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siri,打酱油和不粘钱

2020-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伴宝记

如何唤醒Siri,在宝爸和宝妈那个年代是绝对问不出来的。毕竟那个年代,人们说起苹果真的就是一种可以咬一口的水果。

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两代人在童年时代看问题的角度绝不仅仅只是相差一个siri而已。

还有比如说,钱!

关于钱我们小时候经常问的问题是,

破了一个角的钱粘起来了还能用吗?

用胶水还是透明胶?

或者是被洗衣机洗过的钱看起来像假钱,还能用吗?

问问题的时候,多少有点揣揣不安。

这一代的孩子问起问题来一贯的坦率而直接,他们的问题是:

怎么会没钱呢?你用手机扫一下就行了嘛?

面对这份理直气壮,做父母的简直没法不笑场。

我们小时候家里买东西都是看着父母从口袋里掏出现金,各种面值都有,稍微看一眼颜色和厚薄,很清楚能看出来用了多少还剩多少。

而且总是会被语重心长的教育“钱不多了,咱们要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或者是“勤俭节约是美德”。

那时候想快快长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也能和大人们一样,买东西的时候能够不再过问父母,而是掏出自己的钱包来,漫不经心的夹出两张票子,然后轻描淡写的对售货员说“我要这个”。

没办法,零花钱少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正是因为零花钱不多,所以在当时替父母跑腿买酱油是一件很抢手的事情。

通常一块五的酱油父母会给两块钱,找零的五毛就算跑腿费纳入个人所得。

口袋里揣着自己劳动所得的收入,咧开嘴笑得像个小财迷,走路都带风!

现在则不然,由于移动支付的流行,不要说被粘钱这种事烦恼了,这一代的孩子连现金都很少见,见得最多的大概就是1元的硬币或者100元的红票子。

硬币嘛,主要是是用来去儿童游乐场坐摇摇车和玩游戏机的,至于百元大钞,基本上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发的压岁钱(收到现金了还是会存银行变成数字比较方便)。

五元,十元,二十元的钞票见得极少,更不要说以分和角为单位的1分和两毛了。

大多数情况下购物都是拿出手机来刷卡,正是因为看不到花费和剩余,孩子们会不自觉的认为只要父母带上手机就有用不完的钱(我倒也想。。。),自然就很难利用这个机会去和她讲述精打细算和节俭的概念。


甚至,在超市购物或者餐厅吃完饭都没太多机会教孩子给服务员或者店老板在找零的时候说一声谢谢。桌上就有二维码,不管是点菜还是买单,自己扫码就行。

三十年间,如此不同!

宝爸有话说

上个世纪90年代小学数学还有专门的元角分这个单元,估计这部分课程现在都没有了吧。

至于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某位老人家小心翼翼的从贴身口袋里掏出来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袱,一层层的打开,然后露出了紧紧卷成一团皱巴巴的钞票”这种场景,估计会让这一代的孩子们困惑不已。

或许他们的文学描述会是类似于“在15号这天财务app发出了红色警报,主人公不由得苦笑一声,知道自己剩下的15天只能被迫参加脑力共享来获取食物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