词串联了剧情。
一句话,因为剧本的改编不够完善,对没有事先看过《三姐妹》的观众来说,本剧就类似于三姐妹的自我折磨史,越是无法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观众越是对人物缺少深刻的认识。
或许,林导想强调的是,每个个体对自己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第一责任吧。
索然无味的《等待戈多》
相对而言,两位流浪汉的人物刻画更为贴近原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忍受不了他们空洞拖沓的对话,和百无聊懒的生活状态,期间我换了N个坐姿——但这,可能这就是作者想要的效果。
或是为了剧情脉络更清晰,本剧省略了波卓和幸运儿这两个浓墨重彩的角色,削减了它的荒谬感,但还好主要的意思还在。
同时,来回穿梭于两部戏剧对演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一会儿要沉闷无聊,一会儿要激情暗涌。因此,在《三姐妹》中,两人投入的感情还是略显不够,上校和男爵分别对于“幸福”的理解应该有强烈的对照和冲击,但却没有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极简派的舞美
舞台设计很别致。
三姐妹的小屋在舞台中央,周围是一条河沟,两位流浪汉的地带就在台前。舞台中央的世界像一个孤岛,如同人物心理上的孤独无援,无论是男爵还是上校同她们对话,都是站在河里,人与人虽在沟通,心中却留有无法跨越的鸿沟。有时,水波盈盈,像是心波在摇曳、颤动,映到舞台背景的窗上,又给人外面微风轻起,树枝摇曳的错觉。
三姐妹梦想中的莫斯科,是一个高尚脱俗的世界,有她们在这个世俗的小城中所无法获得的一切,或许,莫斯科仅仅代表着她们所理想,但无法触到的一种生活——一种“明天会来”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她们是不是也在等待戈多呢?将这两个戏剧结合在一起,创意真的很妙!舞台设计体现出了这种相互映照的关系。
一台缝纫机,几把椅子,一棵树,加上简单的射灯,没有音乐,这样的舞美,实在是奉行极简主义了。但是这份简单,反而神奇地减轻了本剧的沉闷感,给舞美设计易立明老师点赞。
总之……
对我而言,越是了解本剧的含义,越是能够从中看到自己。小时候等待长大,长大是自然而然的;成人后等待梦想,梦想却像是镜花水月。如果说人生的宿命是“等待”,是否应该奋力紧握人生的主舵,因为正是无数的等待,串联起我们的不可复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