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婚姻育儿读书

怎么做,大宝小宝才能和平相处?

2017-10-11  本文已影响175人  安然于行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告别了独生子女政策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宝宝,甚至第三个宝宝。家里添丁,自然热闹,不过,在享受快乐幸福的同时,父母们也面临着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更好地养育多个孩子?

我们既见过其乐融融、互助互爱的兄弟姐妹,也见过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一辈子的兄弟姐妹。为人父母,我们大都希望子女之间相处融洽,而非硝烟弥漫。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拥有互助互爱的美好画面呢?

看看《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这本书提到的一些做法吧。

一、多做增加美好感觉的事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尽量营造良好的关系氛围,孩子需要体验很多很多共度美好时光的经历,这样,等到冲突和斗争出现的时候(这一幕肯定会出现的),他们双方都能拥有可追溯的美好回忆,让他们能够重新想起彼此之间积极正面的融洽关系。

因此,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做一些能够增进兄弟姐妹之间美好感觉的事情,比如:

♥ 确保每个孩子每周都能有几次与父母单独相处的时间。

♥ 和某个孩子独处的时候,不要谈及其他的孩子。

♥ 不要为了不太受宠的孩子而隐瞒你对“受宠的孩子”的喜爱和关注。

♥ 不要把孩子锁定在他们在家庭排行中的固定位置(老大、老二、老三等),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其它孩子所享有的特权和责任。

♥ 当孩子无法好好相处时,在安排家庭活动上,不一定非要让大家一起行动。

♥ 安排家庭会议,是让孩子们体会家庭集体的感觉、增进彼此感情的好方式。

二、允许发脾气

小宝宝的到来,往往意味着家中的资源需要重新分配,无论是父母的注意力还是父母的爱。因此,孩子之间争宠,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想象一下,你的丈夫(或妻子)带回来一个情人,然后对你说:“亲爱的,我太爱你了,因此我又找了一个和你一样的妻子,从此以后我们三个人一起生活。”你的感觉如何?想必你已经谈不上什么爱意了,而是深深的威胁。

接着,你不断地听到大家夸新妻子年轻漂亮,不仅如此,你丈夫还要求你和她分享你的东西。你又感觉如何?想来你肯定无法淡定了,内心一定充满了愤怒和敌意。

更过分的是,你丈夫居然还不许你发火,一定要你爱他的新妻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责骂你。你什么感觉?肯定满脑子想着怎么把人家赶走,或者痛打她一顿泄恨。

孩子的感受不亚于此。

因此,如果大宝因为二宝的到来而醋罐子满屋,或者二宝因为大宝拥有多于自己的待遇而气愤,一定要接受,帮助他们找到合适且安全的途径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比如,打枕头、骂墙壁、画画、书写、玩颜料等。

负面情绪走了以后,好的感觉才能来。

三、切忌比较

在兄弟姐妹之间进行比较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却又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因为人的大脑天生就喜欢比较。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讨论和孩子自身有关的事情,不要把另一个孩子牵扯进来。比如孩子A在学习上很自律,作业无需父母操心,学习成绩也很好,而孩子B很贪玩,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督促就不做,那么就专注于和孩子B讨论解决方案,切忌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你就不能像你哥哥那样?”

比较还包括了在一个孩子面前夸奖另一个孩子,当你在孩子A面前夸奖孩子B的时候,孩子A往往会觉得自己比孩子B要差劲,不要忘了,人天生就爱比较。

当孩子A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告诉你:“妈妈,我期中考试数学考了100分。”,这个时候你那个考了80分的孩子B在旁边,你不能这样接话:“哇,你太聪明了,你简直就是个数学天才!”这样一来考80分的孩子B铁定认为自己是个傻子,你要说:“数学考了100分,看得出来你很开心。”

平静客观地描述你所看到的,是最好的。

四、无需公平

有了多个孩子以后,父母往往很在乎“同等对待”或者“公平”这件事情。我自己就是这样,二宝出生以后,每次给二宝买衣服的时候,总想着也要给大宝买一件,不管她需不需要;给大宝买新玩具的时候,也会想着给二宝买一个,不管家里是否已经有很多雷同的玩具了,总之,要“一碗水端平”嘛。

但是,当你强调公平、同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时候,反而意味着孩子得到的爱变少了,因为公平往往意味着没有被单独关注,而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被单独关注。

我家大宝这个学期开始带午饭,我给她买了新饭盒,妹妹很羡慕,甚至有点失落的感觉,不过她马上拿起我给她新买的小被子,让我帮她拆掉包装,然后开心地抱着,那是一床她一直都想得到小被子,如今她拥有了,爱不释手,开心至极。你给了他们需要的东西,就意味着你关注到他们了,让他们感觉自己拥有专门来自于父母的爱。

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个体需求来给予,而不是每样东西人人有份,孩子也许得不到我们全部的爱,但是他们可以得到独一无二的爱。

五、不贴标签

身为大人,很容易对兄弟姐妹进行差异性对比,然后一个一个贴上标签。

比如,当孩子A总是打孩子B的时候,孩子A往往被认为是“坏孩子”,而孩子B则被认为是“受害者”,这种“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模式很容易被大人一直保留下来,于是孩子A就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而孩子B则被贴上了“受害者”的标签。一旦两人有了纷争,只要“受害者”一哭,大人往往直接认为是“坏孩子”的错。

倘若一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比较好的做法是去关注那个被打的孩子的痛苦,而不是责骂出手打人的孩子,更不能定义出“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模式。

再比如,家中年长的孩子,因为被贴上了“哥哥”“姐姐”的标签,就要求他们变得更有担当、坚强,而年幼的孩子,因为被贴上了“小妹妹”“小弟弟”的标签,则被认为需要被照顾,即便他们长大成人了,年长的孩子也一直责任在身,而年龄小的孩子却很难独立,这也是根据角色贴标签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撕掉这些标签,把每个孩子都看作普通的孩子来对待。

六、打架了怎么办?

当孩子们打架的时候,有些父母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有些父母则频繁介入。哪种方式比较合适呢?

书中给了如下建议,当发生以下情况的时候,父母必须要介入,如果只是普通斗嘴就袖手袖手旁观吧:

☞ 当一个孩子打另一个孩子的时候;

☞ 当一个孩子用言语伤害另一个孩子的时候;

☞ 当孩子的行为扰乱了整个家庭秩序的时候;

☞ 当孩子们之间的某个问题反复出现、但是仍然没有找到解决方案的时候。

怎么介入呢?

✦  首先,表明自己已经了解孩子们对彼此的愤怒(一般情况下,光光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帮助孩子们冷静下来)。

✦  以尊重的态度聆听每个孩子的解释。

✦  表示出对问题困难程度的认可。

✦  表示出对他们能力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找出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  然后离开房间,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现实中可能还会遇到更严重的情况,比如打得不可开交,那么就先把孩子们隔离开来,给他们冷静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孩子们遇到的问题是他们无法自行解决的,那么父母需要把他们召集起来,在他们充分辩论、争执之后,确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