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友广场散文

一本人情账

2021-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何青青

      婆婆有一本记录人情的小账本,就锁在她房间里那个颜色斑杂、纸皮脱落的木箱子里,我不仅见过这个小账本,且有幸在上面做过记录。说是账本,其实不过是一本小孩子们常用的那种算术本。由于年深月久,质量不太好的纸张越发显得陈旧发黄。

      我第一次见到那个本子,是我和我先生结婚的那天晚上,婆婆让我把当天办婚礼所收到的礼金红包一笔笔的登记到本子上。“人情是把锯,你来我往”。接了人家的人情,将来不说加倍还回去,至少也要在人家原来的金额上加一点。婆婆说因为怕记不住,所以就准备了这个小本子。

      然后我和先生就坐在灯下的桌子旁,他拆利是封,我一笔一画地写下送来祝福的人名和礼金金额,多的几百上千,少的也有几十元的,最小的一笔,我到今天虽然忘记了名字,但是金额,我依然记得清楚,是12元。我和先生都感觉有些意外,但是婆婆说:这也没什么奇怪的,礼钱嘛,进得多还得多,进得少还得少。

      登记完毕之后,婆婆又将本子拿回去,放进箱子里锁了起来,跟我们说:“这个以后是我的事了,不过等到你们生孩子办酒席什么的,人情可就归你们自己还了。”

之后的那么多年,我都没有再见过,也没有听婆婆提起她的人情账本。只是偶尔听她说起,村里XX的女儿出嫁了,或者XX家老人去世了,我叫XX给我带了人情去了。我常想,这么多年过去了,婆婆应该早就还清了她人情账本上大大小小的人情账了吧!毕竟,我和先生结婚十余年,一直在外生活,不管是买房还是生娃或者是别的大事小事,都没有人递人情给我们了。而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婆婆,一年到头总有不少时候要托人带人情礼金。

      直到昨天晚上打电话回去,婆婆又提起了她的人情账本。因大伯去世,我老公作为侄子回家奔丧。在此过程中,二叔提出每个侄子侄女要包一千元的“白包”(我地方喜事用红包,白事用白包),老一辈的也要另外包一份“白包”。(因婆婆只有我老公一个儿子,我们没有分家,一般我们都是包一份人情。)婆婆想起了一些陈年旧事,说当年我公公因患癌去世办葬礼的时候,他的三个兄弟及所有的侄儿侄女没有送一分钱的人情,现在却凭什么让自己的儿女去还这么大的人情?她说她的人情账本里清清楚楚地记得有,同一个村的也有送二十元五十元的,关系好的还有送百元的,岂有做为亲兄弟连一分钱也不送的道理?

      婆婆的意思叫我先生和小姑子白包不用包那么多,结果兄妹俩都不听她的,还说人都已经走了,不应该斤斤计较。把我婆婆气得够呛,只能打电话来找我诉苦。我颇能理解她那一种痛苦和气愤,“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的婆婆四十出头丧偶,没有再嫁,守着儿女,在农村里靠种地为生,直到儿女成家,我们有了孩子,又一直帮我们带孩子,直到孩子都上了小学,她才终于松了一回气,提出自己想回老家养老。她曾跟我说过,为了给我老公凑学费,跑了多少家亲戚才终于有一位舅舅愿意借钱给她;也曾经跟我说过,自己一个女人种地,抬打谷机犁地等重活干不起,只能和村里人家换工,结果就有流言蜚语说她和谁谁谁有暧昧关系……而丈夫的兄弟们,却从来都只冷眼旁观,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问过她是否需要帮助。

        “下次我来广东,把那个本子拿过来,到时候,你帮忙我打到电脑里存起来。不管他们兄妹俩记不记账,我这本账,要记到我死那天为止!”聊到后来,婆婆咬牙切齿地说。

      我答应了她的要求,笑问她的人情账还得怎么样了。

“我一向不喜欢欠人情账,这辈子,也还得差不多了。”她的声音里有掩藏不住的欢喜。

唉,人情真是本大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