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和强学会书藏

2021-06-05  本文已影响0人  千与千寻18

新型文献机构萌芽于19世纪下半叶,所谓近代新型图书馆,它有两种形式: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中国,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图书馆雏形分别是:同文馆书阁和强学会书藏。

一、同文馆也称京师同文馆 首建于1862年,它是清末培养涉外翻译人员的学校,是中国官方自行创办的第一个新式教育机构。各国书籍就是最初的藏书。

同文馆书阁的藏书量虽然不算多,但绝大多数是洋文书和“功课”“算术”等新书,已经摆脱旧事“官学藏书”以儒家经典、正史为主的形式;采取西方市图书馆的某些管理方式,如借阅、注册、存记等。书也不再以收藏为主,而是“用资查考”,供全校读者节约使用。

同文馆书阁已具备新型学校图书馆的性质。它又是中央政府的官办学校,因此同文馆在全国办学方式上有非常大的影响。此后,许多新式学堂、学校,大多建立了类似同文书馆的新型藏书楼,其中很多藏书楼日后都发展成为著名大学图书馆。

191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为北京大学图书馆。

二、强学会创立于1895年当,当时是维新运动的总机关,其发起人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领导人。他们建立强学会的目的就是“群中外之图书器艺,群南北之通人志士,讲习其间,而应推行于直省焉”。强学会建立了新型的图书机构——强学会书藏。

它已建立就仿效西方图书馆的做法,采取了对广大民众开放的姿态,并以普及新学,启迪民智为己任。当时的 国民还不懂得利用图书馆,强学会的成员便四处邀人、甚至求人来看书。可见当时以具备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了。该书藏中有一世界地图,会中同人视如壁拱,日出求人来观。如来一人,大家欢喜很。这种传播知识、开发民智的一片热忱,真令人感动不已,它已经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姿态了。

强学会收藏虽然是个短命的组织,但影响非常之大。此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近代图书馆性质的书藏或书楼。这些遍及全的学会书藏和书楼的大批涌现,成为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先生,为20世纪初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京同文馆和强学会书藏,为现代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