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学习与工作如同砍瓜切菜——他们叫做秩序青年
相信大家在高考前身边都有这样的人。
他本来成绩平平,甚或是个学渣。
但某天因为某种信念、某个目标突然开窍,学习像开挂一样突然猛进,最后考上了理想大学。
《高效时间法》的作者本田直之曾用一个月时间考了日本品酒协会认可的葡萄酒顾问资格。一般来说,没有半年是拿不到这个资格的。
本泽直之/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人,都成为了传说。
为什么他们能做到如此效率呢?
有人说是努力,有人说是运气,但努力不能解释突然爆发的学习效率,运气解释不了效率在时间上的持续。
努力不能让你充满效率。
任何一个努力的人只能令自己不会太差,不能令自己充满效率。
我一位高中同学每天学到深夜两点钟,早上六点半起来继续背单词,结果英语考试不及格。
运气不能解释效率的持续性。
在高考时,技巧+运气能让我们在四选一的选择题最大程度得到高分。一点运气可以让我们凑巧背的题就是高考考的。
但是只可能是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的基础扎实。
运气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努力+运气再加上一个天赋又如何?
努力保证了我们在时间上的花费,运气保证了我们不会不会做无用功,天赋保证我们不会被困难的题目难住。
这三者结合,就一定能充满效率吗?
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能做到过目不忘,高考时茫茫多的题面,工作时茫茫多的选择,穷尽个人一生也是无法完成的。
到底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拥有极高的效率?
传奇的同学们凭什么能100天考上211、985,本田直之凭什么一个月拿到顾问资格?
学习的是一样的教材,拥有的是同一水平的教师,甚至学习时间也比他们早。那些传奇同学怎么就能只花一半的时间,分数却还能比我们高几十分?本田直之怎么就能比其他人省去五个月的时间?
再比如我那位英语不及格的同学,她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同学非常努力,脑袋也聪明,只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原则:睡眠充足是高效学习的基础。
换言之,许多人的学习、生活是失序的。
秩序是什么?
顺手百度一下该词条。
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认为,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
这一点和信息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香农的定义: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反过来说,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一般人形容事情会说“信息量大”,秩序就是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时,寻找到的有效处理方式。
人的直觉是正确的,认知心理学发现,人的认知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
讲求秩序的人会简化一切可简化的,将事情变得模式化,以最少的信息含量来处理,减少认知负担。
我们面临考试,拿到无数的教材和卷子和参考书。
只懂得努力的人就一本本书的看,一张张卷子的刷,他们深信笨鸟先飞。
殊不知笨鸟先飞是建立在一条清晰明确的路径上的,盲目的笨鸟飞到猎人枪口上,所有努力转头成空。
讲求秩序的人则会明确目标和问题,利用一切能使问题变得规律的人或事。
会积极请教老师,因为老师勾划的重点能把学习一本书变成只需学习几十个句子。
会划出以前的考题,从中确定出可能的考题路径。
比如每天早上七点起,无论睡多晚,固定七点钟起,人们就不会再因为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而去操心。有人称之为习惯。
所以,秩序青年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目标明确,为之简化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以最少的精力去做最多的事。
同样的一个月。
我同学起早贪黑的学习,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瞎学,她不知道哪些是要考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不需要的信息叫做噪声,是无意义的。她把噪声当做知识来学习。
而传奇同学不同,他们目标明确,会先规划出切实的学习路径,排除掉噪声。
如果考试只想考500分,那么学到550分给出10%的缓冲就足够,超过的不必花精力去学习。
几点吃饭、几点睡觉这些琐事都固定在点上,以减少精力消耗。
表面上看两人的差距是天赋问题,实则是秩序问题。
对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的天差地别。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泛滥越来越使我们力不从心,成为一个秩序青年便尤其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秩序青年呢?
1、从未来的时间点上,规划出前往路径
假如你在北京,你敢规划30天后的早上在斯里兰卡喝茶吗?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如同大海,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能怎样。但我们给出了一个点后,就如同在大海上树立了一座灯塔。
问题就从未来要做什么变成了30天后我怎么到斯里兰卡去喝茶?
准备钱、办护照、预订机票、请假等一系列事件就会从未知中浮出水面。
目标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事件链条的合称。
2、模式化
数学上有“合并同类项”这个术语,意指把同类合成一项。
如果在未来的一年中,无论遇到何种状况,你都是7点起床。那么你的起床时间就能用一句话描述:
“今年这个人每天7点钟起床。”
如果你周六睡到9点,周日睡到12点。描述你的起床时间就变成:“今年这个人工作日早上7点起床,周六9点起,周日12点起。”
汉字的平均信息量是9.65B,上面情况中这个人作息规律只需要106.15B就能描述他的起床时间。
下面情况中这个人的作息规律要212.3B才能描述,足足多了一倍不止。
如果他作息极不规律,那么可能几十KB,甚至几十M的文字都不足以描述之。
3M就是一首MP3音频的大小了。
这只是文字信息上面的,我们大脑也要对不规律的作息进行处理,越不规律,大脑的负担越大,消耗精力就越多。
图/来源于网络
3、营造环境
一个不太乐观的消息是,我们不是凭空出现在世界上的。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已学会使用手机,识字并掌握了阅读能力。
你是躺着、坐着、还是蹲坑中?
注意下此时的自己,你会发现自己早有了自带的习惯,早在用信息量最少的方式处理日常行为。
但你的习惯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也可能是漫无目的的,既没有目标,也没有模式化。
这时便需要营造一个环境。
用本田直之的话说:
“一定要替自己营造一个不这么做不行、不动不可以的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鞭策自己。”
我们想学习,又没有环境的时候,可以试着去报一个学习班,逼迫自己去学习。
一开始这样做会增加我们的信息量,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后,就能在有利于自己当前状况的环境做到模式化。
4、最后
秩序青年既然有如此好处,为什么大家身边这样的人不多呢?
很显然,我们大脑不是恒定如一的,它有各种欲望。饿了想吃饭,饱暖就思欲,不同情境有不同想法。
秩序便意味着忽视大脑的渴望,便意味着和欲望对抗。
工作忙碌了五天,谁不想周末睡个大懒觉?
同样正如我们所见,就是那些不睡懒觉、万年如一日的人做成了事。
可惜这实在很难。
所以我建议你把秩序当成杀手锏。若你真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大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行动。
在秩序中你获得的将是无比巨大的。它能让你远不止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